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提到,我用Gemini Canvas建立了一個快速的查書號系統
受到 @Prompt_case 大神製作的「Nano Banana Infinite Canvas」啟發,
發現用 Google AI Studio 有個超棒的優點:更新功能不用換連結!
成品在這裡 👉:
https://ai.studio/apps/drive/1z2RbvV9HjKcK8WocYWNMKGbGOybHk7M1
(我有去除大部分資料庫,只保留最近的新書)
為應用新增功能
這次更新加了好幾個實用功能:(用鍵盤請 ChatGPT 做的)
1.顯示多個搜尋結果
- 相同書名會列出所有版本
- 搜尋「兄弟相愛撼山河」會出現初版跟二版(超重要!之前只會顯示第一個找到的舊版書,差點訂錯書QQ)
- 搜尋「保羅」會同時顯示「天啟保羅」、「尋找保羅」等含有保羅的所有書名
2.多筆查詢
- 從原本一次只能查一本書,變成一次可以查多本
3.即時更新提醒
- 在介面上可以顯示最新匯入的書單
- 讓大家知道資料庫目前更新到哪裡了
4.一鍵複製書號
- 可以直接複製書號、ISBN、原廠編號
- 不用手動選取,超方便!
5.匯出 Excel 功能
- 直接輸出 CSV 檔案
- 解決了書號開頭「000」會消失的問題
- 解決了 ISBN 變成 9.78....E+12 科學記號格式的問題
甚至深色主題看不到字的 bug,也是請 ChatGPT 幫我修好的。感謝 AI 🙏
再次感謝 @Prompt_Case 大神讓我發現 Google AI Studio 這個好用的部署功能!我是重複點進去「Nano Banana Infinite Canvas」,看到彈窗的版本更新訊息才發現原來可以線上迭代!
實測結果:做了個寂寞
做完之後馬上興高采烈跑去找同事實測,結果發現超落漆!
問題1:同事的需求根本不是「用書名找書號」
同事接訂單時得到的書名格式五花八門,我的應用還要求正確書名才能查,連全形半形錯誤都不行。完全不合格!
儘管這版更新可以用關鍵詞搜尋,但對同事來說還不夠精準。
問題2:同事真正需要的是「判斷正確書名」
同事的流程是:收到混亂書名 → 判斷是哪本書 → 找到書籍編號 → 進系統打單
我的應用卻在「書名正確」的前提下才有用,完全搞錯重點,笑死。
問題3:GPTs 還比較好用
我原本就有用同樣資料庫建立了 GPTs(GPTs 是一種可客製化的 AI 助手,讓使用者用自然語言設定專屬任務與行為規則。雖然現在叫GPT,但我還是習慣加s),資訊組也有教該同事如何使用,成功率大約 80%。
GPTs 搭配資料庫讓 LLM 用自然語言判斷書名,雖不能百分百正確,但已經可以處理大部分狀況,例如全形半形問題,或用 ISBN 做比對,反而對同事更有幫助。
所以我為了同事升級這個系統,根本是徒勞無功🤣
反思與收穫
但是這次升級並非毫無所獲,每個功能我都完全用得到,只是沒辦法幫到同事覺得有點可惜。
跟資訊組聊了之後才知道,他們其實很早就在做類似的事,比如默默為簡體中文使用者做了簡轉繁搜尋(我們網站資料是繁體),但表面上真的看不太出來他們做了什麼。
而我還只是個不會 Hello World 的菜雞,卻沾沾自喜以為寫出了有益同事的系統,實際上根本沒有解決痛點。
不過這次升級我還是很有成就感,畢竟做出了對自己有用的工具,而且是經由跨部門小組交流而啟發才升級的。
最大的學習:
解決痛點不能單靠片面資訊去推測,而是要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體驗。
如果我事前先了解同事收到的檔案長什麼樣子,他希望怎麼解決,或許我還能把時間花在優化 GPTs 的資料庫,還比較有幫助。
結語
這次的經驗也挺珍貴的,雖說徒勞無功,但我還是:
‧學會了 Google AI Studio 的部署功能
‧體驗了完整的產品開發流程(需求 → 開發 → 測試 → 發現問題 → 修正迭代)
‧最重要的是,真正理解了「做對的事」比「把事做對」更重要
AI 讓我們「做東西」的門檻變低了,但「做對的東西」,仍然需要經過深思熟慮。
搞懂需求、解決痛點,仍然是AI時代需要持續探究的思維。
不過能用 AI 快速試錯也挺好的,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