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支配與控制欲
在團體裡,有人刻意拉大音量,常常不是因為音樂需要,而是要「佔位」。音量就像空間霸凌:聲音越大,他就等於把更多注意力抓走,讓別人被迫退居二線。這種行為在心理學裡常跟支配欲或競爭性人格有關。
2. 自我價值感不穩
有些人害怕自己被忽視,於是用音量當「存在感放大器」。這是一種補償行為,背後可能是「我怕你們聽不到我/看不起我,所以我要讓你們無法忽視我」。這在自戀型人格裡常見,但並不是說所有人都是自戀,只是用了相似的手段。
3. 情緒宣洩
音樂場域也是一種社交場域。有人可能把舞台當成發洩壓力或不滿的出口。透過拉大音量,他可能在「宣示」:我在這裡,我有能量,你們得感受到。這有點像小孩大聲吵鬧來吸引父母注意。
4. 對合作的誤解
有時候不是惡意,而是缺乏合奏敏感度。他可能覺得「大聲才有氣勢」「觀眾才會注意到音樂」,卻沒意識到這會破壞整體平衡。這偏向技巧或經驗不足,而非人格問題。
如果是心理層面偏向病態,那麼「音量競賽」可能透露:
。他需要透過壓過別人來獲得安全感。
。他可能把合作場景誤當成競爭場景。
。他把「聲音大小」等同於「個人價值」。
這種狀況會讓人覺得被挑釁或被排擠,因為它觸碰到「公平合作」這條線。
另外,如果從「試音」環節,就開始大聲,這其實滿關鍵。因為試音通常只是調整狀態,不需要表演感,但他卻已經把「聲音丟出來」,那大概率不是單純習慣問題,而是心理動機。
可以拆解成幾種可能:
1. 領土標記行為
就像動物會先尿尿劃地盤,他用大聲來「先佔場」,潛台詞是:這裡有我的存在感,你們要考慮我。旁人驚到卻不好說話,等於這種「無形壓迫」已經生效。
2. 社交測試
他可能想測試現場的規則:如果我這樣做,有人會制止嗎?沒人阻止=他就確立了「可以這樣玩」。這是一種邊界試探。
3. 自我形象工程
有些樂手會把「聲音大」跟「專業」「有氣勢」劃上等號。試音就大聲,是在傳達:「我技術到位、音色厚實、不怕你們比較」。這不一定是真的有實力,而是營造一種形象。
4. 焦慮補償
還有一種反差:其實他很緊張,怕自己被忽視或怕出錯,所以用「大聲」來掩蓋細節。就像有人演講會越講越快越大聲,背後其實是不安。
此時,若旁人覺得驚訝卻又不好說什麼
。代表大家都有感受到違和。
。但因為試音不是正式演出,誰也不想扮黑臉。
。這就讓他更容易「得逞」,繼續把音量競賽化。
所以這個場景,本質上是個「隱性權力遊戲」: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誰敢出手維護秩序。
分析:
1.群體動態
在每個行業裡,都會冒出「放大自己」的人。這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比較好,而是因為群體裡總需要一些「異常值」去測試邊界。你看到的這個人,其實就是「試探群體規則」的存在。這種人會讓氣氛變得不舒服,但同時,他們也逼迫大家去想:「我們的底線在哪?」
2.心理結構
他之所以存在,背後可能是一種心理機制:
。也許他從小環境就是「不吵就沒人理」。
。也許他相信「大聲=強大=安全」。
。也許他本來就需要透過「製造對比」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從這角度看,他不是突然奇怪,而是被他的成長經驗「養」成這樣。
這些都不只是技巧問題,而是不同的「生存策略」。
音樂場合裡,其實也能偷窺到各式各樣的人性。
你有沒有在音樂或生活裡,遇過這種「音量競賽」的場面?你當下的感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