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收到友人分享一則顯然來自中國的分享文,一開頭就説:「你以為93閱兵最讓西方破防的,是東風導彈嗎?錯了。真正讓他們從骨子裏感到恐懼和絕望的,是每一個士兵手腕上那個像 “電話手錶” 一樣的小東西 —— “戰爭神經”。…」以下洋洋灑灑,吹噓中國軍人掌握了什麼「黑科技」,全是吹牛,就省略了。
覺得台灣的民眾,長期受到中共的宣傳肆虐,真的很可憐。衹是,自由的體制加上數位知識的進步,總能破解這些個不實宣傳。
在國際關係與媒體影響的領域中,宣傳作為塑造觀感與鞏固權力的工具,扮演著重要角色。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在中國共產黨(CCP)的領導下,早已發展出一套精密的宣傳機制,透過大眾媒體、電影與數位平台,推廣強調國家強盛、團結與優越性的論述。然而,這類宣傳常流於誇張與虛構,導致其內容近乎滑稽。本文將檢視此類自我吹噓宣傳的荒謬性,援引具體案例說明這些努力如何因過度誇大與脫離現實而適得其反。
中國宣傳的運作機制:誇張的基礎
中國的宣傳長期植根於中共的意識形態框架,透過選擇性強調來塑造公眾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形象,突出「偉.光.正」的正面特質,同時忽略矛盾,以符合黨的指導方針。此種選擇性框架延伸至軍事與民族主義主題,放大成就以激發國內自豪感並威懾外部對手。然而,過度誇張的傾向暴露了一個弱點:當宣稱超越可信度時,往往引來嘲笑而非敬佩。
一個顯著的例子出現在軍事主題的宣傳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部隊常被描繪為無敵且技術領先。例如,某些宣傳材料將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塑造成「全球和平的人道力量」。
在一部名為《我在這》的動畫短片中,解放軍士兵被刻畫為無私的解放者,透過卡通與實景畫面的切換來強調利他主義。這些描繪雖意在激勵人心,卻顯得過於美化,與南海爭端等地緣政治現實脫節,從而凸顯宣傳的刻意性。
軍事誇張的案例:從「酷炫敵人」到詭異訊息
軍事宣傳提供了檢視荒謬性的沃土,因為其常常因意外地美化對手或採用不合時宜的策略而適得其反。一個常見主題是對美軍的描繪,意圖妖魔化對方卻反而增強其吸引力。例如,中國的動畫與影片常將美國海軍陸戰隊或空軍人員塑造成肌肉發達、氣勢逼人的形象,激發的不是恐懼而是讚賞。
評論家指出,這些表現旨在凝聚國內對抗外敵的團結,卻反而讓美軍顯得「強大有型」,可能激勵而非威懾觀眾。這種諷刺凸顯了一個根本缺陷:誇大敵方實力以合理化自身軍事化的宣傳,可能削弱國內對自身論述的信心。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針對台灣的宣傳,試圖以親和力或統一的必然性為訴求,卻淪為令人不適的笑柄。在2024年10月的軍事演習中,中國官媒發布了一張海軍巡邏艦繞台灣形成心形的圖片,搭配「嗨,我的甜心」這樣的繁體中文訊息。雖意圖展現友好,卻被廣泛批評為「詭異」且近似騷擾,令人聯想到不當的感情操控。這類行動作為模擬封鎖演習的一部分,顯示出宣傳試圖以柔性影響卻疏遠目標,最終成為網路迷因的尷尬失誤。
同樣地,電影《長津湖之戰》誇大了韓戰期間美軍的火力,試圖將中國定位為堅韌的弱者。雖然意在激發民族主義情緒,這些作品卻無意間暴露了歷史上的脆弱性,例如中國青年徵兵的挑戰,官方報告形容其為「懶散、嬌生慣養且自私」。當這些為國內觀眾設計的內容流傳至國際時,引來了審視,暴露出言論與現實的落差,荒謬性達到頂點
更廣泛的影響:自我吹噓如何損害公信力
這些案例的滑稽之處來自於宏大宣稱與可驗證事實的脫節。誇耀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或文化優越性的宣傳,常因招致事實查核與國際嘲笑而自取其辱。例如,關於閱兵中先進單兵終端的虛構報導,缺乏實證依據,更像是科幻小說而非戰略溝通。這種模式不僅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在國內經濟壓力或社會控制的背景下引發質疑。
此外,數位平台的依賴放大了這些缺陷。針對海外華人社群的宣傳網站,混合了民族主義與誇張內容,可能導致分化而非團結。當宣傳影片以詩意旁白描述「血脈相連」來跟踪盟國船隻時,往往顯得過於宣傳化而非說服力,特別是在台海緊張局勢的背景下。
結論
總結而言,中國的誇大宣傳雖展現了中共的媒體掌控能力,卻常暴露極度缺乏安全感而非實力。透過自我吹噓而非真相的表達,使這些努力招致嘲笑並削弱效果。更務實的宣傳方式或許能帶來更大影響力,但當前趨勢顯示,誇張的循環仍在持續,為全球話語中的批判反思,反倒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