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努力去「擁有」:擁有一份更好的工作、升級一張更漂亮的履歷、再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甚至,擁有一段讓旁人羨慕的關係。我們相信,這些具體可見的「擁有」,就是幸福的證明。
然而,當人生走過一段又一段或明亮或黯淡的路,我們或許會開始悄悄地問自己,那種「擁有」的幸福感,為什麼有時卻像握在手裡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是否會停下腳步,重新盤點擁有與幸福之間的關係?直到現在,幸福可能轉變成為一個完整的退休計畫,一份沒有紅字的健檢報告,孩子上學時回眸的甜笑?更頻繁的感受到幸福了嗎?還是覺得更難追尋,而無感的過日子呢?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溫暖的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故事圍繞著兩位特別的男人:一位是台灣生態攝影傳奇徐仁修先生,他用超過50年的歲月,在荒野中追逐最美的風景;另一位是沈可尚導演,他從繁華的城市走進荒野,在拍攝過程中,完成一場深刻的心靈之旅。沈可尚導演最初帶著強烈的「專業目標」進入荒野,期待能夠有效率地拍到好畫面。他以為只要跟著徐仁修先生走到「對的地方」,在「對的時間」,就能遇見「對的動物」。但兩年下來,他卻發現自己總是慢一步,錯過轉瞬即逝的自然奇景。這個挫敗,迫使他開始學習如何「浪費時間」,學會放下人類的控制欲,與大自然漸漸建立共鳴。
在長達六年的拍攝中,導演經歷了一場奇特的儀式。有一次,他在山裡遺失了900度的近視眼鏡;在看不清路的恐懼中,他放下所有自尊,向一旁的一棵大樹「下跪祈求」,希望能夠找到眼鏡並平安回家。說也奇怪,他竟奇蹟般地在腳邊摸回了眼鏡。
另一個徹底改變他的時刻,是在亞馬遜雨林的一個清晨。他站在碼頭,周圍霧氣瀰漫,突然響起層層交疊的鳥鳴,數量龐大到無法辨別種類。那一刻,他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人類的渺小」,意識到人類並非世界的中心,而只是其中一個物種。在短短10秒鐘,他幾乎落淚,低語著:「原來世界長這樣啊!」

從那天起,沈可尚導演的人生觀徹底轉變。他明白,幸福不在於「征服」自然,而在於與其共生;也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找到一種與萬物連結的「歸屬感」。
就像徐仁修先生曾說:「我為什麼拍那麼多,完美的照片永遠還沒有出來。」這句話不是說他感到挫敗,反而是他對幸福的深層體悟。最完美的風景,其實不在於最終按下快門的那一刻,而是在永不停歇的追尋過程。因為他早已「屬於」荒野,不再需要「擁有」任何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部片,就像一場溫柔的叩問,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追逐的幸福,究竟是「擁有什麼」,還是「屬於誰」?或許更深一層,是關於一種與萬物同在的平靜:
幸福,是擁有,還是屬於?
- 關於《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紀錄片: 紀錄生態攝影傳奇徐仁修,與導演沈可尚一同走入荒野,歷經六年拍攝,完成一場關於生命與幸福的叩問之旅。
- 您可以收藏一場專屬的夢,這部片也設計了「待用票」的方式,讓更多學童有機會走進戲院,感受這份來自荒野的幸福與歸屬。幸福不只屬於我們自己,也能因分享而更顯珍貴。https://wabay.tw/ref/khbUx/
- 現正熱映中!
🌿當我們不再急著擁有,幸福就會在屬於的那一刻,靜靜降臨。
#幸福是什麼 #我在荒野做的一場夢 #歸屬感 #幸福 #徐仁修 #沈可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