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市場討論AI帶來的投資機會,但我注意到一個更基礎、更核心的產業——重電。
當AI、雲端、電動車全面發展,用電需求正快速攀升,而重電設備正是支撐整個能源基礎建設的關鍵。 我花了一些時間研究了台灣重電龍頭「華城」,發現它既有「長約訂單」帶來的穩定獲利保護,但同時隱含著成長動能放緩、估值偏高的風險。
對投資人來說,這家公司不是隨時都能追的標的,但在資金輪動時,反而可能成為重要的獲利機會。接下來我將分三篇文章逐一分享我對華城的完整研究:從產業趨勢及華成財報分析、質化判斷與估值策略。這篇先從產業趨勢與華城財報切入,帶你了解為什麼我會特別留意它。
「重電產業」— 供需失衡下的長期結構性機會
過去一段時間,市場焦點幾乎都放在半導體與 AI,但其實另一個與能源、電網緊密相關的產業——重電產業,正默默進入一個長期結構性成長週期。

以下針對供需現況、未來成長性、以及未來趨勢做簡述:
供需現況:需求強勁、供給緊繃
需求端部分:
-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帶動國內變壓器與配電設備需求。
- 再生能源推動(太陽能、風電),需要更多分散式電網與儲能系統。
- AI 資料中心耗能極大,新增電力需求正快速上升。
- 美國市場嚴重供不應求(星際之門計畫),訂單能見度長達 3–5 年。
供給端部分:
- 雖然各大廠(華城、士電、亞力、中興電)都在積極擴產,但短期仍是「需求遠大於供給」的狀態。
- 全球變壓器市場處於結構性缺口,供給追不上需求。
未來成長性:5–10 年長線明確
國內外大廠擴產:
- 華城觀音二廠、新建三廠,新增產值近百億。
- 士電湖口新廠,擴產幅度 30–40%。
- 中興電手握近 400 億案量,並跨入氫能市場。
- 亞力積極打入半導體與歐洲市場。
海外需求推升:
- 美國「能源轉型 + 基礎建設」拉動需求,
- 東南亞新興國家建廠潮,帶動電網基建需求。
在研究過相關重電產業報告後,整體來說,法人普遍認為重電產業在未來5–10 年仍維持高度成長,屬於長線確定性極高的產業。
未來趨勢:三大主軸清晰
- 電網升級:303 大停電後,台灣全面推進「電網強韌計畫」。
- 能源轉型:再生能源(風電、太陽能)加速併網,智慧電網與儲能需求同步上升。
- AI 能源需求:AI 運算將推升電力消耗,間接帶動變壓器與電網投資。
- 電動車基建:隨 EV 滲透率提升,充電樁與相關設備需求爆發。
- 產品升級:從傳統變壓器走向「高效率、省能源、智慧化」。
重點產業對投資的意義:重電產業的長期成長趨勢已經確立(電網升級、能源轉型、AI與電動車需求),都是未來十年的大方向。短期來看,因為市場資金大量湧入,股價已提前反映部分成長預期,導致目前估值偏高、波動加劇;再加上獲利雖穩定,但成長動能稍有放緩,也讓股價出現回落。
不過,這並不改變產業的長期爆發力。若能耐心等待估值修正,在合理價區分批布局,重電仍是一個具備結構性需求支撐的投資標的,長線潛力不容忽視。
在了解了整體重電產業的發展脈絡後,接下來我們就公司的業務介紹、及透過財報數據,來檢視台灣重電龍頭──華城的實際表現。

公司簡介
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69 年,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核心業務為:
- 變壓器(大約佔 7 成營收,主力產品)
- 配電盤、開關設備(大約佔 1 成多)
- 工程統包、售電收入(剩下不到 2 成)
它的工廠布局很完整從小型、中型、大型到超大型變壓器,全系列都能自己生產:
- 中壢廠:小型變壓器
- 觀音二廠:大型變壓器(現在正在智慧製造升級,還找 NTT DATA 合作)
- 觀音三廠:中型變壓器(2025 年底完工、2026 年投產)
- 台中廠:超大型變壓器
等這些廠全數到位後,華城會成為少數 能全系列供貨的公司。

營收來源也不只靠台灣,目前 外銷比重大約 45%,其中美國就接近 40%,而且持續增加,預估 2025 年會超過一半。原因很簡單,美國正在大推 基建與電網升級,加上 AI 資料中心用電需求爆發,所以對華城這類供應商需求特別大。
至於成長動能,主要利基於下列三項因素:
-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到 2030 年,千億級訂單穩穩接)
- 再生能源併網(風電、太陽能,帶動新設備需求)
- 海外訂單(美國基建 + AI 資料中心)
而在風險面,美國關稅影響不到 3%,匯率影響也小於 0.5%,而且華城已經簽好「關稅轉嫁條款」,所以短期風險可控。
簡而言之,華城就是一家 專門做變壓器的台灣龍頭公司,靠著台電計畫和美國需求,正站在一個很大的成長浪潮上。
市佔率狀況
1. 台灣市場
台電正在推動強韌電網計畫(2022–2030,總投資約 5,600 億元),裡面的變壓器標案,幾乎都被三家壟斷:
- 華城:市佔約 35–40%,主攻中大型、超大型變壓器。
- 士電:約 30%,主要做中低壓產品。
- 中興電、亞力:各約 15–20%。
在台灣,華城就是前三大供應商之一,而且是中大型變壓器的主力。

2. 美國市場(成長力重點來源)
美國的 星際之門專案,總投資金額高達 5,000 億美元,其中設備商機就有 600 億美元。
華城已經搶下首單 20 億元,還被列入 17 家美國電力公司的核心供應商名單。
目前華城在美國變壓器市佔大約 1.2%,雖然不大,但隨著 AI 資料中心與基建需求爆發,未來市佔有機會衝到 5–7%。

3. 全球市場
世界級巨頭像 ABB、Siemens、Eaton,營收動輒 200–400 億美元,全球市佔 10–20%。
相比之下,華城的全球市佔還不到 2%,但憑藉 交貨速度快、AI 基建需求強,正在北美市場快速突破。
華城在台灣已經穩坐前三,市佔 35–40%;在美國則屬於小市佔但高成長的位置,有望隨著 AI 基建與電網升級,把市佔拉升到新高度。換句話說,華城的機會在於 「小市佔、高增長、 區域突破」,這是它最吸引投資人的地方。
財報數據表現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分析

從圖片可看出,華城自2022 年起,ROE 就一路往上衝,代表公司賺錢能力持續增強。但在2025 Q2 卻呈現下滑,探究其原因,其下滑原因有:
1.財務槓桿下降(主因)
- 上半年營收增加,現金大量流入,導致股東權益基數擴大。
- 公司積極擴產(觀音三廠+智慧製造升級),多用自有資金,而不是借錢。
因此權益乘數下降,拉低了ROE。
2.非經常性項目影響(次要)
- Q2 有一點匯兌損失(台幣升值),加上關稅成本消化。
雖然稍微壓縮了淨利率,但影響有限。
因此,華城 ROE 的下滑是因為「用自己的錢擴產,不靠借錢」,財務體質更健康,長期來看反而是一種正向訊號。
3.未來 ROE 走勢推估
過去自2022年起,稅後淨利率持續上升,主要因為變壓器報價成功調漲、美國外銷比重提升。總資產周轉率波動較小。財務槓桿在2025Q2下滑,因公司靠自有資金擴產,不依賴大量舉債。
總結上述,華城 ROE 的「爆發期」已經過去,不會再看到從 10% 一口氣衝到 50% 的成長。但現在它已經站上高位穩定區間,只要美國高毛利訂單與 AI 基建需求持續,ROE 長期有望維持在 50% 以上水準。
簡單來說:華城已經從「衝刺型」進化為「高效穩健型」,是少數能和國際大廠相比的高ROE公司。
華城的資本支出與現金流狀況

- 營業現金流:最近三年非常穩健,隨著營收、毛利率一起往上走,代表公司「賺的錢能順利變成現金」。
- 資本支出:2024–2025 開始大幅增加,主要是蓋觀音三廠、推動智慧製造升級。這不是救急,而是為了擴產,屬於成長型投資。

- 現金流:雖然花錢擴廠,但營業現金流足夠,自由現金流(FCF)還是正的,沒有因擴張就犧牲財務彈性。
- 現金水位:帳上現金非常充裕,不只夠應付大規模建廠,還能繼續發股利,財務壓力相對小。
華城已經從以前「現金流緊繃」的公司,變成現在的現金牛。它一邊能穩定賺現金,一邊積極擴產,同時還能發股利,整體財務體質比同業更健康。
華城的營收、獲利表現、與利潤比率分析

華城的營收一路高速成長
這幾年華城的營收可以說是一路狂飆。從 2023 到 2024,單季營收已經穩定落在 40–60 億元的水準。到了 2025 年,雖然營收仍然維持在高檔,但要注意的是,成長速度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快,也就是說,公司從過去的「爆發期」,正逐漸走向「穩定期」。
在獲利方面,更是驚人。華城 2021 年的稅後淨利只有2.9 億元,但到了 2024 年已經跳升到 42.86 億元,四年翻了十倍以上。即便來到 2025 年,獲利仍有機會維持雙位數成長,顯示它的賺錢能力已經邁入另一個層級。
總體來看,營收不再以高速爆衝,但華城的獲利結構已經進化,毛利率和效率提升,讓 EPS 依舊有機會穩定往上走。這也是投資人要注意的重點:成長率雖然放緩,但質量已經不同。

華城營收成長率開始放緩
華城的獲利結構這幾年發生了質變:

- 毛利率方面,公司不再只是做低毛利的台電工程,而是轉型到高毛利產品的製造,只要美國的長約訂單持續,40% 左右的毛利率就能守得住。
- 營益率的提升,除了毛利率變高,還有規模效應的幫助。簡單說,固定成本被更多的營收攤平,讓獲利率更加漂亮。
- 淨利率在 2025Q2 出現短暫回落,主要是因為匯率和關稅影響還沒完全消化。但這些都是短期因素,公司的核心獲利力道並沒有改變,等到匯率趨穩,淨利率有機會回升到 15–18%。
華城很明顯已從「營收爆發期」進入「獲利質變期」。未來 2025–2027 年,公司營收可能不會再高速成長,但會維持在高檔,而 EPS 則持續創新高。
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成功站穩在「高毛利、高營益率」的結構,這讓華城從一間成長中的公司,正式躍升為世界級電力設備廠商。
但投資人要記得,成長速度放緩是必須留意的風險。未來股價的評價,不會再單靠「營收爆發」支撐,而是看它能不能持續把獲利結構穩定在高水準。
華城的資產規模、負債情形、股權狀況與風險分析

資產增加主要來自流動資產的成長
1. 資產規模概況
華城這幾年的資產擴張速度非常快,五年內成長了快 3 倍,到 2025 上半年已經來到 246 億元。這其實跟它營收和訂單爆發是相互呼應的。
在資產結構上,流動資產高達 203.5 億(佔 83%),裡面主要是應收帳款和存貨。不過要注意的是,現金只佔大概 7%,也就是說,錢大部分卡在「還沒收回來的應收」和「庫存的設備」。

2. 週轉天數分析
- 應收帳款週轉天數 49.6 天:算是很快,代表客戶回款順暢,呆帳風險低。
- 存貨週轉天數 213 天:偏長,原因是重電業產品通常 製程久、又高度客製化,貨不會馬上出完,這是產業特性。
華城的固定資產跟應收帳款其實不用太擔心,風險很低。至於存貨,雖然週轉天數比較長,但因為產品都是依照客戶需求客製化,所以實際跌價的風險並不高。所以華城的減損風險相對有限,真正要留意的,其實是訂單交貨如果延遲,或者政策突然有變動,才可能對公司造成壓力。
3.負債結構變化分析

華城的負債結構非常特別,幾乎都是流動負債(>95%),而且主要來自應付款與合約負債,代表公司是靠「客戶先付款」來支撐營運,而不是大舉舉債。
負債結構特點:
- 融資依賴極低:短期借款才 2 億,占比只有 1%,長期借款更是全數清償。換句話說,公司幾乎不需要靠銀行錢過日子。
- 合約負債高:這意味著訂單能見度高、現金流有保障,等於客戶先幫公司墊錢。
- 應收天數短(<50 天):收款快,呆帳風險低。
- 財務結構健康:幾乎無長債,屬於低槓桿經營。
可能的風險:
- 負債總額快速增加:雖然這跟營收擴張一致,但如果存貨週轉變慢,資金壓力還是會冒出來。
- 合約負債雖然是利多,但若出貨延遲,公司就要承擔履約壓力。
其他財務指標檢視:
- 長期資金佔固定資產比:394.94%,結構穩健。
- 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別為144.94%、 3.21,完全在安全區。
- 利息保障倍數:170.5 倍,顯示公司付利息的壓力幾乎可以忽略。
華城屬於 「低槓桿及客戶融資型」的公司。負債上升主要是因為訂單爆量,而不是財務壓力。只要出貨進度順利,財務體質比大多數同業還要健康。
4.股權結構分析

- 董監持股比例:長期維持在 18–19%,到 2025H1 小幅回落至 ~18%。這在台股屬於中等水準,顯示公司核心管理層仍握有穩定控制力。
- 質押比例:董監持股幾乎沒有質押(接近 0%),這是重大優勢,代表沒有「股價大跌觸發斷頭賣壓」的風險。
- 關於董監持股下降剖析:
- 2025/3:股權移轉到厚德資本,屬於「籌碼集中」而非真正減持。
- 2025/7:家族派系加碼補倉,目的是維持持股比例。
整體來看,家族不但沒有退出,反而在低檔時更緊握控制權。

綜合評估,華城的股權結構與財務體質相當健康,家族派緊握控制權、董監持股無質押,財務低槓桿、現金流穩健。這代表公司短期幾乎沒有財務風險,對投資人而言,最大的變數在於營收與訂單交期,而不是股權或財務面。
EPS 過去紀錄與未來展望

在 2023–2024 年,華城的 EPS 快速成長,股價甚至一度突破 1000 元。到了 2025 年,公司進入「高基期消化、獲利維持」的階段。雖然 EPS 依舊比同業(多數只有 3–7 元)高出許多,但因為成長率放緩,股價也回落到 500–600 元區間。
目前,華城已經從「小型利基股」躍升為高獲利的重電龍頭。即便股價回調,但高檔的 EPS 基礎仍支撐了估值。
未來隨著星際之門專案、美國電網升級,2025到2026年,華城的 EPS 成長率會放緩到 0–20%,屬於「高基期下的平穩成長」,不會再像前兩年那樣爆發。而到了 2027–2030 年,隨著以及新廠產能開出,EPS 有機會再次進入新一輪的「成長循環」。
華城的獲利模式已從爆發、穩定、到再次成長循環的轉換。對投資人來說,現在雖然不會再看到短期翻倍的 EPS 成長,但它已具備長期續航力,是少數能在未來幾年維持高檔獲利的重電標的。
整體來看,華城在2023–2024年經歷了一段爆發期,EPS 飆升、股價最高突破 1000 元;進入 2025 年後,公司雖然仍維持高獲利水準,但因成長率放緩,股價回落到 500–600 元區間。這代表華城已從「高速成長」轉入「高基期下的穩定期」。
未來短期(2025–2026),EPS 成長率可能繼續平穩成長;在2027年後隨著外銷訂單成長,華城仍有機會迎來下一波成長循環。
這篇,我們先用數字面勾勒出華城的成長軌跡與獲利趨勢。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把焦點放在公司內部價值與同業比較,透過質化分析來判斷:
- 華城真正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 和士電、中興電、亞力相比,它的護城河夠不夠深?
- 投資人該如何定位華城在投資組合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