家人再次因躁鬱症復發而住院,這是我們早已有過的經驗,但仍然讓人焦慮不安。這次在凌晨三點,他依舊大聲喧嘩、語無倫次、不斷拍打,急診最後還是建議送往精神科醫院,結果和前年的情況一模一樣,終究還是需要住院治療。
這種病已經是長年的狀況,但我們始終無法分清楚:哪些是「個性」,哪些是「疾病」?在躁期時,他完全沒有病識感,甚至會亂花錢、亂說話、亂安排活動;只有在憂鬱期,他才會承認自己「生病了」。而多年來我們總是順從他,認為這樣能減少衝突,卻可能反而讓病識感更難建立。
把他安置在病院,雖然暫時安心,但想到未來可能不斷反覆,仍令人苦惱。尤其我擔心,在躁期時的衝動舉動,可能帶來財務上的缺口。這也讓我反思:許多理財書籍提到的「4%法則」,在需要照顧病人的家庭裡,或許並不一定適用。
這段時間,我沒有去應徵正職工作,銀行的招聘也未能通過,但我開始嘗試股市波段交易,希望能創造額外短期現金流。雖然因上課與換手機,支出增加不少,但我的記帳習慣始終維持,讓我能清楚掌握現金流的狀況。
其實,我之所以不斷強調「財務自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人。若不是因為目前沒有全職工作,我也不可能平時注意他,並在第一時間送他去醫院。這讓我更堅信:提早達成低階的「極簡財務自由」(Lean FIRE),真的非常有價值。
在人生的後半場,我們未必還有體力與時間,在職場上拼搏或重新開疆闢土。但若財務能夠支撐基本生活,就能減少很多憂慮,至少不會在病痛與困境來臨時手足無措。
所以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身心靈健康,比財富更重要。
如果沒有好好照顧自己,賺到的錢最後可能都會還給醫生。財務自由真正的目標,不是過奢華富足的生活,而是擁有自由、擁有選擇權,能在需要時守護自己與家人。
👉 也許你正在追求的,不只是財務自由的數字目標,而是背後那份「安頓自己、守護家人」的力量。當我們真正理解這一點,財務自由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一種能隨時支撐我們、面對人生起伏的生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