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秋,這裡是我的閱讀筆記
最近的我,像個闖關中的遊戲玩家,正在努力解鎖一個個生活成就。從職場轉型、學習AI工具,到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每一天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最近,我在閱讀這本《高效能!活力時鐘:人生管理術》(原名:At Your Best: How to Get Time, Energy, and Priorities Working in Your Favor),這本書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指南,讓我意識到,原來「時間管理」不只是一張待辦清單,更是關於「能量管理」與「優先順序」的學問。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徹底顛覆了我以往對「高效能」的認知。過去我總以為,要做好時間管理,就是把所有事情都塞進行事曆,然後努力把它們完成。但結果往往是,我忙得團團轉,卻感覺精疲力竭,成效也不盡理想。
我與「時間」的愛恨情仇
在成為「數位創作者」的路上,我曾經和「時間」有過無數次的拉鋸戰。我會用各種時間管理App、寫滿整張待辦清單,還會設定密密麻麻的行事曆提醒。然而,這種「塞好塞滿」的模式,卻讓我陷入一種循環:
- 工作日: 早上精神滿滿,下午開始疲憊,到了晚上,只想攤在沙發上滑手機,完全不想碰任何需要動腦的事情。
- 週末: 原本計畫要好好學習新技能,或是整理家裡,結果總是被突如其來的疲勞感打敗,一整天都在補眠,什麼都沒做。
- 靈感枯竭: 想要寫作或企劃新內容,卻發現思緒混亂,腦袋像當機一樣,根本擠不出任何東西。
這本書為我揭開了謎底:我不是在管理時間,而是在浪費我的「高效能」時段。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力時鐘」,也就是一天當中,精神、專注力、創造力最佳的時段。
- 高峰期(Peak Time): 最有能量和專注力的時段,適合進行需要高度專注、深度思考的任務,例如撰寫重要報告、進行複雜的數據分析、學習新技能。
- 低谷期(Trough Time): 能量最低的時段,適合進行例行性、重複性、不需耗費太多腦力的任務,例如回覆Email、整理檔案、進行簡單的行政工作。
- 恢復期(Recovery Time): 能量開始恢復的時段,適合進行需要創意、協作或非正式交流的任務,例如腦力激盪、與同事開會、輕鬆的閱讀。
這段時間,我開始嘗試用這個概念重新安排我的生活。我發現在早上精神最好的時候,我用AI工具來優化文章結構,下午四點後,當我感到疲憊,就轉而處理一些簡單的家務或回覆訊息。晚上則是我與自己對話的時光,寫寫日記或隨手拍照。
AI成為我的「專屬時間管家」
在實踐「活力時鐘」的過程中,AI成了我最有力的幫手。我把AI當作我的「專屬時間管家」,協助我更有效率地分配任務:
- 任務自動分類: 當我列出待辦清單時,我會告訴AI我目前的能量狀態,讓它幫我將任務分類。例如,當我說「我現在能量滿格」,AI會推薦我做「撰寫文章大綱」、「研究新主題」這類高強度的任務;當我說「我有點累了」,AI就會幫我把「整理雲端檔案」、「回覆社群訊息」這類輕鬆的任務往前排。
- 靈感隨時供應: 寫作是我在「恢復期」的重要任務。當我在這個時段感到靈感枯竭時,我會直接和AI對話,請它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或關鍵字,讓我的思緒重新流動起來。
這種「人機協作」的方式,讓我不再像以前一樣,被動地追著時間跑。相反地,我能主動掌控自己的能量流向,把心力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重新定義「高效能」:不只是做事更快,而是做對的事
紐霍夫一開篇就點出多數人對效率的誤解:我們總以為高效能就是在一小時內完成更多任務,卻忽略了「能量管理」和「優先次序」的重要性。他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時間是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但能量水平卻因人而異,且隨時間波動。」
這讓我反思自己的經驗:曾經我嘗試嚴格執行每小時計劃表,卻在下午精神不濟時勉強工作,結果效率低下還需要更多時間修正錯誤。書中指出,與其強迫自己在低能量時段工作,不如認清自己的生理節律,將重要工作安排在高效時段。
發現你的優勢時段:貓頭鷹還是雲雀?
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是幫助讀者找出自己的「優勢時段」。紐霍夫將人粗略分為「晨型人」(雲雀)和「夜型人」(貓頭鷹),但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具體方法讓讀者找出自己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段。
我按照書中的建議,記錄了一週的能量波動情況,發現自己真正的高效時段是上午9-12點和晚上8-10點。這個發現讓我重新安排工作:創意性工作放在上午,行政事務放在下午,晚上則用來學習新技能。這種安排讓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至少30%,且壓力大大減輕。
能量管理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傳統時間管理只關注如何分配時間,卻忽略了人的能量是有限資源。紐霍夫用一個生動比喻:「時間像是水桶的大小是固定的,但能量像是桶裡的水,會不斷消耗也需要補充。」
書中提供了許多實用的能量管理策略:
- 識別你的能量消耗活動和能量補充活動
- 安排工作時混合消耗型和補充型任務
- 建立「能量休息」的儀式,而非等到精疲力竭才休息
我開始實踐「番茄工作法」的變形:45分鐘工作後,不是休息5分鐘,而是進行5分鐘的能量補充活動(如深呼吸、輕度伸展、喝一杯水)。這種方式讓我能持續工作更長時間而不感到疲憊。
優先級排序:擺脫「緊急暴政」的關鍵
我們常常優先處理「緊急」的事,而非「重要」的事。紐霍夫提出了一個清晰框架來區分任務的優先級,並建議每天至少保留2小時給「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這些事項往往是對長期發展最關鍵的。
我按照這個框架重新審視每週計劃,發現自己花了太多時間在回應他人需求(緊急但不重要),而忽略了戰略思考和技能提升(重要但不緊急)。現在,我每週一上午必定保留給「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這個習慣讓我在半年內完成了過去一年都未能實現的學習目標。
打造不再想出走的人生
書名副標題「打造不再想出走的人生」最初讓我感到好奇。紐霍夫解釋,許多人過著「等待週末」、「等待假期」的生活,這種「想出走」的心態正說明了我們與日常生活的脫節。真正的高效能不是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是為了創造更有意義的生活。
這部分內容深深觸動了我。過去我總是以為,效率提升是為了擠出更多時間工作,但紐霍夫卻指出:效率提升應該為了創造空間,讓我們能投入真正重要的事物—家庭、健康、個人成長。
實踐挑戰與收穫
實踐書中理念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兩週,我掙扎於改變舊習慣,經常滑回「多工處理」和「應急模式」。但堅持下來後,效果逐漸顯現:不僅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滿意度也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我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追求個人興趣,這種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是單純的時間管理無法帶來的。
結語:誰適合讀這本書?
《高效能!活力日程》不同於一般的生產力書籍,它從更 holistic 的角度看待效能問題。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
- 總是感到時間不夠用的專業人士
- 想要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職場父母
- 自由工作者尋找更有效的工作節奏
- 任何感覺自己被生活「拖著走」而非主動掌控生活的人
紐霍夫的不只是提供技巧,更是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思維革命:從追求「做得更多」轉向「做得更好」,從「管理時間」轉向「管理能量與注意力」。這本書幫助我重新設計生活,讓我不再只是應付日常需求,而是真正地主導自己的時間與能量。如果你也渴望重拾人生的主控權,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閱讀推薦:送給每一位「人生勇者」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是它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與案例,讓抽象的「能量管理」變得具體可行。
- 寫給所有忙碌的你: 如果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都像在打仗,這本書會讓你停下腳步,重新思考你與時間的關係。
- 寫給數位內容創作者: 如果你像我一樣,需要持續產出內容,這本書會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創作節奏,在充滿挑戰的創作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 寫給追求成長的你: 這本書不只談「高效能」,更談「人生管理」。它鼓勵我們把有限的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上,打造一個不再出走的人生。
總結來說,《高效能!活力時鐘:人生管理術》是一本真正能改變你生活方式的書。它讓我學會了,高效能的關鍵不在於「做更多」,而在於「做對的事,在對的時間」。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個方法,讓你的生活變得更有條理、更充滿能量,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你。
讓我們一起,用更聰明的方式,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