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張耐人尋味的影像裡,上半幅是九〇年代的農民工,肩挑手提「編織袋」,黯然踏上返鄉之路;下半幅則是今日的青年男女,拉著行李箱,背影同樣沉重。
他們並非為了節慶歸鄉,而是因失業或被裁員,被迫離開城市。這一前一後的兩個場景,折射出中國經濟週期的變化,也揭示了青年群體在結構性困境中的無力。 青年失業:消失的數據,持續的困境 中國官方自 2023 年起不再公佈青年失業率,這一舉動本身已引起廣泛質疑。其他數據仍透露出問題的嚴峻:CPI 長期低迷:消費需求不足,居民信心疲弱。PPI 持續下滑:企業生產乏力,市場前景不振。 這些指標意味著企業投資收縮、需求不足,青年就業市場首當其衝。許多人在畢業後即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最終只能選擇「退回家鄉」。
體制性的失衡 正常情況下,經濟下行會促使政府推出刺激措施、強化保障、推動創新。然而,中國的政策選擇卻暴露出結構性的錯置: 首先,經濟理性被政治凌駕,嚴格的監管與意識形態導向,抑制了市場活力。其次,統計失真,停止公佈青年失業率,以「靈活就業」等模糊詞掩飾問題。最可悲的是保障不足,失業補助有限,再培訓資源稀缺,使青年在裁員潮中無處安身。 問題的核心不在於短期的經濟波動,而在於制度對危機的應對缺乏透明度與韌性。 國際比較:不同的回應模式 中國並非唯一面臨青年失業挑戰的國家,但處理方式差異鮮明。 歐洲:歐債危機期間,西班牙與希臘青年失業率一度超過 40%。歐盟推動「青年保障計畫」(Youth Guarantee),要求各國在青年失業四個月內提供就業、培訓或實習機會,避免長期失業惡化。 美國:2008 年金融危機後,政府透過基建投資與新能源產業創造大量就業,同時保持數據透明,讓社會能正視問題並形成共識。 日本:在「失落的十年」後,同樣面臨「就業冰河期世代」,但至少透過長期統計與再教育政策,為後續改革提供依據。 相比之下,中國以「掩蓋數據」作為策略,不僅延誤改革契機,也削弱了社會對官方的信任。 社會的風險 當青年長期失業或無法找到穩定職位,最終損害的不只是個人的未來,也是國家的經濟基礎。青年群體的邊緣化,意味著社會創造力與消費潛力的流失。這種代價在短期或許不明顯,但長期將造成「失落的一代」,成為經濟與社會穩定的隱憂。 從「編織袋」到「行李箱」,中國青年的背影見證了數十年的變遷,卻未能走出結構性困境。與其說這些背影是個體的無奈,不如說是制度的鏡像。國際經驗表明,數據透明、政策創新與社會保障,才是化解青年失業的出路。否則,這些沉默的背影,將持續提醒人們:繁榮若無法轉化為希望,終將成為一紙幻象。
失業回鄉圖(下載自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