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摘要
低空威脅已成為現代戰場的主要挑戰之一,無人機蜂群、攻擊直升機與巡弋飛彈對地面部隊的存活構成重大威脅。本文透過對解放軍新式野戰防空武器的觀察,檢視國軍現有裝備與編制,並提出逐步建構聯兵旅防空連與砲指部防空營的建議,以補齊戰力缺口。文章同時分析野戰防空在灘岸防禦、城鎮作戰、機動防禦與要點防空等場景下的運用,並納入後勤與編制壓力的調整建議,提出一條務實的發展路徑。一、解放軍野戰防空武器的新發展
(一)FK-3000 野戰防空系統

FK-3000 採用 6×6 高機動輪式底盤,搭載 30mm 機砲與大量短程防空導彈,最大彈量據稱可達 96 枚微型飛彈,專門用於攔截無人機蜂群與低空突防武器。其「一大三小」相位陣列雷達能 360° 搜索並同時追蹤多個目標。此系統的特徵在於火力持續性與蜂群對抗能力,定位為旅級隨伴防空核心。
(二)625 型(Type-625)野戰防空車

625 型為 PGZ-09 衍生版,底盤為 8×8 輪式或履帶式。主要武裝為六管 25mm 機砲,射速高,並搭載 4–8 枚短程飛彈(如 FB-10A)。火控結合雷達與光電,能全天候作戰。其設計強調「砲彈合一」,用高射速火砲填補飛彈發射間隙,具備對直升機、低空飛機與無人機的強大壓制力。
(三)觀察與啟示
解放軍在旅級層面,已形成「蜂群壓制」的 FK-3000 與「砲彈合一」的 625 型雙軸配置,確保裝甲旅在推進中具備低空防護。此舉顯示出其合成旅作戰理念已將野戰防空視為不可或缺的組成,而非輔助性火力。
二、國軍現有野戰防空現況
(一)復仇者防空系統

搭載於悍馬車,配備 8 枚刺針飛彈,具機動性與隱蔽性,能快速展開分散部署。但受限於火控仍以人工瞄準為主,對多目標同時接戰能力有限。
(二)刺針飛彈(雙連裝型)

肩射刺針並未普遍配賦,主要由外離島部隊與海軍陸戰隊使用雙連裝刺針發射架。此型態適合要點防空,但缺乏隨伴性與快速轉進能力。
(三)車載式陸劍二

天劍二空對空飛彈的地面化版本,已配屬車載發射系統,射程優於刺針與復仇者,能進行中短程要點防空。然而,其定位仍偏重於定點任務,尚未納入隨伴編制。
(四)編裝與任務思維
國軍野戰防空集中於砲兵指揮部,聯兵旅僅有限復仇者與刺針組,缺乏獨立防空連。現行思維仍以「要點防護」為導向,而非隨伴性防空。
三、國軍野戰防空發展建議
(一)聯兵旅層級:設置防空連(6 輛)
- 每旅設立防空連,裝備 6 輛彈砲合一防空車。
- 編組方式:兩組 × 三車;三車一組交叉部署,確保局部低空防護圈。
- 任務定位:提供旅級作戰時的隨伴防空,涵蓋推進路線與後勤縱深。
(二)砲指部層級:保留防空營
- 防空營以車載陸劍二為核心,每營約 36 輛,負責港口、機場、指揮所等要點防空。
- 與旅級防空連互補,形成戰區級的區域防護。
(三)載台選擇與改裝構想
- 雲豹 8×8:建議作為主力載台,機動快、餘電大,適合隨伴防空。
- CM-21(M113 系列):庫存充足,可低成本改裝,適合城鎮與要點防空。
- 砲塔模組化改裝:以 30/35mm 機砲 + 4–6 枚短程飛彈 + 小型 AESA 雷達/光電火控組合,形成「砲彈合一」模組,可通用於雲豹與 CM-21。


(四)技術重點
- 火砲:30mm 輕型鏈砲起步,逐步導入 35mm 可程式近炸彈。
- 飛彈:初期以刺針或相容彈種,後續導入國產短程 SAM。
- 感測:雷達與 EO/IR 雙模式,確保電戰環境下仍可作戰。
- 資料鏈:與旅指揮所、砲指部雷達互通,支持「外部給靶」。

四、戰術運用模式
(一)灘岸防禦
在灘岸阻敵登陸階段,防空連可前後縱深部署,前組掩護第一線,後組提供二線火力支援。三車交叉火力能壓制直升機與無人機,迫使敵機升高至中程防空射程,增強灘岸防守縱深。
(二)城鎮戰
城鎮環境複雜,防空車可隱蔽於街角或建築間,EO/IR 被動追瞄低空目標。搭配部署於屋頂的刺針組,形成立體「低空陷阱」,對直升機與無人機形成強大威脅。
(三)機動防禦
當部隊縱深轉進或迂迴時,防空連能採「躍進式掩護」:一組行軍、一組展開警戒,輪流掩護後勤與炮兵。此舉能降低部隊行軍途中的暴露風險,確保補給線安全。
(四)要點防空
砲指部防空營的陸劍二可用於港口、機場、指揮所等關鍵設施防護。以三車為節點交錯部署,可形成多重火力圈,確保戰區持續作戰能力。
五、務實挑戰與調整路線
(一)後勤與人力壓力
- 若每旅編 6 輛,全軍需約 72 輛,規模可控。
- 使用現有底盤(雲豹、CM-21),後勤體系延續度高,不必新建完整維保鏈。
(二)分階段建置
- 初期(1–2 年):改裝少量雲豹/CM-21 為樣車,驗證 30mm + EO/IR 火控。
- 中期(3–5 年):每旅 1 組(三車)先行成軍;逐步導入雷達模組。
- 後期(6–10 年):全旅 6 輛編制完成,並配備 35mm 近炸彈與國產短程 SAM。
(三)裝備選擇的折衷
- 先以 30mm 為主,兼顧重量與成本,再逐步升級至 35mm。
- 飛彈先用刺針/外購,再銜接國產彈種,避免全新研發的時間壓力。
結論
野戰防空是現代戰場的核心,決定機械化部隊能否在低空威脅下存活並持續推進。解放軍已經在旅級建立 FK-3000 與 625 型的雙軸配置,展現了伴隨防空的重視。國軍若持續維持「要點防護」導向,將難以在戰場中保持合成旅的完整性。
本文建議國軍以「每旅防空連 6 輛雲豹/CM-21 改裝彈砲合一車」為起點,配合砲指部的陸劍二防空營,逐步建構分層、機動、可持續的野戰防空體系。這樣的規模既能滿足戰術需求,又能控制後勤與人力壓力,是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發展路徑。
參考資料
- 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俄烏戰爭中的野戰防空教訓〉,2023。
- RAND Corporation, Short-Range Air Defense in Modern Warfare, 2022。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3。
- 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報告書》,2023。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Countering Drone Swarms, 2021。
- Janes Defence Weekly, “China’s FK-3000 air defense system revealed,” 2022。
- SIPRI Yearbook 2023,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 王文燮,〈台灣陸軍合成旅之建軍挑戰〉,《國防雜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