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參加黑客松,原本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態參與。比賽結束後,我卻意外地得到了一個更深的體悟:
黑客松並不只是「創意比賽」,而是一個壓縮版的現實縮影。
它讓我看見了什麼東西容易被快速理解、什麼東西需要時間才能被看見;也讓我重新思考,當我們在推動永續商業模式或 ESG 時,該如何把「不可見的價值」轉化為「可理解的語言」。
<轉引本文/改編本文請標註作者(Hsiao-Hsuan Chang, 2025)以及附上本文連結>
一、起點:一場不同的體驗
黑客松常被視為創意的舞台。誰能在有限時間內提出新穎的點子,誰的簡報最吸睛,就容易脫穎而出。這次參與之後,我卻有了另一種體驗
我們設計的內容,並不是單純的一項產品雛形,而是一個更長期、可發展、更系統化、結構化的商業模式。結果也很自然:在比賽舞台上,評審更傾向於能立即看見、快速理解的作品,而我們的挑戰並沒有全然被看見。
這不是輸贏的問題,而是舞台本身的限制。
二、得獎 vs. 落地:兩種不同的邏輯
在這樣的環境裡,我觀察到兩種價值邏輯:
1.即時可見的價值
有些團隊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商品雛形,立刻用成果說話。這種即時性在黑客松會特別受到青睞。
2.長期隱性的價值
我們專注於商業模式的落地與長期應用,特別是與永續與 ESG 制度結構相關的部分。這類型的價值並不容易在三分鐘 Pitch 中展現,但卻是未來真正能支撐企業/組織轉型的基礎。
其實,這兩種邏輯並不衝突,而是反映了「比賽」與「市場」的差異。黑客松是一個短跑舞台,市場則是需要長期耐力的真實賽道。
三、學到的三件事
這次經驗,讓我得到三個清晰的學習:
1.溝通速度的重要性
商業模式再縝密,如果無法在三分鐘內被理解,就等於在舞台上不存在。
2.觀眾角色的差異
評審的分數只是一部分,真正能看懂價值的人,可能是台下安靜觀察的業界角色。
3.黑客松只是測試場,不是價值場
它幫助我們驗證我們自身的輸出資訊是否有被傳遞,測試哪些部分能被看見,也提醒我:重點是在於比賽之後如何持續落地。
四、從黑客松到永續商業模式
這次經驗,讓我想起在為企業設計永續商業模式框架時,也常遇到相似情境。
1.短期回報 vs. 長期效益
很多企業在意的是立即的數據與宣傳,但永續的真正力量,在於制度化與長期累積。
2.可見成果 vs. 隱性基礎
一個永續模式的價值,往往需要時間才能顯現,這和黑客松現場的快速展示形成對比。
3.展示 vs. 落實
我意識到,推動永續不只是設計結構,更需要具備兩套方法:
一套是讓對方「聽得懂」的解釋方式;
一套是能在真實世界「做得成」的實作方法。
展示是入口,落地實作才是根基。
五、結語:舞台之外的價值
這次黑客松帶給我的收穫,不在於名次,而在於它帶給我的反思
它讓我感受到短期的商品展示與長期商模落地的差異;
它提醒我如何將「不可見」的商業模式轉化為企業/組織「可理解」;
它讓我更清楚,未來在推動永續商業模式時,必須同時兼顧「解釋的方法」與「落地實作的方法」。
因為真正的挑戰,是在之後如何把概念與模式持續帶進企業與社會,並讓企業組織能在真實環境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