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中國軍力快速擴張,美國盟邦雖持續提供軍售與戰略承諾,卻因國際局勢與產能限制,導致多項軍購案延宕交付。對台灣而言,發展本土軍工產業已非選擇題,而是確保自我防衛與戰略自主的必然之路。然而,回顧台灣軍工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長期受限於制度設計、法規管制與資金來源過於單一,導致創新受阻、技術斷層與市場缺席。

本文將從現行困境切入,借鏡日韓模式,並提出改革方向,指出唯有結合民間資本與國際市場,台灣軍工產業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一、現行結構的侷限
- 中科院與軍備局的壟斷
台灣的國防科技研發長期集中於中山科學研究院與國防部軍備局。這種高度集中雖能確保敏感技術不致外流,也能在短時間內統籌資源,但同時也造成創新停滯。由於中科院既是設計者,也是評審與執行者,形成「單一設計思維」的封閉循環,缺乏多元競爭與外部刺激。民間廠商大多淪為外包商,依照規格生產零組件,幾乎沒有設計主導權。

- 政府標案依賴
台灣軍工研發資金 100% 來自國防預算,幾乎完全依賴立法院年度審查。一旦預算遭凍結,如潛艦國造或無人機園區,即使已投入前期研發,整個產業鏈也隨之停擺。這種資金來源的單一性,使得軍工產業高度脆弱,無法形成長期投資與穩定循環。

- 法規的高度限制
根據《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戰略性高科技物項輸出入管理辦法》等規定,軍火製造與外銷需經國防部、外交部及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多重審核。民間廠商難以獨立研製高端武器,更無法自由出口。
這些法規雖能防止軍火外流與外交爭議,卻也使台灣缺乏市場導向與外部收入。軍工產業只能在政府標案的框架下存活,無法吸引股市或外部投資。


二、技術與市場的停滯
- 研發缺乏「新式設計理念」
由於廠商僅能依循中科院規格生產,缺乏研發自主性,導致台灣軍工產業在新式設計理念上嚴重滯後。與其說是產業,不如說是一個龐大的政府計畫。長期下來,創新動能窒息,許多有潛力的工程師選擇轉往半導體或資通訊領域,軍工人才斷層愈發嚴重。

- 單兵裝備落伍的風險
城鎮戰是未來台灣最可能面對的戰場形式。士兵訓練再精良,如果缺乏現代化裝備,例如夜視鏡、智慧型瞄具、輕量化防彈衣,戰鬥生存率將大幅降低。這類單兵裝備恰恰是民間廠商最能快速切入的領域,因為它們需要的是材料科學、光電與製造能力,而這些正是台灣產業的強項。

- 傳統火力裝備的缺陷
除了尖端武器受制於外購與技術封鎖,台灣現役的傳統裝備本身也存在諸多限制,甚至嚴重影響基層部隊的作戰效能。具體而言:
- M114 / M109 榴彈砲:設計老舊,射程與精度不足;缺乏自動化裝填與數位火控,射擊效率落後現代標準。
- T75 20公厘高射機炮:倍徑短、初速低,對高速低空目標攔截效果極差;缺乏雷達導引,只能依靠人工瞄準,幾乎無法對付巡弋飛彈或無人機群
- 66 式反裝甲火箭:穿甲力不足,對現代主戰坦克效果有限;設計過時,後座安全與攜行便利性皆落後。
- 紅隼(Kestrel)反裝甲火箭:雖為新一代自研產品,但射程僅約 400 公尺,屬於近距離使用;穿甲力有限,對具備複合或反應裝甲的坦克殺傷力存疑;未經實戰驗證,可靠性與效能缺乏數據支撐。
- 刺針(FIM-92)人攜式防空飛彈:完全仰賴美國供應,本土無替代品;彈藥數量受制於國際情勢,戰時補給風險極高。
- 四軸承商改軍無人機:主要停留在偵察用途,未大規模武裝化;缺乏抗干擾能力與戰場通訊整合,效能遠遜於烏俄戰爭的實戰應用。
這些裝備雖然「能用」,卻難以在現代戰場發揮關鍵作用。其共同問題在於:設計老舊、缺乏整合、依賴進口、缺乏實戰數據。這些缺陷反映出台灣軍工產業長期停留在封閉體系內,缺乏市場刺激與創新動能。
- 外銷的另一個價值:實戰數據
外銷不僅能帶來收益,更能獲取實戰數據。以軍備局205廠研製的T91步槍為例,上機匣部外銷美國民間市場,取得低價、耐用、故障率低的正面成果。
日韓、以色列的經驗顯示,軍工產品一旦進入國際市場,透過盟邦使用回饋,即能推動後續改良。
例如:南韓 K9 自走砲在波蘭與印度部署後,便以操作回饋修正火控系統;以色列的 Tavor 步槍與無人機產品,也因外銷而快速優化。台灣若能出口輕兵器、防彈裝備、火砲與無人機,不僅能增加收入,更能取得珍貴的實戰數據,避免陷入「紙上設計」的困境。
三、國際比較:日韓模式的啟示
- 日本的逐步鬆綁
日本在戰後長期受憲法限制,軍工發展受到壓抑。但近十年逐漸鬆綁,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財團開始投入軍工研發。日本採取「軍民兩用」策略,將民用飛機、潛艦、雷達等技術轉化為軍用產品,並積極參與國際軍售,例如對菲律賓、印尼等國輸出巡邏艦。出口市場不僅提供收益,更迫使企業持續改善設計與成本。
- 南韓的軍工複合體
南韓的成功更具啟發性。韓華(Hanwha)、大宇(Daewoo)、現代(Hyundai)等大型財團共同構成軍工複合體,透過國際市場推動產業成長。K9 自走砲、FA-50 輕型戰機、K2 戰車先後出口至波蘭、沙烏地、印度,出口收入反過來支持研發升級,形成良性循環。南韓的經驗證明:國外市場才是催生軍工產業進步的真正動力。
四、台灣的潛在突破口
- 鼓勵民間財團投資
台灣應比照日韓模式,建立「國防產業投資專法」,允許財團、創投與基金合法投入軍工新創與研發,並提供稅務優惠以降低政治風險。這能吸引股市資金進入,讓軍工產業不再只是「政策股」,而是真正具備長期價值的產業。
- 建立「軍民兩用」市場
光學、無人機、材料科學、資安等領域可軍民共用。民間企業在商用市場找到收益,就能將研發成果延伸到軍用應用。這不僅提升研發效率,也能分散風險。
- 推動低敏感度出口
台灣可從單兵裝備、防護裝備、火砲與火箭彈等領域切入,這些產品既符合國防需求,又具備國際市場潛力。透過部隊實戰使用經驗,台灣能以「戰場驗證」作為外銷賣點,類似以色列的 Tavor 步槍模式。參與國際航太與防務展,更能將「價格優勢」「可快速量產」作為亮點推廣。
- 政府轉型平台角色
政府不應再只是單一發包者,而應成為產業整合者與國際推手。透過政策引導、國際協調與外交支持,政府可以協助台灣軍工產品打入海外市場,讓民間廠商專注於研發與生產。

五、結論
台灣軍工產業困境的核心,不在於「錢不夠」,而在於「資金來源過於單一」。現行制度將軍工產業限制在政府標案與代工的惡性循環,缺乏市場驅動與外部投資,導致創新窒息、裝備落伍。日韓的經驗顯示,唯有引入民間財團投資,以出口市場為驅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台灣必須從「政府—民間—國際」三角架構重新設計軍工產業:政府提供制度與平台,民間投入研發與創新,國際市場提供回饋與升級動能。唯有如此,台灣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自主且具競爭力的軍工體系,擺脫依賴,走向成熟。
參考資料
-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 《戰略性高科技物項輸出入管理辦法》
- NBR, Taiwan’s Defense Industry at a Crossroad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War on the Rocks, Taiwan’s Biggest Limitation in Defense Isn’t Spending, It’s Late Deliveries from U.S. Defense Companies (2025)
- Wired, Taiwan Is Rushing to Make Its Own Drones Before It’s Too Late (2025)
- Reuters, Senior U.S. Senator Expects Joint Weapons Production with Taiwan (2025)
- FT, Defence Tech Revolution Already Redefining Future Battlefield (2025)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The Predicament: Taiwan Military Development (2024)
- 中科院與軍備局公開資料、台灣國防預算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