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零點生死(Zero Hour: Life and Death)——奇蹟與極限?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AI生圖

AI生圖

暗箱之心 

患者:哈里斯‧艾文斯(Harris Evans),42歲,美國籍商人。 

病情:人工心臟植入失敗,心臟內壁嚴重感染,合併多重抗藥性細菌,原本在美國已被判定『等待心臟移植或安寧治療』。 

情況:因商務關係身處亞洲,在突發病危後被送入陸衡之所在醫院。 

 

手術室內,兩支團隊隔著手術台對峙。 

美方團隊推來自帶的「新型機械瓣膜」,還附帶專屬器械箱。 

Team Zero站在另一側,宋芷瑤已經按慣例排好所有傳統瓣膜重建用的器械。 

氣氛劍拔弩張。 

陸衡之(平靜卻銳利):「今天這台手術,由我主刀。你們若要觀摩,請遵守規矩。」 

美方主刀醫師冷笑:「你要讓病人冒三十年前的手術風險?陸醫師,這不是賭命遊戲。」 

林語真在麻醉台旁,手指不自覺顫動,緊緊盯著監測數據。 


胸骨鋸下的聲音在手術室裡迴盪。 

林語真低聲報數:「血壓88/50,心率不穩…… 」 

趙景曜立刻壓上吸引管,快得像打仗。 

宋芷瑤的手在無人指揮下遞出開胸鉤,像是與陸衡之有著心電感應。 

顧清澄則站在影像投影前,調出術前MRI與即時影像重疊比對。

「感染區域比預估的還大,已經侵蝕到瓣膜基底。」他聲音壓低,卻帶來壓迫感。 

當心臟暴露在燈光下,感染面積清晰可見。 

美方醫師立刻伸手:「必須馬上安裝機械瓣膜,不然會擴散!」 

陸衡之冷聲:「用未經亞洲核准的器械?病人不是你們的臨床實驗對象。」 

雙方幾乎在手術台上爆發爭吵。 

林語真額頭冒汗,麻醉藥的計量必須在爭執中繼續維持。 

趙景曜忍不住大吼:「閉嘴!這裡是手術室!」 

韓俊澤低聲嘟囔:「陸衡之,院方若知道你這樣硬來…… 後果不堪設想!」 

就在爭執時,監測器刺耳的長鳴。 

心跳驟停。 

林語真幾乎是尖叫:「心律消失!開始心臟按摩!」 

趙景曜瞬間壓上胸腔,手速快到殘影。 

美方醫師大喊:「快!交給我安裝瓣膜!」 

陸衡之聲音冰冷卻鎮定:「所有人退後,聽我指揮!」 

他的手像是刀鋒,迅速清創感染區,切除腐敗瓣膜組織。宋芷瑤幾乎不需指令,正確遞出每一把器械。 

血液像浪一樣湧出。林語真聲音顫抖卻堅定:「血壓掉到 60…… 我在加大劑量,但病人隨時會休克!」 

顧清澄冷靜地盯著螢幕:「感染擴散區域需要局部組織移植。位置在心室交界,稍微偏一毫米,病人就會大出血。」 

陸衡之沉聲:「景曜,給我更多時間。」 

趙景曜紅著眼睛,手掌一下一下壓著心臟,像在把生命硬拉回來。 

陸衡之手速快到殘影,將瓣膜重建與心室局部移植幾乎同時完成。這是父輩一代外科醫師口中「不可能存在於書本的手術術式」。 

忽然—— 

「滴、滴、滴——」 

心律監測重新響起。 

林語真抬頭,眼眶泛淚:「心跳回來了,血壓正在回升!」 

趙景曜全身像被抽空,長長吐氣,卻露出笑意:「老天,你這瘋子,又做到了。」 

宋芷瑤的手還在顫,她下意識低聲呢喃:「爸…… 您看到了嗎?」 

美方醫師呆立在原地,握著毫無用處的機械瓣膜,眼神滿是挫敗。 

縫合完成,Team Zero全員都累到近乎癱軟。 

院方高層臉色鐵青:「你們知道自己剛剛違反了多少規範嗎?」 

媒體卻在隔天瘋狂報導:「Team Zero擊敗美國醫療霸權,拯救商界巨頭!」 

美國醫療機構放話:「這是一場不負責任的冒險,患者的後續風險無法保證。」 

患者家屬跪謝陸衡之,但他只是脫下滿是血跡的手套:「還需要持續觀察,就放心交給術後團隊吧。」 

手術成功消息一經傳出,媒體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般湧來。 

亞洲本地新聞:

 

「Team Zero奇蹟再現!擊敗美國醫療權威,成功救回瀕死商人」

 

美國媒體:

 

「患者被迫接受過時手術,後續存活率存疑——醫療霸權輸給情緒化的賭徒?」

 

歐洲醫學論壇:

 

「這是一場無國界的手術爭奪戰,到底是醫學突破還是倫理災難?」

 

各種標題充斥著『對決』、『勝負』、『民族自豪』等字眼,把醫療事件渲染成國際競賽。 

在醫院外,患者妻子流著眼淚接受記者訪問:「是陸醫師救了我丈夫。如果當時交給那些只想做實驗的醫師,他現在已經不在了!」 

她的話,瞬間成為社交媒體熱搜。許多人在留言:

 

「Team Zero才是真正把人命放第一的人!」 
「別讓病人淪為國際醫療的實驗品!」

 

同時,也有人質疑:

 

「真能保證沒後遺症嗎?」 
「為什麼不尊重美國最新技術?難道我們的醫療,還在閉門造車?」

 

院長召開緊急會議,臉色鐵青:「你們知道自己把醫院推到什麼位置了嗎?我們可能被美方終止合作計畫,還可能面臨跨國訴訟!」 

林語真忍不住反擊:「可如果交給他們,病人就是活生生的實驗品!」 

院方高層沉默,因為這句話太刺耳,卻也是事實。 

美國醫療機構立刻召開記者會,聲稱:

 

「我們提供的術式是未來趨勢,若被採納,患者後續生活品質更佳。」 
「Team Zero的方法落後三十年,他們只是僥倖。」 
「這樣的手術應該提交『國際倫理委員會』調查。」

 

甚至有匿名醫師在國際論壇上放話:「這是醫療民族主義的表演,而不是醫學。」 

在網路上,兩種聲音形成對立: 

支持者:稱陸衡之為『能與死神談判的外科怪物』,Team Zero被神化成『醫療奇蹟團隊』。 

反對者:指責他們『不顧規範』、『無視國際準則』,甚至說這樣的手術會害死更多病人因為誤以為能複製奇蹟。 

學術期刊也分裂: 

一部分外科教授認可這是『臨床經驗與技術的極致展現』。 

另一部分則堅持『這是單一案例,不能證明價值,還可能危及患者長期存活率』。 

幾天後,陸衡之走在醫院走廊,明顯感覺同僚投來的目光不再是敬佩,而是複雜的混雜: 

有人低聲說:「瘋子…… 」 

也有人壓低聲音:「他做到了我們都不敢做的事。」 

宋芷瑤在器械室裡,看著父親留下的舊筆記,喃喃自語:「爸,這就是你當年被排擠的原因嗎?」 

在國際醫學論壇的討論串上,一個神祕帳號發文:

 

「Team Zero的術式,我們見過。十年前,有人曾在歐洲嘗試過,但失敗,並且被徹底封殺。現在,他們居然讓它成功了。」

 

陸衡之合上筆記,眼神如同刀鋒:「既然我們走到了這一步,那就繼續走下去。哪怕下一次,對手不只是病魔,而是整個世界。」

 

破碎的旋律

——如何既保住生命,又保留「音樂夢想」? 

病人:顧星語,17歲,高中音樂班學生,鋼琴特長生。 

病症: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合併左心室肥厚,近期因演奏時昏厥送醫。 

風險:瓣膜狹窄嚴重,傳統瓣膜置換會讓她失去長期演奏的肺活量與耐力;但若不手術,壽命可能僅剩數年。 


手術燈下,陸衡之的眼神冷靜,語調平穩:「胸骨鋸。」 

宋芷瑤一手接過器械,一手托著,遞到最適合陸衡之抓取的位置。她的手套被燈光照得微微發亮。 

「開始。」鋸齒切入骨頭時,發出沉悶的摩擦聲。 

林語真看著監測儀,指針微微抖動,她忍不住低聲:「病人壓力升高…… 」 

陸衡之沒有抬頭,聲音卻像一把鎮定劑:「這只是前奏。別忘了,她還要彈完屬於她的樂章。」 

灌流管道啟動,冷液緩緩流入。螢幕上,原本有力的心跳波形逐漸扁平,最後只剩下一條直線。 

整個房間瞬間安靜下來,連呼吸聲都顯得突兀。 

林語真壓低聲音:「時間開始。」 

她的眼睛緊盯著錶盤,彷彿下一秒就會撕裂自己的神經。 

趙景曜握緊拳頭,手套發出摩擦聲:「每次心臟停下來,我都覺得像是拿命在賭。」 

陸衡之沒有回應,只是用最穩定的手,將心臟托起。那顆靜止的心臟,就像一個沉默的樂器,等待重新被修復。 

放大顯微鏡下,瓣膜像是一張薄而脆弱的紙,邊緣微微裂開。 

陸衡之手中的縫針,猶如在紙上刺下一道道精準的線。 

顧清澄的聲音從影像台傳來,平靜卻堅決:「左瓣邊緣修補再推進一毫米,血流速率下降得太快。」 

陸衡之立即調整角度,額頭汗水滾落,但手一點也不抖。 

宋芷瑤像讀懂他的心意般,在他伸手前就把縫線與補片送到指尖。她幾乎是閉著眼也能完成這些動作。 

忽然,縫線牽動,瓣膜邊角瞬間撕裂,一股鮮紅血流如噴泉般衝出。 

螢幕上的血壓數字狂跌。 

「出血!血壓掉到七十!」趙景曜一聲暴喝,幾乎要直接撲上去。 

林語真同時吼道:「腦供血不足,再拖下去會有不可逆傷害!」 

陸衡之聲音冷冽:「趙,壓住出血點!芷瑤,補片!」 

宋芷瑤幾乎本能地將正確尺寸的補片塞到他手裡。 

十秒鐘,像一輩子般漫長。 

出血被壓制,血壓數字逐漸回升。林語真鬆了一口氣,卻仍死盯著儀器,手心濕透。 

最後一針縫合完成,灌流逐漸回撤。 

「準備復甦。」林語真調整藥劑,聲音顫抖。 

螢幕上的直線開始抖動,像是被撥動的琴弦。 

「快了…… 」她屏住呼吸。 

「砰!」心臟恢復強勁跳動,規律的波形重回螢幕。 

趙景曜猛地一拳砸在桌邊,低吼:「回來了!」 

宋芷瑤用力眨眼,把眼淚逼回去,動作依舊乾淨俐落地收拾器械。 

病人安全轉往加護病房。 

陸衡之脫下手套,喉嚨乾澀:「手術結束,她還能彈琴的。」 

這一句話,讓宋芷瑤再也忍不住,背過身輕輕擦掉眼淚。 

手術成功後,媒體用『Team Zero再創奇蹟!』、『拯救音樂天才少女!』大肆報導。 

記者將病人鋼琴演奏的影片與新聞並列播放,製造出『從死亡線上奪回旋律』的感人氛圍。 

病人家屬淚謝:「如果不是他們,我女兒的人生就此絕望了。」 

Team Zero再次被封為『醫療奇兵』、『手術室的最後防線』。 

社群上,許多年輕患者留言,稱他們是『希望的存在』。 

也有部分醫界人士批評: 

「為了病人夢想,冒這種手術風險值得嗎?」 

「這樣的瓣膜修復方式沒有長期數據,萬一手術十年後又發生什麼問題,誰來負責?」 

「醫生的責任是保命,不是實現病人的理想。」 

國際醫療論壇甚至有外國專家發表長文,質疑這種『帶情感目的的醫療』,稱其為『醫療浪漫化』。 

醫院高層會議上,院長語氣嚴厲:「你們把醫院推上風口浪尖。現在全國都在看我們。你們不是英雄,而是定時炸彈。」 

韓俊澤淡淡一笑,靠在椅背:「風口浪尖,正是最好的舞台。」 

其他科室醫師心裡五味雜陳:有人敬佩,有人忌憚,也有人暗暗希望Team Zero早點失敗。

 

異鄉的心臟 

病人:佐藤明弘,58歲,日本知名企業顧問,同時是國際財團的重要投資人。 

病症:罕見的『主動脈夾層合併冠狀動脈閉塞』,隨時可能破裂致死。 

風險:心臟結構複雜,手術需同時更換血管與重建冠狀動脈。 

背景:日本醫療團隊曾評估『死亡風險過高』而拒絕手術。他跨海來台,點名要Team Zero做手術。

 

手術前的氛圍 

病人與家屬 

佐藤臉色蒼白,但語氣堅定:「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公司上萬名員工。只要我還活著,企業就不會倒。」 

他太太含淚:「拜託了…… 哪怕只有一線希望。」

 

醫院內部 

院長在會議室裡拍桌子:「這是國際新聞!一旦出事,不只是醫院聲譽,整個國家醫療形象都要受牽連。」 

有高層建議:「萬一病人死在手術台上,讓日本媒體炒起來,我們承受不起。建議婉拒。」 

然而,病人已經公開宣布『將接受零界小組治療』。退縮,已經不可能。

 

團隊內部 

林語真沉默最久,終於低聲說:「這是一場賭命局。若失敗,整個團隊可能被解散。」 

趙景曜拍桌子:「怕什麼?要是連這種挑戰都不接,我們還能稱作『Team Zero』嗎?」 

顧清澄卻難得表態:「病人的血管結構極端特殊,我不確定術中能保證精準判斷。」 

宋芷瑤看著陸衡之,眼神複雜:「大家都在等你的決定。」 

所有人看向陸衡之。 

陸衡之只說了一句:「病人都敢把命交給我們,那就必須『直球對決』。」 

韓俊澤則笑著推眼鏡:「早就知道你會這麼說了。你們就放心準備手術吧,其他問題交給我來處理。」

 

手術分工 

陸衡之:主刀,進行主動脈重建與冠狀動脈搭橋。

林語真:麻醉,必須在長時間低溫停循環下,保護腦部與全身供血。

趙景曜:副刀,快速控制出血與縫合。

顧清澄:即時影像判讀,需判斷每一條冠狀動脈重建位置。

宋芷瑤:器械護理,器械繁雜,任何錯誤都會致命。

韓俊澤:外部公關,負責國際媒體、家屬及醫院高層的聯繫與溝通。

 

林語真打開冷卻管路,病人體溫降至20℃。螢幕上的體溫曲線一路滑落。 

「心跳即將停止。」她的聲音有些顫抖。 

心臟停下,整個手術室只有機械聲。 

陸衡之深吸一口氣:「開始。」 

陸衡之切開主動脈,眼前是破裂如蛛網般的血管壁。 

趙景曜低聲咒罵:「這根本不是血管,是碎布!」 

陸衡之冷靜地縫合,每一針都貼近血管邊緣,幾乎無法容錯。 

宋芷瑤飛快遞上不同規格的人造血管,她的手速快到讓人誤以為早已預知動作。 

顧清澄盯著術中影像,聲音低沉:「右冠狀動脈分支異位,若接錯位置,會造成立即性心肌壞死。」 

陸衡之:「給我角度。」 

螢幕翻轉,顧清澄指尖微顫,額頭汗水滑落:「再下移兩毫米…… 現在縫。」 

陸衡之毫不遲疑地下針。這一針,決定了病人能否在手術台上醒來。 

 

縫合過程中,血管破裂,血壓瞬間掉到40。 

趙景曜怒吼:「出血量過大!要崩了!」 

林語真急喊:「腦供血不足!必須立刻恢復!」 

陸衡之聲音冰冷卻堅定:「趙,壓住出血!芷瑤,換20號補片!」 

宋芷瑤毫不猶豫,把正確補片遞到他手中。 

十五秒後,血流重新穩定,螢幕數據回升。 

體溫逐漸回升,心臟重新開始顫動。 

「再來一次電擊!」陸衡之低吼。 

「啪!」心電圖曲線劇烈波動,然後恢復規律跳動。 

全場長長地吐出一口氣。 

林語真喃喃:「他,活下來了。」 

陸衡之脫下手套:「嗯,辛苦大家了!」 

 

國際媒體立即報導:「日本醫師拒絕的手術,在臺灣成功!」 

臺灣被譽為「亞洲新醫療中心」。 

新聞標題鋪天蓋地:

 

《Team Zero挑戰死亡極限》 
《臺灣醫術震撼國際》 
《跨國病患的奇蹟》

 

正反輿論 

正面:病人家屬公開鞠躬致謝,稱『臺灣醫生救了我們的家族與企業』。 

負面:日本媒體大篇幅批評,指控這是『醫療表演秀』,質疑Team Zero是為了名聲而冒險。 

日本醫界甚至公開聲明:「若病人出現後遺症,責任誰負?」

 

醫院內部 

院長與高層激烈爭論。有人認為這是空前的國際榮耀;也有人認為風險太大,隨時可能讓醫院陷入國際訴訟。 

韓俊澤在會議中冷笑:「我們不是避險的醫生,而是救命的醫生。國際壓力?正好讓世界知道Team Zero的名字。」 

陸衡之沒有說話,只是靜靜望著窗外。因為他知道,這場勝利,背後藏著更沉重的代價。

 

奇蹟或極限? 

凌晨四點,市區發生『大規模瓦斯爆炸』,震波波及三個街區,大樓倒塌、火災延燒。 

短短一小時內,醫院湧入超過一百名傷患,其中包含燒傷、骨折、內出血、顱內損傷等。 

醫院立刻啟動『緊急醫療分流』,但人力嚴重不足。此刻,Team Zero被要求直接接管手術中心,同時主導多台手術。 

急診室外,擔架一排排推進來,血腥味與焦灼味混雜。 

趙景曜滿手是血,額頭還帶著灰塵,急切報告:「至少有三個需要立即手術,不然一小時內必死!」 

陸衡之掃視一圈,冷靜下達指令:

 

「我接腦出血的病人。」 
「趙景曜,你開腹部大出血。」 
「林語真,所有麻醉分流,你要同時負責三台。」 
「顧清澄,你得即時讀影像,決定誰先上刀。」 
「宋芷瑤,統籌器械,三間手術室都要靠你。」 
「韓俊澤,醫院高層那邊就麻煩你了!」

 

所有人瞬間陷入緊繃,因為這已經不是單一挑戰,而是多線作戰。 

 

病人一個接一個推進來,有人大喊:「這個血壓掉到50!快!誰來接!」 

林語真同時給三名病患下麻醉指令,額頭汗水直流:「小劑量丙泊酚,快推!別讓他停!」 

宋芷瑤衝刺般在三間手術室之間來回,幾乎是『閉眼就知道下一步要什麼器械』。 

 

一名14歲少年,頭骨被碎石擊中,腦出血壓迫。 

陸衡之:「開顱!」 

他切開硬膜,血如泉湧。 

顧清澄快速判讀:「血塊壓迫左額葉,2.5公分,必須立即取出!」 

陸衡之一邊抽吸血塊,一邊咬牙:「不能死在我手裡,他還是孩子。」 

 

一名中年男性,腹腔大出血,血壓已經測不到。 

趙景曜直接暴力切開,怒吼:「快給我止血鉗!」 

宋芷瑤幾乎是拋出器械,手還在顫抖。 

血像噴泉一樣湧出,趙景曜一手壓住,一手縫合,臉被血濺得通紅。 

「我就不信留不住你!」 

 

林語真同時監測三台病人的麻醉值,耳麥裡同時傳來三個護士的急喊:「血壓掉了!」、「呼吸停止!」 

她咬牙大喊:「腎上腺素、插管、推去氣管鏡!快!」 

手術中心宛如戰場,每個人都在與時間賽跑。  

少年腦出血壓迫解除,腦電波逐漸穩定。 

腹部出血病人血壓慢慢回升。

 

另一位大面積燒傷患者卻在搶救過程中心跳停止。 

陸衡之停下片刻,眼神黯沉,卻立刻低聲說:「景曜,可以了,他已經沒了生命跡象…… 」 

空氣瞬間僵硬,但所有人都明白:這就是『戰場醫學』的殘酷選擇。 

 

當天晚上,新聞報導『Team Zero在爆炸事故中連續完成十餘台急救手術,搶回大批生命』。 

但同時,也有聲音質疑:「為什麼有些病人被放棄?醫生憑什麼決定誰能活?」

 

醫院內部 

高層緊急召開會議。有人讚揚:「他們救了最多人!」 

也有人質問:「但他們犧牲了誰?這樣的分流,符合醫學倫理嗎?」 

韓俊澤面不改色,冷淡回應:「當你們在開會,他們在救人。你們只在乎符不符合『醫學倫理』,他們卻要想盡辦法從死神手中救回更多的傷患。」

 

團隊內部 

陸衡之知道自己做了正確選擇,但內心深處,卻留下無法抹去的陰影。 

林語真坐在角落:「這場面我還是第一次遇到…… 」 

趙景曜砸拳頭:「媽的!再多點人力、時間,我就能把那個燒傷病人救回來!」 

顧清澄沉默,眼神空洞。 

宋芷瑤的雙手還在顫抖。 

 

這一場手術,讓Team Zero真正體驗到「極限醫療」的殘酷:

 

他們不是神,不能救回所有人。

 

他們要在生死之間,冷酷地做出選擇。 

團隊的心理負擔被推到頂點,隱約有了『裂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彼得的自由國度
154會員
1.2K內容數
曾為【來去音樂網】、【YAMAHA管樂雜誌】、【中華管樂網風之聲管樂雜誌】的業餘音樂專欄作家。這裡主要是存放一些小說、散文小品及心情日記,也有跟音樂、管樂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嚕!謝絕所有廣告性的留言與回應。
彼得的自由國度的其他內容
2025/10/04
脫軌的心臟  病人:17歲,女高中生,因馬凡氏症候群併發「升主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若不立即手術將在數天內死亡。  手術挑戰:  動脈壁極薄,稍有失誤即大出血。  病人肺功能弱,麻醉風險極高。  手術需跨科合作,時間壓縮到最短,否則病人心臟撐不住。 
Thumbnail
2025/10/04
脫軌的心臟  病人:17歲,女高中生,因馬凡氏症候群併發「升主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若不立即手術將在數天內死亡。  手術挑戰:  動脈壁極薄,稍有失誤即大出血。  病人肺功能弱,麻醉風險極高。  手術需跨科合作,時間壓縮到最短,否則病人心臟撐不住。 
Thumbnail
2025/09/28
凌晨三點,手術室。 陸衡之完成了一場近乎奇蹟的換心手術,卻沒有一絲欣喜。 護士低聲對他說:「陸醫師,這已經是你今年的第九十二台大型手術了,你應該休息…… 」
Thumbnail
2025/09/28
凌晨三點,手術室。 陸衡之完成了一場近乎奇蹟的換心手術,卻沒有一絲欣喜。 護士低聲對他說:「陸醫師,這已經是你今年的第九十二台大型手術了,你應該休息…… 」
Thumbnail
2025/09/27
凌晨三點,醫院的燈火比城市其他角落更加通明。  外科手術室內,空氣緊繃到連呼吸都顯得突兀。  「血壓下降!心律不整!」  護士的聲音打破寂靜,帶著慌張。  主刀醫師卻沒有動搖,他的眼睛冷靜如冰,指尖穩如雕刻。  陸衡之——年僅三十二歲,卻已被譽為「手術天才」。
Thumbnail
2025/09/27
凌晨三點,醫院的燈火比城市其他角落更加通明。  外科手術室內,空氣緊繃到連呼吸都顯得突兀。  「血壓下降!心律不整!」  護士的聲音打破寂靜,帶著慌張。  主刀醫師卻沒有動搖,他的眼睛冷靜如冰,指尖穩如雕刻。  陸衡之——年僅三十二歲,卻已被譽為「手術天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又來翻書- 《史詩人生-米爾頓艾瑞克森》,一翻就翻到 《艾瑞克森醫生與死亡有關的案例》。 若在團體中突然有位學生走了,那麼接下來這個團體動力會是?
Thumbnail
今天又來翻書- 《史詩人生-米爾頓艾瑞克森》,一翻就翻到 《艾瑞克森醫生與死亡有關的案例》。 若在團體中突然有位學生走了,那麼接下來這個團體動力會是?
Thumbnail
已故前美國空軍幽浮(UFO)研究顧問的天文學家海尼克博士對幽浮近距離目擊報告的分類之一。
Thumbnail
已故前美國空軍幽浮(UFO)研究顧問的天文學家海尼克博士對幽浮近距離目擊報告的分類之一。
Thumbnail
人生的藍圖從母腹中就已經設計好了,每一步都是按照這藍圖在前進,甚至當我們走在相反的方向時,這也是在藍圖中的一部分。試煉是一個接一個的過程,直到我們明白神的美意,我們才能釋懷,感恩讚美神的恩典。 2001年美國經歷了911事件後,曼哈頓的經濟陷入蕭條,對美國造成了嚴重打擊。迫於無奈,我也開始尋找
Thumbnail
人生的藍圖從母腹中就已經設計好了,每一步都是按照這藍圖在前進,甚至當我們走在相反的方向時,這也是在藍圖中的一部分。試煉是一個接一個的過程,直到我們明白神的美意,我們才能釋懷,感恩讚美神的恩典。 2001年美國經歷了911事件後,曼哈頓的經濟陷入蕭條,對美國造成了嚴重打擊。迫於無奈,我也開始尋找
Thumbnail
1930年美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一位青年藉著努力與天賦被醫學院醫師提拔成為外科手術助手的故事。
Thumbnail
1930年美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一位青年藉著努力與天賦被醫學院醫師提拔成為外科手術助手的故事。
Thumbnail
1979年初版,1984年第三版赫萊瑞恩系列-國家 譯者感言 : 這本書(下載) 幫助我們學習以「靈性觀點」看待世界和自己。 我們試著採用「譯註」的方式列示1979〜2017年間世界各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好讓讀者能作為後續的觀察、參考、和印證。
Thumbnail
1979年初版,1984年第三版赫萊瑞恩系列-國家 譯者感言 : 這本書(下載) 幫助我們學習以「靈性觀點」看待世界和自己。 我們試著採用「譯註」的方式列示1979〜2017年間世界各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好讓讀者能作為後續的觀察、參考、和印證。
Thumbnail
對艾利克·哈贊而言,改變世界不是一種未來的計畫,而是每一天的工作。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Thumbnail
對艾利克·哈贊而言,改變世界不是一種未來的計畫,而是每一天的工作。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Thumbnail
「你渴望的東西在這世上並不存在。」 忘了從哪裡聽來這麼一說,也忘了這話有無對應的上下文,亞瑟‧安斯提漫不經心地想,說不定根本沒人說過這句話,單純是他不可靠的記憶憑藉斷章取義的劣習、憑空捏造出一個比要他要來得睿智可靠的佚名人士,以分擔這番悖論的社會責任。
Thumbnail
「你渴望的東西在這世上並不存在。」 忘了從哪裡聽來這麼一說,也忘了這話有無對應的上下文,亞瑟‧安斯提漫不經心地想,說不定根本沒人說過這句話,單純是他不可靠的記憶憑藉斷章取義的劣習、憑空捏造出一個比要他要來得睿智可靠的佚名人士,以分擔這番悖論的社會責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