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是一則「沙鹿命案」的新聞,左邊的報導單純陳述發生的事實,幾句話交代案情與後續;
右邊的報導則把「八家將」、「單親家庭」、「學業失敗」通通搬上來,短短幾小時就累積了三百多則留言、數千次互動。
而左邊的純事實新聞呢?寥寥幾則留言,點擊率也遠低於右邊。
右邊新聞呢?光是留言就幾百則了,54次分享!
這組對照,其實證明了一件殘酷的事:
👉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標籤」比「事實」更能快速引起注意,甚至主導了大眾的討論方向。

然後我的脆上面出現這個串文
- 為什麼一件「殺人命案」的新聞,最後變成在討論「八家將」「單親」?
- 輿論焦點不是案件本身,而是轉移到「弱勢群體」上了
- 為焦點變成單親、宮廟、刺青好像是原罪一樣?
這讓我想到一本書,以前我小孩讀小一的時候,他們班導強力推薦家長們要去的的一本書!
教出殺人犯,作者:岡本茂樹。

全世界有哪個父母親會希望教出殺人犯的小孩?
書中有很多案例裡,確實有 單親、家暴、被忽視、被遺棄 等背景;
但作者強調,不是「單親=犯罪」,而是「缺乏情感支持與理解」才是關鍵。
「功能失調的雙親家庭」和「辛苦的單親家庭」在受刑人案例裡都出現過。
會走偏掉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單親或者刺青等等因素,而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被理解、被接納、被聆聽。
如果孩子從小只能不斷被責備,而沒有被真正看見內心需求,就可能累積強烈的憤怒與破壞性。
換句話說,犯罪的根本不是家庭結構,而是缺乏理解與支持的環境。
沒有人想「教出殺人犯」這樣的孩子,但如果社會只會貼標籤、不願意傾聽,就可能一次又一次重演悲劇。
所以,如果一開始把「8+9、刺青、廟」當作吸睛標籤,整個討論的焦點就整個被帶偏。
本來應該討論的可能是
少年犯罪的真正原因(情緒支持不足或教育與社會資源缺口等等)以及如何避免憾事重演
就會變成大家吵成一片,單親跟89的社會問題等等。
貼標籤只會讓社會更分裂,卻無法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更理性看待。
犯罪並不是單純由『單親』『宮廟』『刺青』造成的。
在台灣,單親家庭比例逐年上升,但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正常成長、努力讀書、投入工作。
用『父母離異=不配當父母』這樣的說法,等於傷害了許多認真撫養孩子的單親爸媽。
同樣的,八家將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參與廟會、學習陣頭並不等於走偏;很多孩子在其中學到的是團隊合作與文化傳承。不能因為個案,把整個群體污名化。
犯罪的成因通常更複雜,像是心理健康、社會支持不足、情緒輔導缺乏。新聞焦點應該放在『我們怎麼建立更好的支持系統,避免青少年陷入困境』,而不是用標籤羞辱,讓人與人之間更不理解。
社會不缺衝突,缺的是彼此的善意與理解。
為什麼「公廟」「8+9」「單親」「刺青」容易被貼標籤?
1. 我認為分母效應也有很大的關係
少數群體更容易被放大!
舉個簡單的數學例子:
假設一個社會裡有 1000 個孩子:
800 個來自雙親家庭、200 個來自單親家庭
如果最後雙親家庭裡有 100 人犯罪,單親家庭也有 100 人犯罪:
- 雙親的犯罪率 = 100 ÷ 800 = 12.5%
- 單親的犯罪率 = 100 ÷ 200 = 50%
- ⬆️你會看到:雖然犯罪人數一樣,但因為分母不同,單親家庭的比例就顯得特別高。這就是為什麼少數群體一旦出事,就容易被放大檢視,好像整個群體都有問題。
- 同樣的道理:宮廟參與者在總人口中本來就是少數,一旦個案發生,把「八家將」放大,變成一種「群體問題」的錯覺。
2. 社會地位弱,缺乏話語權
宮廟文化與單親家庭,多數被視為弱勢群體,加上有負面刻板印象+符號化明顯,所以輿論比較容易把標籤套上去,因為他們沒有太多資源去澄清或反擊。
💬想和你們討論
你有沒有曾經被貼過標籤?
那個標籤可能來自外表、家庭背景、學校、甚至工作場域。 當時你是怎麼面對的?
留言分享你的經驗,也許能幫助更多人用不同的眼光去理解彼此。
📊 小小投票
你覺得哪個群體最容易被誤解?
🏮 宮廟 / 八家將
👩👦 單親家庭
✒️ 刺青族群
🎓 高知識份子
👉 歡迎留言選一個,並說說理由!
🇹🇼 台灣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我們擁有 言論自由。
但自由不是用來互罵或丟標籤的武器,而是讓我們能夠理性討論、彼此理解的空間。
希望大家在面對社會事件時,可以用冷靜的態度訴說意見,用理性的方式交換觀點。
因為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爭吵與辱罵,而是更多的 善意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