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如果少了蚯蚓,人類還能生存嗎?
作者:Sally Coulthard出版年月:2025.07
推薦度:★★★★ 4/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想選這本書,或許是因為為雨後河濱常見蚯蚓浮出柏油路,像極了不合時宜的訪客。我對蚯蚓也沒啥特殊情感,看到了,總默默跨過蚯蚓而去。就我的記憶裡,蚯蚓的存在感微弱,是小學自然課中的實驗材料,生命力頑強,即使被切斷仍能斷尾求生。但看完這本書後,對蚯蚓肅然起敬!!!
⬛土壤的工程師
Sally Coulthard筆下的蚯蚓,沒有太多艱澀的名詞,看她這段對蚯蚓的定義,讓微小的存在重新被看見,蚯蚓彷彿從教科書的平面插圖中再次鮮活起來:
「蚯蚓的身體基本上有長長的消化系統,一端是嘴巴,另一端是屁股。蚯蚓是無脊椎動物,沒有骨架,身體是由盤狀的體節組成,其中充滿肌肉和液體。不同種類的蚯蚓,體節數目也不同,例如成年的普通蚯蚓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個體節。」
全書焦點在「人與蚯蚓的關係」。強調:「蚯蚓和蜂類一樣,屬於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對生態影響深遠,少了牠們,人類就很難存活。」蚯蚓翻動土壤、循環有機質,是維繫土地生命力的工程師。忽視牠們,其實就等於忽視人類自身的存續。這種提醒在現代有其意義,因為集約農業、塑膠微粒與農藥濫用正在使某些地區的蚯蚓數量急遽下降。
本書有個特色,每章標題後都附上一句佳句,提醒著讀者蚯蚓的重要性。我很喜歡這些佳句,鏗鏘有力,反覆看了好幾次,像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哪個國家摧毀土壤,就是自尋死路」,今日讀來根本預言般的應驗。
Coulthard 善用提問式標題,像是「蚯蚓看得見嗎?」、「蚯蚓被切成兩半,還能存活嗎?」一連串「十萬個為什麼」的提問,逐步引導讀者理解,蚯蚓身體構造的奧秘、行為背後的生態意義。藉由提問,會讓讀者求知若渴,好比「非洲巨型蚯蚓(Microchaetus rappi)最長達6.7公尺,寬2公分,其長度相當於長頸鹿的平均身高。」僅想像這個長度,變足以動搖讀者既有的刻板印象。
⬛求生的誤判:雨滴、鼴鼠與鳥類的殘酷遊戲
再如河濱雨後常見的畫面,研究指出:「路面上的蚯蚓蠕動,是因為紫外線導致蚯蚓錯亂、不適的關係。過不了多久,紫外線就會開始損傷蚯蚓的表皮細胞,而蚯蚓需要用皮膚呼吸,因此牠會窒息而死。」原來,蚯蚓怕曬,路面上的蚯蚓蠕動,一點也不尋常,那是牠們亟欲求生,想鑽回土裡的求生之舞。
那麼,怕曬的蚯蚓,為何選在暴雨後鑽紛爬出地面呢?Coulthard提出解釋:
「另一個比較可信的理論是,雨滴打到地面上所產生的振動,很接近鼴鼠挖土的振動。蚯蚓不想被獵食,所以感受到這些振動時,就會從土裡往上爬,藉以逃開鼴鼠。某些鳥類,包括海鷗、黑鸝和鶫鳥,其實會跺腳模仿這種振動,引誘信以為真的蚯蚓爬到土表,再一口吃掉牠。捉蚯蚓的人也是使用同樣的技巧。」
蚯蚓沒有眼睛耳朵,靠著振動感知世界,雨滴打到土讓的振動,觸發蚯蚓演化的記憶,誤以為這是來自天敵鼴鼠的襲擊,在求生意念的驅使下,迫使牠們紛紛鑽出土表。為求生而往上爬,卻反迎來更大的天敵。畫面生動寫實,卻又顯示食物鏈的殘酷。
⬛從噁心到敬畏:地龍的醫療、文化與生態角色
心理學家說,人類看到蠕蟲(環節動物)噁心的反應,可能來自演化對寄生蟲的恐懼。但當我們仔細認識蚯蚓,會發現噁心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智慧。十六世紀的《本草綱目》就稱蚯蚓為「地龍」(好威的名字!),能治療黃疸、利尿與退燒。蚯蚓並不單只是低等生物,其早已是土壤、醫療甚至文化的一部分。
⬛合租地球:與蚯蚓、鯨魚並肩而居的人類責任
但人類常天真地以為人定勝天,自詡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存在。書中引用理查.歐文爵士的話:「再高壯、再厲害的生物,也逃不過人類的破壞性能量;再渺小、再不起眼的生物,也逃不過人類的利眼和魔掌。我們一開始就注定成為所有次等生物的主宰者。不過別忘了,人類和自己所殺戮、馴服、改良的生物一樣……只在這裡短暫停留,和一個小星球的蠕蟲與鯨魚一樣,都是合租的住戶。」
合租,這個概念比喻得真好!人類不是這個星球的主宰,我們只與蚯蚓、鯨魚、蜜蜂一起在地球上的合租者。當我們毀滅牠們,無異就是在毀滅自己的棲居。
本書讓人看到,蚯蚓,渺小的生命,也承載著巨大的重量。人類的生存仰賴於最不起眼的生物,因為牠們握有自然界最關鍵的鑰匙。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若再學不會理解、尊重並與牠們共存,最終毀滅的,將不只是牠們的棲地,而是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