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我的流行音樂病
作者: 熊儒賢出版年月:2022.03
推薦度:★★★★ 4/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閱讀《我的流行音樂病》,讀音樂,更是讀一種懷舊的情懷。
⬛盜版與海山唱片
書中提到海山唱片的起家:
「一開始海山《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原聲帶》,那時候因為電影紅到不行,我們想搶這個時機,就派了錄音師到電影院,我負責塞紅包給門口的經理,讓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放我們進去錄音,那錄音......就是在銀幕旁邊放一台錄音機偷錄,然後刻版壓片,這樣就出版了。所以我們出的《梁祝》都有口白。」
我的《梁祝》就是有口白的版本!!!口白版本原來是這樣來的,好びっくり喔!
錄音機放到銀幕旁邊偷錄,盜版起家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之前報導者專訪秋海棠的專題【報導者:盜亦有道──專訪「秋海棠」錄影帶專賣店老闆陳昶飛】,標題很酷,「盜亦有道」。
這段寫出了很精彩的娛樂產業與海盜業者間的愛恨糾纏。
如何理解秋海棠這樣販賣盜版影片的小店與發行商之間的關係?陳昶飛的回答讓我們看到另一種互助的可能性:「幾個電影發行商我都認識,海鵬的姚經理還會邀我去看試片。他們是明的,我是暗的,他們要買什麼片子,先來我這邊找。包括春暉,那時在我正對面的大樓裡,他們都在我這裡買片子回去看,然後考慮要不要進這個片子,再去跟國外買版權。你會去國外直接花一萬美金買嗎?不可能嘛!我是國內片商的上游,不能見光的小三,如果我陣亡了對他們也不好,他們希望我細水長流。金馬影展也是一樣,辦展前他們要選片,先來秋海棠找幾部電影回去看。」
⬛著作權之外的另一種理解
法律人談著作權,都是從權利的角度去看。
好希望有另一種觀察的角度,借用報導者的文字,
「從藝術電影接受史的角度,在台灣長久戒嚴、第三世界特殊的時空背景下,能否幫盜版這種『必要之惡』取得一種『同情的理解』?」
也許,從歷史去耙梳,有機會摸索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