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正式就任總統以來,賴清德的施政表現引發社會廣泛爭議。原本外界期待他能在蔡英文八年執政的基礎上,延續改革與穩健的外交路線,同時在內政上展現新風貌。然而,一年多來的局勢卻顯示,他的執政不僅未能凝聚更多支持,反而在民調數據與社會氛圍上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現在從幾個層面觀察他的施政問題,探討為何賴清德的領導,至今難以讓人民感受到「國家機器動了起來」。

一、數據與成效的缺席
執政者最有力的說服工具,不是口號,而是數據。民眾最在意的,往往是物價是否穩定、薪資是否提升、居住是否安心、社會是否安定。然而,賴清德政府在這些面向,未能提供清晰且有說服力的數據。台灣近年物價高漲,年輕人對於房價遙不可及的焦慮感加深,中產階級也因生活壓力而不斷緊繃。
若政府能定期以明確數據呈現政策成效,例如生活必需品價格指數變動、公共建設進度、能源轉型的成果,人民至少能看到方向與希望。但遺憾的是,賴政府的溝通顯得蒼白,數字常被簡化為片段宣傳,而非完整、透明的報告。久而久之,社會只能感受到抽象的口號,而非實質的改善。這樣的落差,直接削弱了執政的信任度。二、少數政府的被動與無力
2024年立法院選舉後,民進黨失去過半席次,賴清德成為少數政府的領導者。理論上,這種情況應該促使他積極尋求跨黨派合作,建立更強的溝通與協調機制。然而,實際上卻出現另一種局面:行政與立法之間長期僵持,政策推動處處受阻。
在野黨掌握多數,經常阻擋行政政策,甚至要求人事案撤回或重審。面對這種困境,賴清德多半選擇被動回應,而不是主動布局。這種「等對方出招再應對」的治理方式,使得整體政策節奏顯得遲緩。人民難以從日常生活感受到「國家前進」,反而更多體驗到政治口水與朝野惡鬥。大罷免其實就是政府被動所導致的。
三、願景模糊,缺乏領導人應有的藍圖
領導者之所以能夠凝聚社會,不僅在於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在於能否描繪清晰願景。回顧蔡英文,她曾以「轉型正義」、「能源轉型」、「國防自主」等主題,打造政策藍圖,雖有爭議,但至少讓人清楚知道國家往哪裡走。
相較之下,賴清德的願景顯得模糊。他提出過「賴17條」獲得國內外的好評,本該乘勝追擊,但「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講,但這些內容在社會上激不起太大漣漪,雜質說反而引起爭議。原因在於,演講與藍圖過於空泛,缺乏能夠與民眾生活直接連結的具體方向。當民眾感受不到願景的重量,領導人自然難以獲得長期信任。
長久的對立,對國家並沒有好處,而是如何求取最大公約數,尋求共識,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在朝小野大的局勢下,坦白說根本做不了事。
四、政治風波與信任危機
賴清德執政初期,就面臨社會對罷免制度的激烈討論。大規模罷免行動不僅動搖了政治穩定,也反映了民眾對政黨政治深層的不滿。此時,總統理應展現高度政治智慧,提出制度性調整方案,化解對立。然而,賴清德的表現卻多半停留在表態與喊話,缺乏實際改革措施。
再加上近年能源議題、兩岸政策爭議,以及民生物價高漲等問題,政府在溝通上始終落後於社會情緒。當人民焦慮時,政府卻顯得冷淡或被動;當人民要求改變時,政府卻只用辯解與說明回應。這種脫節,逐漸演變為信任危機,直接反映在支持度的持續下滑。
當今的社會,不單要會說,也要會做。用心,自然能讓人民感受到你的誠意。想像你是公僕,而不是總統,彎下腰去做,人民會看得到。
五、國際議題與內政焦點失衡
台灣所處的國際環境複雜,總統必須在外交與內政之間取得平衡。賴清德在外交場合,延續蔡英文的親美、強化國際合作路線,這在國際上或許是延續性的穩定表現。然而,對內政的投入卻顯得不足。
民眾在乎的,始終是生活能否改善。若領導人過度強調國際形象,而忽略內政問題,就容易讓人民感覺「總統在外面很風光,但在家裡卻無能」。這種心理落差,也是賴清德在國內支持度下滑的原因之一。
帶領人民去談關稅,讓美國與台灣民眾感受的你的用心,而不是推給副院長,一直說努力去談,卻從來沒見到任何過程的討論,其實這就是黑箱。20%的關稅,說是暫時的,其實就是常態性的。打破這僵局,必須由總統親自做,才能讓國內外看到你的領導能力。
六、民調警訊:支持度持續探底
多項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一路下跌。2025年中,支持度跌破三成,不滿意度超過五成。對一位上任不到兩年的總統而言,這是嚴重警訊。數據顯示,社會對他的信任正在流失,而這並非單一事件造成,而是結構性問題的累積。
當一位總統在民調上失去基礎盤的支持,他的治理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政策更難推進,朝野衝突會惡化,惡性循環便隨之展開。如何反轉,端賴總統的一念之間。
七、若無轉型,2028前景堪憂
綜合上述,賴清德施政問題可歸納為三大核心:缺乏數據支撐的有效溝通、少數政府下的被動治理,以及願景與藍圖的模糊不清。這些問題不僅讓人民失望,也削弱了國家治理效能。
若賴清德無法在短期內調整策略,主動提出改革方案,並用數字與行動說服人民,他在2028年的選舉將面臨極大挑戰。畢竟,人民要的不僅是安慰與口號,而是確實能感受到生活改善的實際成果。
執政者若無法讓人民「提前感受到改變」,就算手握政權,也會逐漸失去民心。而一旦失去民心,任何政治權力都將變得脆弱。這,正是賴清德今天最嚴峻的挑戰。
台灣總統加油!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