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蚯蚓,微小之身撐起地球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書名: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如果少了蚯蚓,人類還能生存嗎?

作者:Sally Coulthard

出版年月:2025.07

推薦度:★★★★ 4/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想選這本書,或許是因為為雨後河濱常見蚯蚓浮出柏油路,像極了不合時宜的訪客。我對蚯蚓也沒啥特殊情感,看到了,總默默跨過蚯蚓而去。就我的記憶裡,蚯蚓的存在感微弱,是小學自然課中的實驗材料,生命力頑強,即使被切斷仍能斷尾求生。但看完這本書後,對蚯蚓肅然起敬!!!


⬛土壤的工程師

Sally Coulthard筆下的蚯蚓,沒有太多艱澀的名詞,看她這段對蚯蚓的定義,讓微小的存在重新被看見,蚯蚓彷彿從教科書的平面插圖中再次鮮活起來:

「蚯蚓的身體基本上有長長的消化系統,一端是嘴巴,另一端是屁股。蚯蚓是無脊椎動物,沒有骨架,身體是由盤狀的體節組成,其中充滿肌肉和液體。不同種類的蚯蚓,體節數目也不同,例如成年的普通蚯蚓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個體節。」

全書焦點在「人與蚯蚓的關係」。強調:「蚯蚓和蜂類一樣,屬於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對生態影響深遠,少了牠們,人類就很難存活。」蚯蚓翻動土壤、循環有機質,是維繫土地生命力的工程師。忽視牠們,其實就等於忽視人類自身的存續。這種提醒在現代有其意義,因為集約農業、塑膠微粒與農藥濫用正在使某些地區的蚯蚓數量急遽下降。

本書有個特色,每章標題後都附上一句佳句,提醒著讀者蚯蚓的重要性。我很喜歡這些佳句,鏗鏘有力,反覆看了好幾次,像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哪個國家摧毀土壤,就是自尋死路」,今日讀來根本預言般的應驗。

Coulthard 善用提問式標題,像是「蚯蚓看得見嗎?」、「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存活嗎?」一連串「十萬個為什麼」的提問,逐步引導讀者理解,蚯蚓身體構造的奧秘、行為背後的生態意義。藉由提問,會讓讀者求知若渴,好比「非洲巨型蚯蚓(Microchaetus rappi)最長達6.7公尺,寬2公分,其長度相當於長頸鹿的平均身高。」僅想像這個長度,變足以動搖讀者既有的刻板印象。


⬛求生的誤判:雨滴、鼴鼠與鳥類的殘酷遊戲

再如河濱雨後常見的畫面,研究指出:「路面上的蚯蚓蠕動,是因為紫外線導致蚯蚓錯亂、不適的關係。過不了多久,紫外線就會開始損傷蚯蚓的表皮細胞,而蚯蚓需要用皮膚呼吸,因此牠會窒息而死。」原來,蚯蚓怕曬,路面上的蚯蚓蠕動,一點也不尋常,那是牠們亟欲求生,想鑽回土裡的求生之舞。

那麼,怕曬的蚯蚓,為何選在暴雨後鑽紛爬出地面呢?Coulthard提出解釋:

「另一個比較可信的理論是,雨滴打到地面上所產生的振動,很接近鼴鼠挖土的振動。蚯蚓不想被獵食,所以感受到這些振動時,就會從土裡往上爬,藉以逃開鼴鼠。某些鳥類,包括海鷗、黑鸝和鶫鳥,其實會跺腳模仿這種振動,引誘信以為真的蚯蚓爬到土表,再一口吃掉牠。捉蚯蚓的人也是使用同樣的技巧。」

蚯蚓沒有眼睛耳朵,靠著振動感知世界,雨滴打到土讓的振動,觸發蚯蚓演化的記憶,誤以為這是來自天敵鼴鼠的襲擊,在求生意念的驅使下,迫使牠們紛紛鑽出土表。為求生而往上爬,卻反迎來更大的天敵。畫面生動寫實,卻又顯示食物鏈的殘酷。


⬛從噁心到敬畏:地龍的醫療、文化與生態角色

心理學家說,人類看到蠕蟲(環節動物)噁心的反應,可能來自演化對寄生蟲的恐懼。但當我們仔細認識蚯蚓,會發現噁心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智慧。十六世紀的《本草綱目》就稱蚯蚓為「地龍」(好威的名字!),能治療黃疸、利尿與退燒。蚯蚓並不單只是低等生物,其早已是土壤、醫療甚至文化的一部分。


⬛合租地球:與蚯蚓、鯨魚並肩而居的人類責任

但人類常天真地以為人定勝天,自詡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存在。書中引用理查.歐文爵士的話:「再高壯、再厲害的生物,也逃不過人類的破壞性能量;再渺小、再不起眼的生物,也逃不過人類的利眼和魔掌。我們一開始就注定成為所有次等生物的主宰者。不過別忘了,人類和自己所殺戮、馴服、改良的生物一樣……只在這裡短暫停留,和一個小星球的蠕蟲與鯨魚一樣,都是合租的住戶。」

合租,這個概念比喻得真好!人類不是這個星球的主宰,我們只與蚯蚓、鯨魚、蜜蜂一起在地球上的合租者。當我們毀滅牠們,無異就是在毀滅自己的棲居。

本書讓人看到,蚯蚓,渺小的生命,也承載著巨大的重量。人類的生存仰賴於最不起眼的生物,因為牠們握有自然界最關鍵的鑰匙。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若再學不會理解、尊重並與牠們共存,最終毀滅的,將不只是牠們的棲地,而是自己的家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這本真的好好看|選書交給我,閱讀交給你
11會員
98內容數
選書時光,翻開每一頁的驚喜。 這裡有: ✦ 中、英、日三語選書 ✦ 小說、散文、非小說、Audible有聲書 ✦ 精選書摘與心得 選書交給我們,閱讀交給你。 如果你也喜歡靜靜讀書、慢慢生活,歡迎追蹤我們,一起翻開每一頁的驚喜。
2025/09/07
一本書的靈魂,不只屬於作者,也屬於譯者。《翻譯偵探事務所》與《遇見美好的老譯本》中,把聚光燈從原作者轉向譯者,帶領讀者窺見翻譯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時代痕跡。從莎士比亞「To be or not to be」多種中譯,到戰後台灣「伊索寓言新解」的荒謬宣傳,再到梁啟超章回體的奇異風味,檢視其中的文化角力。
Thumbnail
2025/09/07
一本書的靈魂,不只屬於作者,也屬於譯者。《翻譯偵探事務所》與《遇見美好的老譯本》中,把聚光燈從原作者轉向譯者,帶領讀者窺見翻譯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時代痕跡。從莎士比亞「To be or not to be」多種中譯,到戰後台灣「伊索寓言新解」的荒謬宣傳,再到梁啟超章回體的奇異風味,檢視其中的文化角力。
Thumbnail
2025/09/05
《沒有邊界的教室》 是沈佳慧觀察德國教育的深度紀實,從自身旅居德勒斯登的經驗出發,揭示德國如何尊重孩子的節奏、鼓勵探索與表達,並重視普通人也值得被成就的信念。本書不僅是一本親子教養書,更是反思東亞教育焦慮的溫柔叩問。
Thumbnail
2025/09/05
《沒有邊界的教室》 是沈佳慧觀察德國教育的深度紀實,從自身旅居德勒斯登的經驗出發,揭示德國如何尊重孩子的節奏、鼓勵探索與表達,並重視普通人也值得被成就的信念。本書不僅是一本親子教養書,更是反思東亞教育焦慮的溫柔叩問。
Thumbnail
2025/09/04
《我的流行音樂病》透過回憶與逸事,描繪臺灣流行音樂的產業生態與時代氛圍。從海山唱片靠《梁祝》偷錄起家,到盜版與正式發行商間微妙的「互助關係」,不禁讓讀者對著作權與文化傳播的反思——在戒嚴與第三世界的歷史背景下,盜版是否可能被賦予「同情的理解」。
Thumbnail
2025/09/04
《我的流行音樂病》透過回憶與逸事,描繪臺灣流行音樂的產業生態與時代氛圍。從海山唱片靠《梁祝》偷錄起家,到盜版與正式發行商間微妙的「互助關係」,不禁讓讀者對著作權與文化傳播的反思——在戒嚴與第三世界的歷史背景下,盜版是否可能被賦予「同情的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螞蟻的努力,能建起一座大山。」 表達了持續和積累的力量。 螞蟻雖然微小,但它們的努力和協作能夠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這告訴我們,即使努力看似微不足道,只要持之以恆,最終也能達成偉大的目標。
Thumbnail
「一個螞蟻的努力,能建起一座大山。」 表達了持續和積累的力量。 螞蟻雖然微小,但它們的努力和協作能夠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這告訴我們,即使努力看似微不足道,只要持之以恆,最終也能達成偉大的目標。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像神一樣俯視人間 像鷹隼同樣鳥瞰世界 人類更清楚蚯蚓怎樣活得更好 不在心裡死過幾回 怎曉得一雙筷子在盤子上夾一粒芝麻 是多麼美妙
Thumbnail
像神一樣俯視人間 像鷹隼同樣鳥瞰世界 人類更清楚蚯蚓怎樣活得更好 不在心裡死過幾回 怎曉得一雙筷子在盤子上夾一粒芝麻 是多麼美妙
Thumbnail
蚯蚓鑽出地球 解讀大氣層即將寫下什麼詩篇 瀏覽日光如何渲染字裡行間 過去泥壤滋養今日芬芳 昔日雨水現在盛開鮮美 許多「每天」的累積 調配出魔法湯汁
Thumbnail
蚯蚓鑽出地球 解讀大氣層即將寫下什麼詩篇 瀏覽日光如何渲染字裡行間 過去泥壤滋養今日芬芳 昔日雨水現在盛開鮮美 許多「每天」的累積 調配出魔法湯汁
Thumbnail
登登── 本隕石坑,開坑以來最奇葩的腦洞,登、場、啦!
Thumbnail
登登── 本隕石坑,開坑以來最奇葩的腦洞,登、場、啦!
Thumbnail
記得有次老師與我們分享小青蛙的故事,我們從中學習到青蛙的小時候就是隻小蝌蚪,認識了小蝌蚪的一生,老師也和我們提到毛毛蟲的小奧秘,我們都有記住唷!可是呀!我們確實還沒真正看過牠們實際長大變身的樣子,很榮幸丞旭媽媽正好分享著家裡外面的金桔樹長了漂亮又肥嫩的毛毛蟲,丞旭還帶了觀察盒到學校分享給小
Thumbnail
記得有次老師與我們分享小青蛙的故事,我們從中學習到青蛙的小時候就是隻小蝌蚪,認識了小蝌蚪的一生,老師也和我們提到毛毛蟲的小奧秘,我們都有記住唷!可是呀!我們確實還沒真正看過牠們實際長大變身的樣子,很榮幸丞旭媽媽正好分享著家裡外面的金桔樹長了漂亮又肥嫩的毛毛蟲,丞旭還帶了觀察盒到學校分享給小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在自家房子裡看過一種小蜘蛛,牠們體型嬌小,直徑很少有超過一公分,並且移動時幾乎都是用跳的。如果有,那恭喜你家住著的是現在最受歡迎的寵物蜘蛛之一,蠅虎。 蠅虎其實是一大群蜘蛛的統稱,牠們被稱為蠅虎科,又因為以跳躍為主要移動方式之一,因此又被稱為跳蛛。蠅虎家族十分龐大,目前已被命名的物種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在自家房子裡看過一種小蜘蛛,牠們體型嬌小,直徑很少有超過一公分,並且移動時幾乎都是用跳的。如果有,那恭喜你家住著的是現在最受歡迎的寵物蜘蛛之一,蠅虎。 蠅虎其實是一大群蜘蛛的統稱,牠們被稱為蠅虎科,又因為以跳躍為主要移動方式之一,因此又被稱為跳蛛。蠅虎家族十分龐大,目前已被命名的物種
Thumbnail
校園中的小角落,總會有孩子的自然小夥伴藏身在其中, 等待孩子發現牠們的驚喜反應,而近期雨水落下的時刻, 除了為大地解渴,也帶出了雨天限定的小夥伴呢! 孩子在集合時刻無意間發現了在盆栽附近出沒的小蝸牛, 感覺驚喜的同時也和同學們一起觀察著牠的一舉一動~ 詠淇:「你看!有蝸牛耶
Thumbnail
校園中的小角落,總會有孩子的自然小夥伴藏身在其中, 等待孩子發現牠們的驚喜反應,而近期雨水落下的時刻, 除了為大地解渴,也帶出了雨天限定的小夥伴呢! 孩子在集合時刻無意間發現了在盆栽附近出沒的小蝸牛, 感覺驚喜的同時也和同學們一起觀察著牠的一舉一動~ 詠淇:「你看!有蝸牛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