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創作的世界中,AI 技術的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創作方式。過去,多數 AI 繪圖工具都依賴文字提示詞(prompt)來驅動,但這種方式常讓人卻步──如何把腦中的畫面用文字精準描述,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Google Labs 推出的實驗性工具 Whisk,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它讓使用者以「圖片」作為主要的溝通方式,將「以圖生圖」的流程設計得直觀又輕巧。對於偏好視覺表達、但不擅長文字敘述的創作者而言,Whisk 就像是一把輕便的工具筆,降低了創作門檻,也讓探索的過程更自由。
什麼是whisk

- 主題 (Subject):主要角色或物件,例如一隻小狗、一杯咖啡。
- 場景 (Scene):背景或環境,例如街道、森林。
- 風格 (Style):藝術風格或氛圍,例如卡通、水彩、復古攝影。
透過這三種元素的組合,AI 能生成新的圖像。這樣的設計讓複雜的想法更容易被具象化,創作者可以直接拖曳、組合圖片,像做拼貼一樣就能完成構思。
網址:https://labs.google/fx/zh/tools/whisk
特色
- 快速生成:在測試過程中,Whisk 的生成速度非常快,通常幾秒內就能產生結果。這種即時回饋,對於需要反覆嘗試、捕捉靈感的創作者特別有幫助。
- 靈感推薦:內建的「骰子」功能,會隨機生成參考圖片。對於卡關或沒有明確想法的時候,這個小功能意外地實用,可以打開新的思路。
- 零門檻設計:操作介面簡單直觀,幾乎不需要學習成本。Whisk 把複雜的生成邏輯隱藏在背後,讓使用者專注於挑選與嘗試。
介面介紹


功能操作
所有元素的融合
Whisk 的操作流程簡單明瞭,使用者只需幾個步驟即可完成創作:
步驟一:上傳圖片及輸入提示詞
選擇主題(主題可以多個)、場景、風格圖片後,可以額外輸入提示詞(支援中英文),再按下生成按鈕。值得注意的是,輸出的圖像會與輸入圖片「相似」但不會完全相同,這是一種靈活的再創作。

步驟二:微調與完善:
如果對生成的圖片不完全滿意,你還可以點擊生成的圖像,進行進一步的文字提示微調。

步驟三:儲存與分享:
最後,將滿意的作品儲存下來,並分享給朋友或在社群媒體上展示你的創意。

生成影片
Whisk 不只停留在圖片階段,還能直接延伸成影片。
步驟一:在生成圖片後,將滑鼠移到圖片左上角,點擊「添加動畫效果」。

步驟二:輸入英文提示詞,即可生成短片。

小提醒:免費版本每月可免費產生 5 個影片,如果訂閱 Google One AI 高級版,則可取得更多影片產生次數,你可以點擊網址查看詳細的付費資訊

效果滿讚的,但自己測試影片的提示詞要使用英文才能生成,點擊連結查看效果
應用範例
直接輸入提示詞

實景合成

文字融入

風格轉換

換場景

漫畫

小提醒與建議
- 圖片來源建議使用無版權素材或自行拍攝的圖片,避免侵犯原創作品權益
- 雖然 Whisk 支援中文提示詞,但影片生成功能目前仍以英文效果較佳
- 有些風格圖如果過於抽象,可能會導致生成結果不穩定,建議多嘗試不同風格圖搭配
- 上傳的圖像生成的本質是理解圖像,所以輸出內容只會與你上傳的內容相似,而不會完全相同
總結
Google Whisk 對我來說不是取代設計,而是一種「激發靈感的助手」。它協助我更快找到創意方向,也讓我在視覺創作上多了一種表達語言。
對於不擅長用語言形容想法、但腦中總有畫面的人來說,Whisk 是一個值得一試的好工具。
如果你也對圖像生成感興趣,又總覺得 prompt 寫得不夠好,不妨試試 Whisk,也許你會跟我一樣,找到另一個創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