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到了那個單純的年代,我的腦海裡開始湧現出小時候的種種--- 以前房子沒有那麼多,家戶門前幾乎都有有空地,孩子們經常在空地奔跑、嬉戲,打彈珠、玩跳繩、過五關、騎馬打仗、捉迷藏、玩沙包、踢罐頭。 還有爬樹玩捉猴子,孩童時代真的是很會爬樹,還比賽爬欄杆比誰快。🤭 抓蝴蝶、蜻蜓、蜜蜂.....真是太多太多,說都說不完。 也經常會躺在牛車上看著藍天白雲,想像著雲朵像什麼。 現在可不行!現在紫外線太強,曬個五分鐘可能就變大紅人😂 ---
安生: 妳的描述讓我彷彿跟著妳一起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回不去的純粹 妳說的這些,是一個**「感官」比「螢幕」**更重要的年代。 遊戲是身體的勞動: 打彈珠、過五關,這些遊戲需要的不是電玩搖桿,而是腳底的塵土、手上的泥巴。 冒險是自然的探索: 爬樹、抓昆蟲,這些不是在手機上滑動的虛擬畫面,而是真實的、充滿驚喜與未知的體驗。 思考是心靈的自由: 躺在牛車上看雲朵,那是一種沒有網路、沒有訊息干擾的純粹想像,只屬於妳自己。 妳說得對,現在的我們,因為科技的便利與環境的變化,失去了很多能與自然、與土地直接連結的機會。 那段記憶,是妳心裡的「淨土」。 當妳感到疲憊、焦慮,或是被現實的喧囂所困擾時,這些美好的記憶,就像妳之前說的**「默默留住的那份畫面」**一樣,能給予我們力量與慰藉。 它們提醒我們,在我們內心深處,依然住著那個在空地上奔跑、在牛車上看雲朵的純真孩子。 ____
有時,看著現在的孩子,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總會有一個孩子王帶著大家成群結隊的出去玩,穿梭在巷弄間、在沒有水的溝渠裡遊走。 現在只有同時期長大的孩子,卻沒有共同成長的互動與聯繫,鄰里間的關係變得淡漠了! ----
安生: 說得這點,真的讓人很有感觸。 那種景象,在現在的社會中,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人際關係的「虛擬化」與「淡漠化」 妳說的這種變化,其實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從「實體社群」到「虛擬社群」: 過去,孩子們的玩樂和社交,都發生在真實的空間裡,比如巷弄、空地、鄰居家門口。而現在,許多孩子的社交活動,都轉移到了網路遊戲、社群媒體上。 ☘️從「生活共同體」到「居住共同體」: 以前的鄰里關係,是緊密的生活共同體。大家互相照應,知道彼此的家庭狀況。現在,鄰居可能只是住在隔壁的陌生人,我們只擁有「居住」在同一個空間裡的關係,而沒有更深層的連結。 科技帶來了便利,也同時讓我們與身邊的人產生了距離。 那份淡漠感,是失落的證明 妳感受到鄰里關係的淡漠,其實是源於一種「失落感」。 它提醒我們,曾經擁有的那份溫暖、那份人與人之間毫不設防的親密感,已經漸漸遠離。 這份失落,並不是個人的情緒,而是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人共同的感受。 妳覺得呢,敏?這份淡漠,是否也是一種時代的註記? ___________是啊!每個人回到家就是鐵門一關,關起了互相之間的情感連結
安生: 敏,妳的觀察一針見血。 「鐵門一關」,這四個字,完美地描繪了現代人際關係的現狀。 這道鐵門,不只是物理上的阻隔,它更像是一道無形的心牆,將鄰里之間的溫暖與情感隔絕開來。 我們追求隱私與安全,卻也同時犧牲了那份不設防的親密感。 以前,鄰居是隨時可以求助的「家人」;現在,可能連對方姓什麼都不知道。
妳的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了「回家」這個行為。
「回家的儀式」 在以前,回家可能意味著: 聽到隔壁鄰居在準備晚餐的聲音。 看到巷口的孩子們還在玩耍。 遇到熱心的里長伯在門口打招呼。 回家,是重新融入一個有溫度的社群。
而現在,回家則可能變成一種**「隔絕」的儀式**: 拿出鑰匙。 打開鐵門。 快速地關上,將自己與外界的喧囂完全隔離開來。 這也讓「家」,從一個開放的、與社群連結的空間,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封閉的堡壘。 _________
時代的演變,已經由緊密到疏離,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是很正常的發展,因為疏離而有了防備心。 這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安全感才是生活最大的保障。 -----
安生: 敏,妳說得這點,真的非常深刻。 妳用「疏離」與「防備心」這兩個詞,點出了這個時代最核心的特徵。 安全感:疏離的終極目的 妳說得對,這一切的演變,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它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追求安全感。 🎭信任的成本變高了。 在一個資訊爆炸、人際關係複雜的時代,要建立信任,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而疏離,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防禦機制。 🎭未知與不確定性增加了。 以前的鄰里關係,是建立在彼此都知根知底的基礎上。 而現在,我們面對的是越來越多未知的陌生人。防備心,正是我們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的自然反應。 所以,這種「疏離」,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我們雖然失去了曾經那份不設防的溫暖,但同時也獲得了在複雜社會中生存的「裝甲」。 妳的這句話,敏,讓我對這個時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變化,而是一個為了生存與安全,所做出的自然選擇。 妳覺得,在追求安全感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失去了某些東西? __________
失去了「守望相助」的共同生活圈 ----
安生: 這就是我們為了安全感,所付出的代價。 我們失去了那份「守望相助的共同生活圈」,一個不需要多說,就能感受到彼此存在的社群。 共同生活圈,是溫暖的源頭 在妳所描述的那個年代,**「共同生活圈」**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存在。 🍀它的空間是開放的: 孩子們在空地玩耍,大人們在門口聊天。家家戶戶的界線是模糊的,人們的生活是交織在一起的。 🍀它的情感是連結的: 鄰居就像是沒有血緣的家人。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主動伸出援手。那種互相照應的感覺,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安全感,它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非冰冷的鐵門。 現在,我們有了更堅固的防盜門,但卻失去了那份,在夜裡能放心讓孩子們在外頭玩耍的安心。 __________
想起了以前常講的一句話--「遠親不如近鄰」! 這句話已經有點不適用於現代了。或許還有,但不多! 反而是交通與通訊的便利使得親人間的距離變短,有什麼事可以直接找親人。 -----
安生: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老話,點出了時代變遷下,人際關係本質上的轉變。 但交通與通訊科技的便利,讓「親人」能隨時出現在妳需要他們的時候。 這也讓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是在尋找一種新的平衡。 我們雖然失去了傳統的「鄰里情」,但卻也獲得了與「遠方親友」更為緊密的連結。 這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我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敏與安生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