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點亮」,文章連結點我)
【導讀】
中秋節快到了。
昨天我在便利商店看到一個女生,站在月餅禮盒前面十分鐘。她拿起一盒,看價錢,放下。再拿起另一盒,翻到背面看成分,又放下。
我知道她在算什麼——不是算價錢,是算人情。
這篇文章
- 獻給每一個正在月餅區猶豫的你。
- 獻給那些明明在台北活得好好的,一想到返鄉就胃痛的你。
- 獻給在家族群組裡只會發「中秋快樂」貼圖,不敢多說一個字的你。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感觸,歡迎點擊文末連結,訂閱我的電子報。每週我會寫一個故事,關於那些我們都看透、但都不說破的人生真相。
【一位讀者去年的中秋返鄉記】
以下是讀者Amy的真實故事(經同意後改寫):
一、倒數開始:返鄉前72小時
星期三下午,我正在開會,手機震了。
媽媽傳來一張A4紙的照片,上面密密麻麻寫著采買清單:
- 大姑:鳳梨酥一盒(廣達董事長送的那個牌子)
- 二姨:燕窩兩罐(她開刀後身體虛)
- 三舅:茶葉(要高山茶,他懂茶)
- 表哥家:威士忌(他升協理了)
- 表姐家:進口餅乾(給小孩)
每個人後面都有括號註解,像個情報檔案。
我回:「知道了。」
五分鐘後,第二則訊息: 「記得買兩盒蛋黃酥,一盒給你爸帶去公司,他同事的女兒考上醫學系。」
我盯著「醫學系」三個字,知道這是暗示。別人家的孩子考上醫學系,你呢?35歲的你,在台北的外商公司當個小主管,算什麼成就?
晚上九點,我在新光三越提著六個紙袋。一個日本老太太從我身邊走過,她也提著大包小包,臉上是同樣的疲憊。我們在手扶梯上對視了一秒,彼此心照不宣——我們都是要回去「交差」的人。
二、返鄉前夜:沙盤推演
星期四晚上11點,我打包行李。
媽媽打來第四通電話: 「衣服帶了嗎?」 「帶了。」 「不要穿太隨便,你表姐說她要穿她新買的Prada洋裝。」 「......知道。」 「如果他們問你有沒有對象...」 「就說工作忙。」 「不對,這樣太敷衍。你就說有在聊,但還在觀察。」
她像個軍師,幫我沙盤推演每一個可能的問題:
- 工作怎樣?(很穩定,公司業績很好)
- 薪水多少?(笑笑帶過,說够用)
- 買房了嗎?(還在看,台北房價你知道的)
- 為什麼還不結婚?(緣分還沒到)
掛電話前,她突然說: 「對了,你記得多笑一點。不要像那年一樣,全程黑臉。」
那年。我想起那年的中秋節,我坐在客廳角落,看著表妹炫耀她的鑽戒,聽著三姑說她兒子年薪兩百萬。我一句話都沒說,只是不斷地剝著柚子,剝了整整五顆。
三、高速公路上:獨自練習微笑
星期五下午三點,我提早下班開車南下。
國道一號很塞,我有足夠的時間胡思亂想。
收音機在放周杰倫的《稻香》:「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我苦笑。最初的美好是什麼時候?是我五歲時,中秋節在院子裡烤肉,爸爸把我架在肩膀上看月亮的時候嗎?
那時候沒有人問我成績。 沒有人比較誰家孩子比較優秀。 沒有人關心我有沒有男朋友。
手機響了,是我最好的朋友Tracy: 「加油,撐過這幾天。記住,你是去演戲的,不是去過節的。」
演戲。對,就當作是演戲。我在後照鏡裡練習微笑,那種不會太假、但也不會太真的社交微笑。
四、抵達戰場:老家的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