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沒有邊界的教室》
作者:沈佳慧Monica Shen出版年月:2011.02
推薦度:★★★★★ 5/ 5
雖然我對小孩這種生物向來不太了解,但讀《沒有邊界的教室》時,卻不斷回頭思考自己一路的求學歷程——
如果當年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現在的我,會不會也不一樣?
本書作者沈佳慧,因先生工作的關係,全家旅居德國德勒斯登,期間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她觀察並陪伴孩子度過整個過渡階段,也將德國教育制度的點滴忠實紀錄下來。
德國的教育結構與臺灣有許多不同:孩子六歲入小學,小學僅四年,四年級後依成績決定升入哪一類型的中學——技職或學術導向。而這個選擇,也大致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職涯方向。
讀這本書時,我腦中常浮現吳明益那段話: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吧?就算考上A中,裡面百分之九十九也還是普通人。學校為什麼不教我們怎麼做個普通人?為什麼總要我們成為有用、做大事、不平凡的人?……一個不知道自己平凡處的人,只可能成為『好像』不平凡的人。」
是啊,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成為一個普通人,其實就很好了。」
書中的幾點教育理念,還是令我羨慕不已,茲列出幾點如下:
- 幼稚園最重要就是讓孩子玩耍。從小體會團體合作的力量,培養獨自完成一些事的能力。也會到戶外公園玩耍和散步,目的是要給孩子有新的刺激與收穫。
- 學才藝,完全是憑著自己對此項才藝感不感興趣,並不是一窩蜂地有人學什麼就跟著學什麼,他們相信興趣的才藝或嗜好,才能學得好,也才學得長久。
- 閱讀不可以被當成是一種口號,最好的方式是由父母親陪著開始,一旦讀書習慣養成,終身受用。
- 表達能力的訓練,除了書寫的表達,還需要廣泛閱讀以增加表達內容,另外更盡量要孩子有說話的機會,盡量有耐心的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急著打斷孩子或幫他接話。讓孩子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意思也是件重要的事,久而久之對表達有信心之後,說起話來自然言之有理、頭頭是道。
- 學習第二外國語,是為了溝通,除非是計畫將來想要用英文唸書,否則聽和說,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這點很贊同!現在很多家庭只偏重小孩的第二外語,但我覺得自己的母語,如臺語、客語、族語亦同等重要。母語,不應該只是會聽,而應連對話口語都要流利,畢竟,母語也是語言的一種,不應有所偏廢。) - 考試考的都是最重要,每個人都必須會的東西,從來不會為了要難倒學生而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題目。考不好,就表示對於上課的學習沒有吸收。
(我也覺得考試只要考基本的就好,真不知道考試考得很刁鑽,目的是要做什麼???也不會因為會這些刁鑽題目就變得很厲害) - 留級就表示對於這一年的課程不夠熟悉,所以再讀一年罷了,把基礎打穩一點對將來進階的學習也是一件好事。
- 處罰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改過,而不是讓他丟臉,更不用說體罰了。體罰或特別嚴厲的處罰,所達到的效果,只是讓孩子更害怕犯錯、或者讓孩子犯錯時只會掩蓋或不承認罷了。
- 興趣和專業,是德國人培養人才的重點,而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唸大學,或是認為高學歷才是—有出息。因為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是支撐整個社會的龐大主軸,而這些是多數人,能夠唸到博士畢業、所謂高學歷的,不過是人口總數中的萬分之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