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友人正在甘肅旅遊,透過互聯網寄來數幅張掖的影像,其中一方古碑,題刻「張掖大佛寺」;還有幾處丹霞山色,赤橙黃綠交錯,如絹織成錦。雖我未親臨現地,但屏幕中那份壯麗已足以令人神往。心隨影像而遠遊,不覺聯想到唐代邊塞詩篇與敦煌寫卷中的記載,思緒因之馳騁千年河西走廊。 雄渾詩境與張掖 岑參有《河西太守杜公挽歌》曰:「河西太守封疆重,漢家雄節在張掖。」唐時張掖為河西重鎮,鐵騎屯邊、城闉連雉,映照著邊疆的緊張氛圍。今人所見丹霞縱橫、崢嶸錯落,正好與詩句相互呼應:大地的皺褶如同歷史的沉積,每一道赤色山脊,都似在低聲訴說昔日守邊的沉重。 蒼涼邊關與孤城 王之渙《涼州詞》云:「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詩境雖以涼州為名,然玉門關本屬敦煌郡,皆在河西走廊一線。孤城矗立,白雲高遠,構成無邊蒼涼。觀友人所拍,群山起伏如潮,遠望不見邊際,令人自然而然想起「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哀音。千年前的羌笛,似乎仍在風中迴盪。 血火戰地與烈志 王昌齡《從軍行》有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慷慨激昂,將戰士的生死誓言烙印在黃沙大漠之上。彩色丹霞山體赤紅如火,彷彿是大地本身燃燒的戰旗。凝望這般景色,很難不聯想到將士們浴血奮戰、以身捍疆的決絕。 張掖河水利之重 《敦煌廿詠·張掖河》則另展一種視野:「張掖河水闊,蕩蕩入邊荒。源分弱水派,色泛銀河光。」這是敦煌寫卷中直接歌詠張掖河的篇章,既見水勢浩渺,也顯其在唐代邊防與農耕中的重要。今日丹霞谷地雖以乾燥多姿著稱,但正因黑河之流灌溉,才使張掖成為「塞上江南」,更在唐代被視為鞏固西陲的命脈。 今昔交織的幽情 今日透過鏡頭望見的觀景臺上,人群立於懸崖邊緣,舉目四顧。眼下紅褐的山谷廣袤而無垠,天際一抹清藍,與唐詩中的蒼莽互為映照。此刻,千年時光彷彿在畫面中折疊:昔日詩人以文字刻畫邊塞,今人以鏡頭收錄奇觀;不同的時代,同樣的敬畏與感懷。 友人所贈,不僅是幾張照片,更像是一扇通往歷史的窗戶。透過這些影像,我彷彿與岑參、王之渙、王昌齡同立於邊城之上,與敦煌寫卷的佚名詩人共聽河水東流。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河西走廊,不僅是大自然的畫布,更是中華文化寶庫中光輝的一頁。 有朝一日,若能親臨現地,登臨彩丘之巔,覽望河西勝景,當更能體會詩境與山河交融之真意;彼時所生之感,必將較今日屏幕之想更為深切。

Chung 1拍攝於張掖

Chung 1拍攝於張掖

Chung 1拍攝於張掖

Chung 1拍攝於張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