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點亮」,文章連結點我)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本篇讀者投稿
思齊你好,我是小凱,28歲,在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當產品經理。
上個月績效考核,我拿了A,是部門唯一一個。
消息傳開後,午餐時同事Amy冷冷地說:「難怪啊,小凱都不用花時間社交,當然有時間做事。」
另一個同事接話:「對啊,每次聚餐都說有事,原來是回家加班拿績效。」
我愣在那裡,筷子停在半空中。
其實我沒有加班。我只是選擇性地參與社交——重要的專案慶功宴我一定到,但每週五的例行酒聚我會跳過;新同事歡迎會我會出席,但下班後的抱怨大會我會婉拒。
我以為這是聰明的選擇,沒想到被解讀成「功利」和「不合群」。
更讓我困惑的是,Amy每天花三小時在茶水間聊天,deadline永遠在延後;另一個同事把一半的工作時間用來經營辦公室政治,專案品質慘不忍睹。
而我因為專注在工作上,反而變成了異類。
思齊,我想問:職場上真的一定要跟大家打成一片嗎?保持專業距離,錯了嗎?
小凱的信,讓我想起了一個詞——「職場零糖社交」。在談這個概念之前,我想先分享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故事一:廣告公司的「強迫性熱情」(來自K)
三年前,我在一家知名廣告公司擔任文案。那是一個號稱「創意人大家庭」的地方。
每天下班都有人吆喝去喝酒,說是「靈感都在酒杯裡」。週末還有各種團建,美其名曰「增進感情,激發創意」。
剛進公司時,我充滿熱情地參與每一場聚會。星期一的迎新酒、星期三的生日趴、星期五的週末狂歡。喝到凌晨兩點,聽同事抱怨房東有多爛、前任有多渣。週末爬山,其實整路都在討論誰又跟誰搞曖昧。
三個月後,我發現自己的企劃案品質直線下降。不是沒有時間做,是沒有能量做。白天被無意義的閒聊打斷思緒,晚上被強制社交榨乾精力。
有次我婉拒了第三次聚餐邀約,創意總監半開玩笑地說:「做廣告不能太宅啊,人脈就是錢脈,創意需要碰撞。」
直到有一天,我在酒吧廁所裡哭了。不是因為喝醉,而是我忽然意識到:我已經三個星期沒有好好看一本書,一個月沒有安靜地寫過一段文字。我的創意不是在碰撞中產生,而是在喧囂中消亡。
故事二:護理師朋友的兩難(來自小美)
但不是所有職場都允許你輕易零糖。我的護理師朋友小美就面臨完全不同的困境。
在醫院,護理站就是個小社會。你不可能不跟同事互動,因為交班需要溝通、緊急狀況需要支援、情緒壓力需要宣洩。完全零糖?病人的命可能都保不住。
小美的策略是「分層社交」:工作時間內,她是最好的戰友,交班詳細、支援即時、合作無間。但下班後,她堅持切換模式。同事約唱歌,她說要準備證照考試;聚餐邀約,她用進修當擋箭牌。
「在醫院零糖很難,但不是不可能。關鍵是讓大家知道,工作上我永遠可靠,私人時間我需要充電。」小美說。
有趣的是,當她考上專科護理師後,那些曾經說她「不合群」的同事,反而來請教她怎麼準備考試。
什麼是職場零糖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