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 Mech Muse 👋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個聽起來像科幻電影,但其實正一步步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主題——人型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接受度。你可能在新聞裡看過 Tesla 的 Optimus,或是中國 Ant 集團推出的 R1,但問題來了:當這些機器人真的站在你家客廳,幫你遞水、收衣服、甚至扶你爸媽上下樓時,你會覺得安心,還是毛毛的?🤖
這篇文章能帶給你:
- 美國與歐洲最新研究,揭露人們對人型機器人的真實想法。
- 臺灣與華語地區的獨特觀點與文化差異。
- 技術之外,心理與文化如何成為最大阻礙。
- 未來人型機器人可能的突破路徑。

美國最新調查:人型機器人家庭應用的接受度仍偏低
2025 年 9 月 3 日,華盛頓大學的 Maya Cakmak 教授發表了一份研究,邀請來自美國與英國的 76 位受試者參加一系列模擬情境。問題很簡單:如果家裡有一台人型機器人,你願意讓它幫你做哪些事?
調查結果卻不太妙。多數人願意接受機器人幫忙收衣服、吸地板這些「低風險家務」,但一旦涉及「搬人上下樓」、「處理刀具或熱湯」這種高風險任務,接受度幾乎歸零。更有不少人直言:看到機器人長得「半像人」,黑色面罩或臉部空洞時,會覺得渾身不對勁。

Mech Muse 觀點: 這份調查證明了一件事——人型機器人不是「技術到位」就能被接受。人類的恐懼感、心理安全感,比技術規格更難突破。你可以有再精準的伺服馬達,但只要動作稍慢或表情太假,馬上讓人起雞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