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篇分別談論日商產品開發的方法與流程,對我來說最大的感觸就是幾乎沒有台灣品牌能做到這樣的程度,我會列舉5個最大的差異並提出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
原料選用
必須說這真的是雙面刃,日商有安全性實驗室做把關,看起來很安全,我也都跟朋友說這家公司的東西絕對安全,但對一個配方研發來說,安全性實驗室做得有點過火了。有些原料的用量可以跟廠商建議用量相當、現在新原料廠商提供的資料也非常完整、但安全性實驗室的立場就是非常難撼動,導致其他品牌在用新原料開發新產品創造更好的膚感,而我們很難用新原料,只能一直用舊原料做新產品開發。這到底哪門子創新,我是真的不懂。
所以當我在台灣新創品牌做研發主管的時候,用了那些因為能用而不曾用過的新原料開發配方,感受到新原料帶來的新感受的時候,心情就像是關在籠子裡太久的猴子,一被放出來就上下亂竄,超級奔放自由。
我可以理解過去發生的慘案讓母公司對安全性很看重,但看重的程度到了走火入魔,真心覺得這扼殺了非常多的創新,應該要適度地放開心胸接納新原料。
微生物安全性評估
台灣的研發大概最常關注的是挑戰測試(Challenge Test),目的是觀察配方針對特定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但我在日商學到的是他們更關注"馴化菌抵抗性",馴化菌其實就是生物膜(Biofilm),一個出現在生產製造充填管道間的微生物類型。
這的確不是法規上要求的檢驗項目,所以我問過非常多代工廠,沒有一家廠商了解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也跟非常多配方師對談過,幾乎都表示沒有聽過這方面的知識內容。更不要說檢驗公司,一問三不知。
日商就是因為有發生過非常多案例,所有才會開發出一套馴化菌抵抗性評估的檢驗方法,以台灣所有工廠一整年的生產量,應該是抵得過一家日商一年在全球基地的生產量,不可能沒有發生過,只是這種事情多半都是靜悄悄地被處理掉。
真的很建議台灣品牌或是工廠建立自己的微生物檢驗實驗室以及檢驗流程,我知道有些tier 1的代工廠能處理所有的微生物菌種的檢驗,只能說下單的客戶也要懂這其中的價值,讓工廠能長久地維持高品質的產出。
香氣
以我個人感受上來說,聞來聞去還是日商的氣味聞起來最舒服,甚至其他日商品牌的產品香氛,我都覺得很好聞,日本人在提供感受性價值的經驗真的是亞洲最強。
在這裡我不避諱地表示我的政治不正確
添加在日用品裡的天然精油都是bull shit
看到用安全、不過敏、無香精,訴求天然精油的產品就全身不舒服。
第一,天然精油的成分每一個批次都一樣嗎?
合成香精可以用GC/MS或是LC/MS,甚至用HPLC就可以做到把所有分子都定量出來,天然精油做得到嗎?
第二,當香精能清晰地把所有香氛分子都定量出來,甚麼成分可添加或不可添加、有沒有致敏性就一目了然,天然精油真的保證不過敏嗎?
第三,合成的香精每一批次都經過品保的檢驗,氣味的穩定性、香精的微生物安全性都可以透過加速老化的方式去評估。天然經由每一個生產批次都不同了,真的有辦法穩定提供香氛?保證不長細菌?
以上三點還請香精hater、天然精油的擁護者說服我。
花生是天然的吧,可是有人生來就對花生過敏,嚴重一點會致死,不要用天然=低敏、香精是化學 來嚇唬消費者,看了真的很厭倦。
就我的經驗,天然精油在氣味供應的穩定性就是比香精差,當配方老化後,天然精油劣化程度比香精劇烈,這導致產品氣味變得怪異,消費者就會以為壞掉而拋棄不用,品牌也就跟著被拋棄掉。
另外我發現,配方開發者很少針對配方老化後的氣味做穩定性評估。在日商,我們研發打樣的配方、放大的樣品、零回生產的成品,氣味的安定性都是交由香氛實驗室人員執行評估並發出認可,香氛實驗室人員還是會給研發人員進行教育訓練,確認有最基本的氣味穩定性評估能力,在初期配方開發時能自行評估氣味穩定性,以減少香氛評估人員的無價值工作,這真的是台灣研發需要磨練的一項技能。
製程放大
我理解這不太會是台灣廠商會花資源去做的一件事,畢竟做一次放大研究就要花錢買原料做不能販售的事,等於只花錢沒賺錢,加上配方迭代快速,甚至有的配方只做1 2個批次就不做了,總之有各式各樣的現實因素讓代工廠或是品牌商不會去做這件事。
老實說,這正是製造技術的價值所在,我認為是這個產業,台灣落後日韓非常非常多的一個區塊。我不認為台灣的研發創新會輸日韓,但製造技術甚至是獨家的製造方法,卻是台灣廠商幾乎不曾投入以致於在亞洲完全跟不上日韓。
日商會花資源去確認所有生產條件,會花資源排除生產風險,因為5公斤、100公斤生產的成本比15噸、1噸的生產成本還要低太多了。
所以我認為,台灣廠商應該要掌握其背後的精髓,就是花小錢防止未來賠錢。比如投資一套2公斤的實驗級生產設備,做幾個批次確認好攪拌參數後,再進行大容量的生產。
我在台灣代工廠看過最大的桶槽是400公斤,其實有個2公斤 5公斤的實驗及生產設備做試製,這個放大比例其實就很有參考價值了。
研發
台灣的研發花了太多太多的多時間去創造一個符合"客戶"需求的配方,這個開發多半只圍繞在使用感、安定性這兩件事。日商的研發除了做這些事之外,還要從這個配方裡面找影響配方的重要因子並去做研究。我在開發物理防曬配方的時候,為了要找到能搭配我的粉體且分散效果的分散劑,我找了5個原料,去做使用量的研究,用乳液分層的速度來評估功效最好的分散劑,最後我找到最適合我配方的分散劑與用量,這個過程我只花了6個月,這個分散劑也順利引進使用,配方也商品化販售。
配方訂定好之後要準備放大製造,這個過程不斷地嘗試各種投料順序、轉速、時間、溫度來研發一個配方的製造流程。我開發的物理防曬有添加氧化鋅、二氧化鈦、滑石粉這三個粉體,添加順序的差異是不會讓配方黏度pH產生顯著差異,但在液體從攪拌槽轉移到儲存桶的過程會經過篩網,添加粉體的順序差異就會在篩網上發生顯著的差異,先添加滑石粉的乳液在通過篩網時不會卡粉,先添加二氧化鈦的乳液在通過篩網時會卡粉。
你能想到的調整我都做了,就光是改變添加順序就讓製程有這麼大的差距,這完全不是在實驗室打配方就可以發現的,我也不相信有哪一個配方研發會接受他的配方在生產製造的時候有功效成份的損失。
而這樣的研究成果就會變得很有意義,未來的配方研發在做類似配方的時候,粉體添加順序可以參考一樣的做法,省下的時間成本遠遠大過研發投入的原料成本。
過往我跟同業在聊這些差異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就是"日商很大很有錢可以做很多事"
對,但哪一個很大的品牌不是從小開始做起?日商能放在現在的競爭力就是過去不斷一點一點地累積出來的,台灣品牌有這麼一丁點長遠眼光的話,在面對市場的競爭絕對不會是今天夕陽西下的光景。真心期盼有本地品牌能強到走出台灣,反向輸出到日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