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迷幻藥症候群,你中招了嗎?
最近在網路社群中,總會不斷聽到關於AI的各種鬼故事:用AI寫文案、寫程式、寫論文或找資料,居然看都不看就當作成品直接丟出來。甚至已經有人認為AI說的都是正確的,講也講不聽,從學術界到產業界,受害者怨聲載道,堪稱新世紀的數位瘟疫。
有人說,早在AI出現之前,這種盲信網路資訊,把閱讀判斷的能力和責任都外包給數位工具的情況已經出現,也許不足為奇。但我認為,AI的特殊在於它是透過使用者主動對話,並肯定、增強了情緒和行為,讓擬人仿真更具說服力,加強了它傳播錯誤幻覺的效果。
那為什麼隨著資訊工具的發達與便利,人們反而在無意中外包了自己「閱讀判斷的能力和責任」?我自己身為出版從業者,有一些觀察也許可以回應這樣的現象。
首先是「資訊疲勞」,閱聽眾越來越難從海量的內容當中,過濾出自己感興趣的或有用的內容,因此越來越依賴被動的投放、推薦或口碑相傳。
其次是「時間經濟」,海量的內容即使經過挑選,也還有巨量的內容需要消化。在有限且零碎的時間當中,降低獲取內容成本的企劃,自然就相繼出現──「說書摘要」和「×分鐘看完一本書/一部電影」等等,都證明了這種趨勢。
第三是「刺激增強」,閱讀的娛樂性和抽象收穫,有時真的不是閱讀的當下就會產生。相比電影戲劇的被動接收,好看難看大概就是2小時內的事情,但一本書有可能讀很久才讀完,獲得娛樂回饋的時間也就會拖很久。更遑論獲得所謂人生的實用性或哲學性啟發,也許是好幾年後的某個機緣才會觸發。
上面三個問題已經談到爛了,但置身在AI時代,如果我們不真誠面對這些考驗,甚至是這些問題推疊出來的「閱讀能力衰退」、「思考判斷外包」的危機,我們自己可能就會變成「新的問題」。
閱讀能力是對抗AI迷幻症的抗體
身為編輯,我一直有關注閱讀推廣相關的出版品,當然我自己也多少有閱讀力衰退的反省,這本《深讀的技術》電子書我買了一段時間,前兩天才有空開出來看。結果在炸裂的AI迷幻文之後,看了更有感覺。
作者秋満吉彦是《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節目製作人,他坦承自己從小就不喜歡看書,但他用了一些方法拉近自己和書的距離,在人生中也有好幾個受惠於書的關鍵時刻,才成就自己企劃這個「介紹書的節目」的強大閱讀力。
他說國中時候的自己,即使是薄薄的《變形記》都沒辦法順利讀完(但當時的直譯本也確實不好讀),然而他的心中卻浮現一個危機意識:
「倘若連這麼薄的書都讀不完,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看書了。」
這就是《深讀的技術》帶讀者重新看書的起點,從薄的書開始,一天至少五分鐘,這樣也可以讀完很厚的經典。同時配合他的「ABQ筆記法」,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在意的、不懂的段落,提高自己看書的解析度,達到「深讀」的效果。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技術上」對我來說比較淺(畢竟類似的動作我每天都在做),但我很喜歡秋満吉彦在書中分享自己閱讀的經驗。
比如說,他認為《變形記》在他讀來可以是「照護小說」,但他節目邀請的來賓,卻把《變形記》讀出「繭居小說」的味道。對我來說,《變形記》大概比較像是「社畜小說」吧XD
很多人聽到「經典」兩個字就會怕,覺得那是文青或研究者才看得懂、才有資格看的東西。不諱言,因為時代或語言隔閡,有些經典不好懂,但很多包裝成「經典」的東西,其實是當時代流行的大眾文學,沒有那麼難親近。
如果你也是被數位資訊淹沒,面對內容有很多茫然和無力,不知道從何重回閱讀的人,大力推薦《深讀的技術》,把真誠閱讀的感覺和思考迴路抓回來。5萬多字,流暢好讀,不用外包大腦,相信你也可以2個小時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