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
這是我【親密衝突】第七篇文章,連載於「點亮」、「極光」兩專區,內有超200+感情專題歡迎閱讀。
【導讀】這篇文章適合誰?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
看著轉帳紀錄,算不清這些年給了家人多少錢 每個月薪水一進來,第一件事是分配給誰 面對伸手要錢的家人,說不出「不」字 已經40歲了,還住在家裡「等機會」 明明有能力卻不工作,理由總是「不適合」 看著父母的退休金一點一點被掏空 手足之間因為錢,已經不知道怎麼相處 愛與責任的界線,早就分不清了
這篇文章不會教你怎麼拒絕家人。 它只會讓你看見—— 當愛變成提款密碼,誰都提不出真正需要的東西。
獻給每一個在ATM前猶豫的你
- 獻給那些月底看著餘額發呆的人 那些不敢算自己給了家裡多少錢的人 那些明知不該給還是給了的人 那些恨自己心軟的人
- 獻給每一個被當成提款機的父母 每一個不知道怎麼開口要錢的成年子女 每一個在「幫」與「不幫」之間掙扎的手足
- 也獻給那些困在中間的人—— 那些想獨立卻獨立不了的 那些想放手卻放不了手的 那些用錢維繫關係的
錢啊, 是這世上最容易給的東西, 也是最難要回來的東西。
這篇文章, 獻給每一個正在學習「愛不是用錢衡量」的人。
包括我自己。
「我42歲了,還在跟媽媽拿錢。」
這是那天深夜收到的匿名留言。沒有署名,發送時間是凌晨2:43。
我盯著這行字,想起另外兩則訊息: 「我媽68歲了,還在給我哥錢。」
「我弟38歲了,從來沒給過家裡一毛錢。」
三個不同的人,說著同一個故事。 今天,我想把最近收集的投稿故事說完整。
第一個視角:42歲的阿豪
「我上一次走進辦公室,是七年前的事了。」
阿豪坐在電腦前,履歷表的更新日期停在2018年3月15日。那天,他被資遣了。35歲,正值壯年,公司說「組織調整」。
前三個月,他積極投履歷。 「抱歉,我們需要更年輕的人。」 「你的經歷很好,但薪資期待太高。」 「我們已經找到人了。」
第六個月,他降低標準。 第一年,他開始懷疑自己。 第三年,他不再打開人力銀行。
「我跟我媽說我在接案。」阿豪說,「其實我每天就是打電動、看YouTube。」
房間裡,2011年的最佳員工獎牌還掛在牆上。旁邊是他的碩士畢業證書,台大電機。那時候的他,月薪八萬,是媽媽的驕傲。
「你知道最諷刺的是什麼嗎?」他在螢幕的光裡說,「我存款還有兩百萬。但我不敢動,因為一旦開始花,就承認我真的失業了。」
每個月15號,媽媽會敲門:「豪豪,媽媽煮了你愛吃的。」 然後悄悄把兩萬塊放在桌上。
「我其實不缺錢。」阿豪說,「我缺的是...勇氣。承認失敗的勇氣。」
上個月,媽媽說血壓有點高。 阿豪在房間聽到她跟阿姨講電話:「不用擔心啦,小毛病。」 掛電話後,她在客廳咳了很久。
那天晚上,阿豪第一次google「就業服務站」。 網頁開了一夜,他沒有按下去。
「42歲重新開始,會不會太晚?」他問。 沒有人回答。 房間裡,只有遊戲的背景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