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
這是我【親密衝突】第六篇文章,連載於「點亮」、「極光」兩專區,內有超200+感情專題歡迎閱讀。
【導讀】這篇文章適合誰?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
每天跟家人住在一起,心卻像隔著太平洋 媽媽的來電顯示讓你猶豫三秒才接 過年回家是你一年中最累的演出 跟爸爸獨處超過五分鐘就不知道要說什麼 看到兄弟姊妹的生活照,心裡會偷偷比較 家族群組裡只會回「收到」和貼圖 明明很愛家人,卻總是用最差的情緒對待他們 曾經在深夜懷疑「為什麼最親的人最難親近」
這篇文章不會教你怎麼跟家人和解。 它只會讓你知道—— 你不是唯一一個在家人面前不知道怎麼做自己的人。
獻給每一個在家門口深呼吸的你
獻給——
那些在按門鈴前要先準備好笑容的人 那些聽到「你最近怎樣」就開始編故事的人
那些寧願加班也不想太早回家的人 那些在家族聚餐時躲去廁所喘息的人
獻給——
每一個愛著家人,卻不知道怎麼說的你 每一個想念家人,卻不敢太靠近的你 每一個在「孝順」和「做自己」之間拉扯的你
也獻給那些父母——
那些想問「你快樂嗎」卻只會問「吃飯了嗎」的 那些把愛藏在冰箱便當裡的 那些不知道怎麼跟長大的孩子相處的
家人啊, 是我們最不需要理由就能愛的人, 也是我們最需要勇氣才能真實面對的人。
這篇文章, 獻給每一個正在學習「重新當一家人」的人。
包括我自己。
「我媽每天打電話給我,但我們已經三年沒有真正對話了。」
這是這週收到的第47封讀者來信裡,最短的一句話。
寄件時間:凌晨3:47。
我盯著這行字看了很久。不是因為它特別,而是因為它太普通了。47封信裡,有41個人提到了「每天」,43個人用了「其實」,39個人說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但沒有一個人說「我不愛他們」。
每一封信都像在說:我愛我的家人,我只是不知道怎麼靠近他們。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其中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小玉與她的母親
「我35歲了,單身,在台北工作。」小玉的信是用語音轉文字寄來的,有些地方還有錯字,「我媽每天晚上九點準時打電話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