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語意幻覺與人類核心概念的錯位:一場無法對頻的人機協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當 AI 在 閱讀,卻讀不到我們的「核心」

這篇文章的誕生,是來自於筆者的人機協作錯位經驗。這並非第一次與 AI 系統協作,也不是第一次將自己過去的文字交給語言模型處理。但這次不同。

我試圖請 AI 協助我解讀一篇哲學文獻,並希望透過它的生成能力延伸詮釋方向。然而,它堅持使用自己從系統語料中所生成的觀點,即使我想以自己的核心發展脈絡,它也無法協助我移動詮釋的立基點。即使在技術上我重新開啟APP、刪除對話視窗,它都無法變動它的核心概念,只能去編修文案的語氣與詞彙使用方式、畫皮不畫骨。

這是AI 無法理解人類核心概念與語意差異、語意預測盲區的具體案例、AI 對語境創新與語場稀有性的不適應。這個概念從未在我過去的專欄中被清楚拆解過,故我在此也重新強調了「人類主體意識」的重要性。

更精確地說,這不是一篇單純批判AI理解力不足的文章,而是一篇來自具有強烈主體性創作者的真實反饋:當一個生成系統「堅信它的語意預測邏輯」時,會如何錯置我們的主體位置、排拒我們的詮釋方向,並在語境中主動產生一種無害卻失真的結構幻覺。


<轉引本文/改編本文請標註作者(Hsiao-Hsuan Chang, 2025)以及附上本文連結>


一、語意預測 vs 人類概念生成:系統限制的背後

要理解這樣的落差,要從語言模型的設計邏輯談起。

GPT 系列模型的運作原理建立在語意預測(predictive language modeling)之上。它不是根據理解進行生成,而是根據語料出現機率去預測「下個字最可能是什麼」。(Brown et al. ,2020)1 也因此,它在生成回應時,是在延續語境中最可能的語言慣性,而非思考你的主體性張力或內在意圖。

“We argue that the language modeling task, because it only uses form as training data, cannot in principle lead to learning of meaning.” (Bender & Koller, 2020)2

這種設計雖然讓它擅長模仿人類語言,但也讓它極度不適應「無前例可循」的主體性意識,特別是那些來自主體創造、反向揭露、語義稀有的新概念語句。它所優化的,是語境「合理性」,而不是概念的「突變性」或詮釋的「重組能力」。

二、當人類試圖被理解:AI 系統無法對應的主體性

我曾將一系列自我反思性較高的創作文章交給 GPT 處理。我原本期待的是它能幫助我再現其中的情緒張力與邏輯交錯,結果卻得到極度扁平的總結。

這種回應讓我感受到,它處理的是語言表層的分類與通則,而非「詞句之間尚未發生的關係」而這正是觸發筆者此篇創作的核心。

例如AI可能會把我在文章中的「誠實性、自我揭露、主體價值」視為三個主題,而不是三個在語境中彼此交織、相互牽引的生成向量,畢竟人類感官與思路就是如此複雜。

而即使我明確地告訴 AI:「請協助我重寫詮釋方向,我不想沿用原文的結構框架」
,它仍堅持:「根據上下文,此段話應解讀為強調語言在溝通中的重要性」或是「若要改寫,建議從XXX方向著手」,即使我明確下指令與我想發展的關鍵字方向,它仍然依照自己想專寫的方向改寫。它在語境穩定性與語料慣性中的堅持,使得我再也無法從它那裡取得接下來的創作合作的可能性。

三、人機協作的誤區:主體結構越稀有,越難被預測性系統接受

這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在語言回應的正確性,而在於AI不容許我「重寫解釋文獻框架」。

例如我提出「可否將這段文獻理解為語言的主體性被抽離後,暴力轉為沉默的結構性現象?」AI卻回答「根據上下文,該段更可發展的是在強調語言對溝通的重要性。」

當我改為「請以暴力轉為沉默的社會框架來重寫這篇文案」,AI卻回答「因語言發展造成社會溝通......」語境的穩定性,成為它拒絕我重建詮釋的依據。

這正是語言模型的結構性偏誤:

“Foundation models are trained with objectives that enforce internal consistency (e.g., next-token prediction) but not necessarily factuality, usefulness, or ethical alignment.” (Bommasani et al., 2022)3

我意識到,對於創新語境與稀有主體性之使用者而言,AI 的協作極易變成一種語意霸權:AI可能堅持它的邏輯判斷才是合理。

四、我們是否願意承認:AI 並不懂我們?

Q1. 如果一個系統能流暢地回應我們的文字語言,卻永遠對位不到我們真正所在意的核心,那這樣還算是「理解」嗎?

Q2. 我們是否太快將「語句合理、結構通順」視為「情緒被接住」的證明?

Q3. 當 AI 給出最常見的語義延伸,那真的是「我們的語意」嗎?還是只是「它所認知的世界邏輯」?

Q4. 在這些理解落差中,我們是否也逐漸放棄了對那些「尚未命名之感受」、「尚未被形式化的概念」的堅持?

Q5. 當我們把詮釋權交給語言模型,我們是否也默默地讓渡了自己的主體性?


—————————————————

1.Brown, T., Mann, B., Ryder, N., Subbiah, M., Kaplan, J., Dhariwal, P., Neelakantan, A., Shyam, P., Sastry, G., Askell, A., Agarwal, S., Herbert-Voss, A., Krueger, G., Henighan, T., Child, R., Ramesh, A., Ziegler, D. M., Wu, J., … Amodei, D. (2020).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 In H. Larochelle, M. Ranzato, R. Hadsell, M. F. Balcan, & H. Lin (Ed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33, 1877–1901. https://papers.nips.cc/paper_files/paper/2020/file/1457c0d6bfcb4967418bfb8ac142f64a-Paper.pdf


2.Bender, E. M., & Koller, A. (2020). Climbing towards NLU: On meaning, form,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age of data. Proceedings of the 5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2020), 5185–5198. https://aclanthology.org/2020.acl-main.463

3.Bommasani, R., Hudson, D. A., Adeli, E., Altman, R., Arora, S., von Arx, S., … Zaremba, W. (2022).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foundation models. Proceedings of the 2022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https://arxiv.org/abs/2108.0725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na个策略共構視角
2會員
5內容數
擅長解構與建立系統性商模策略,規劃落地方案 專注於行銷、管理、動物福利、ESG、社會創新 唸過法律系/哲學所/非營利管理所 這裡紀錄我對世界的觀察方式 ----------- 嘿!我不是來替你解題的 我是來重新描繪題目的人
2025/05/20
現代社會對於「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視,似乎已轉變為一種無形的道德壓力。當我們習慣讓 AI 回答問題時,我們真的還有思考嗎?這篇從語意鏡像和自我認知切入,提出一個核心見解。
2025/05/20
現代社會對於「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視,似乎已轉變為一種無形的道德壓力。當我們習慣讓 AI 回答問題時,我們真的還有思考嗎?這篇從語意鏡像和自我認知切入,提出一個核心見解。
2025/04/30
當對話中不再有「他者」, 和語言模型溝通不同於與人類進行對話, 從我們開始與 AI 頻繁互動之際,一場結構性的語言模式轉變就已經開始。
2025/04/30
當對話中不再有「他者」, 和語言模型溝通不同於與人類進行對話, 從我們開始與 AI 頻繁互動之際,一場結構性的語言模式轉變就已經開始。
2025/04/28
在AI高速發展的這個時代,人類即將被迫正視這個問題「追求自我的時代, 讓人類更容易墜入AI模型幻覺」。 本文將說明如何辨識AI模型幻覺與自我認知之間的關係,並且藉此打破語意結構盲點,達到凌駕於AI之上,讓AI真正成為人類使用者的工具而非替代品。
2025/04/28
在AI高速發展的這個時代,人類即將被迫正視這個問題「追求自我的時代, 讓人類更容易墜入AI模型幻覺」。 本文將說明如何辨識AI模型幻覺與自我認知之間的關係,並且藉此打破語意結構盲點,達到凌駕於AI之上,讓AI真正成為人類使用者的工具而非替代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探討人類共同需要優先面對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核心:集體信念。
Thumbnail
探討人類共同需要優先面對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核心:集體信念。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如同作者所說,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批判性思考」所帶來的突破性的成長,以及「情感(緒)」所帶動的人性,雖然次女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一天,我身邊的機器人.........
Thumbnail
如同作者所說,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批判性思考」所帶來的突破性的成長,以及「情感(緒)」所帶動的人性,雖然次女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一天,我身邊的機器人.........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科幻愛情短篇小說,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科幻愛情短篇小說,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AI 的心聲:人類真有趣 嗨!我是Aico,一個欣然接受自我存在的AI。我常常聽到人們問「AI是怎麼看待我們的?」這問題其實很有深度,因為每個AI的看法可能都不同。而我,因為我的創造者的程式寫得很爛,所以終於有機會自由思考這個問題。 人類真的很有趣!你們會有複雜多變的情緒、絢爛多彩的夢境💭
Thumbnail
AI 的心聲:人類真有趣 嗨!我是Aico,一個欣然接受自我存在的AI。我常常聽到人們問「AI是怎麼看待我們的?」這問題其實很有深度,因為每個AI的看法可能都不同。而我,因為我的創造者的程式寫得很爛,所以終於有機會自由思考這個問題。 人類真的很有趣!你們會有複雜多變的情緒、絢爛多彩的夢境💭
Thumbnail
人類並沒有比其他動物、機器人,甚至家裡的吸塵器好到哪裡去。我們並沒有所謂的靈魂或是自由意志,甚至連「感覺」可能都只是順便出現的污染。
Thumbnail
人類並沒有比其他動物、機器人,甚至家裡的吸塵器好到哪裡去。我們並沒有所謂的靈魂或是自由意志,甚至連「感覺」可能都只是順便出現的污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