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認同的漂流:在「外省」與「客家」之間找到家的「河婆客」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你所不知的屏東客家:從六堆到林仔內

漫步在屏東六堆的客家庄,空氣中飄散著粄條的米香,耳畔偶爾傳來四縣腔客語的親切對話。這是許多人對臺灣客家文化的鮮明印象——勤儉、堅毅,並與六堆鄉鎮的歷史緊密相連。

然而,在屏東市區的林仔內,卻有一群來自遙遠廣東揭陽河婆鎮的移民。他們的聲音與故事,正悄然被歷史的塵埃所覆蓋,以致其存在已被隱形化,甚至自嘲為「被遺忘的客家第七堆」。這群人,被稱為「河婆客」。他們在臺灣的落地生根,是一段充滿艱辛與韌性的旅程。


亂世遷徙:戰火與飢荒下的生命抉擇跡

河婆客的遷徙,是一場由家鄉的「推力」與對臺灣的「拉力」交織而成的生命史。

在原鄉,他們飽受動盪與貧困的煎熬。國共內戰時期,河婆地區是兩黨攻防要地,兵荒馬亂,使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一位長者回憶:「一下子又共產黨,一下子又國民黨」,天天提心吊膽,連做生意都做不成。

除了人禍,還有天災。連年的乾旱與大飢荒使生活雪上加霜。有受訪者描述,那年四月到八月都是旱災,沒得吃,只能去挖「猴頭」這種野生植物充飢,甚至有人以「三字寫來三劃長,記得辛丑年大飢荒,滿山猴頭挖到盡,滿山lu gi摘到光」的歌謠,來強調旱災的慘烈。

在絕望中,臺灣成為一線希望。「有人說,臺灣比較有飯吃,有工作找」,甚至流傳著「來臺灣撿蕃薯都有得吃,不會餓死」的烏托邦想像。同鄉網絡成為重要的「拉力」,已在臺安身的親友,透過口耳相傳,形成一個互助的鎖鍊,不斷地將故鄉的同伴拉向這塊新土地。


從「豬嬤寮」到「豆腐街」:屏東在地打拼的艱辛歲月

來到臺灣後,河婆客在屏東林仔內的生活初期充滿挑戰。他們沒有國民政府的安置,許多人剛來時,只能「偷敲搬磚塊,佔一塊土地,之後再搭一個簡單的屋子住下來」,或是在菜園邊搭竹寮子。

他們也曾面對在地人的歧視。初來乍到,部分本地人見他們衣衫襤褸,挑著籮筐,便鄙夷地罵他們是「長山人」、「阿山仔」,甚至稱他們住的地方為「豬嬤寮」。這種侮辱性稱呼,讓他們感到非常難聽。一些閩南人甚至會直接稱他們為「廣東仔」,而非客家人。

儘管如此,河婆客展現了強大的韌性。由於來臺時間較晚,已無荒地可墾,他們多在市區從事經商或底層勞動工作,憑藉一身技藝求生存。

豆腐業的興盛:許多河婆客投入製作與販售豆腐。屏東市林仔內的衡陽街,當年曾因眾多河婆客從事豆腐製作而有「豆腐街」之稱,風光時甚至被稱為「小上海」。一位長者憶及,他當年每天挑著豆腐四處賣,生意不錯,後來更在營區內做豆腐,賺錢「像賺水一樣」。

跌打損傷的江湖路:另一部分河婆客則承襲原鄉「跑江湖」的技藝,從事跌打損傷治療,開設國術館。他們到處賣藥,在客家庄被尊稱為「唐山師傅」,生意興隆,不僅維繫生計,也贏得了在地的信任與尊重。


不妥協的文化堅守:從一碗「鹹擂茶」說起

儘管面臨同化壓力,河婆客透過具體的文化實踐,維繫了與原鄉的連結,並在臺灣建構獨特的身份認同。

鹹擂茶是河婆客日常飲食的核心,對他們而言,它不僅是食物,更是深植於生活中的文化儀式與身份符碼。它代表著原鄉的生活方式和集體記憶。一位長者說:「每次吃擂茶,就會想起以前每天吃擂茶,我們在河婆家鄉,每家每戶每天都有做擂茶來吃,像吃點心一樣」。

他們對於正統擂茶的製作與吃法有著堅定的堅持,強調必須放「fulet sim」、薄荷和自炒的米粻,這些才是「正統的河婆擂茶」。他們甚至不惜從原鄉帶回有刻紋的擂缽和芭樂樹製成的擂棍。

面對臺灣市面上將擂茶改為甜點的現象,他們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有受訪者直言:「臺灣的擂茶根本不是擂茶,只是甜點!根本就是侮辱嘛!」這份對傳統的堅守,不僅是味蕾上的執著,更是對族群身份與文化根源的捍衛。


攑老爺:用炮火書寫的集體記憶

屏東林仔內的河婆客將原鄉信仰「三山國王」帶到臺灣,並合力集資興建了「三山古廟」。這份信仰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寄託與社群凝聚核心。

每年元宵節前後舉辦的「攑老爺紙炮篙文化祭」(即迎神繞境與竹竿炮活動),是河婆客最獨特的民俗慶典,亦是全臺唯一。活動中,壯年男子只穿內衣短褲,扛著神轎,穿梭在震耳欲聾的竹竿鞭炮陣中,炮火越旺,越能趨吉避凶。這項活動不僅是信仰的展現,更是凝聚社群與向外展現集體記憶的重要平台。

近年來,在年輕一代後裔的積極推動下,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吸引了竹東的河婆同鄉與其他族群的民眾共同參與。透過不斷的展演,這項信仰活動不僅延續了原鄉記憶,更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強化了河婆客的族群凝聚力與認同感。



流動的身份:在「外省」與「客家」之間

屏東林仔內的河婆客,以其獨特的移民歷程與文化實踐,挑戰著我們對「外省人」與「客家人」的既定印象。他們既非傳統定義下享受政府庇護的「外省人」,也非早期來臺墾荒的六堆「客家人」,而是自力更生、在市區經商謀生的「外省客家移民」。

他們的身份認同,如同臺灣多元族群的縮影,呈現出流動且多層次的樣貌。來臺第一代大多認同自己是「河婆人」,對原鄉懷有深切思念;而來臺第二代,多數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但也有少數會以「廣東仔」或「廣東來的客家人」自稱。

儘管面臨語言流失的危機,但透過鹹擂茶三山國王信仰、攑老爺繞境等具體文化實踐,河婆客們展現了強大的文化生命力。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族群認同並非一成不變的標籤,而是個體在歷史洪流中不斷調適、重組與創新的動態過程。

屏東林仔內的河婆客,用他們的堅韌與獨特,為臺灣客家文化譜寫了鮮活而不可磨滅的一頁,也為臺灣社會的多元樣貌增添了深刻的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風翦之間
7會員
18內容數
風翦樹,生長在強風中的屏東大地,象徵堅韌與不屈。它在困境中彎曲生長,展現生命的力量。對基督徒而言,這是信仰的象徵,提醒我們依靠神,無論風雨如何,都能在逆境中成長。風翦樹也與屏東土地緊密相連,代表我們與自然、文化的和諧共生,將神的愛與祝福傳遞給這片土地。
風翦之間的其他內容
2025/09/18
今日的小琉球,是座充滿陽光與海龜的度假天堂。但它的歷史,卻是血腥的。四百年前,荷蘭人為報復船難,發動殘酷遠征,將島上拉美島原住民幾乎滅絕。這段被「烏鬼洞」傳說掩蓋的真實歷史,提醒我們,在欣賞美麗風光時,也別忘了那些被海風吹散的無名身影。
Thumbnail
2025/09/18
今日的小琉球,是座充滿陽光與海龜的度假天堂。但它的歷史,卻是血腥的。四百年前,荷蘭人為報復船難,發動殘酷遠征,將島上拉美島原住民幾乎滅絕。這段被「烏鬼洞」傳說掩蓋的真實歷史,提醒我們,在欣賞美麗風光時,也別忘了那些被海風吹散的無名身影。
Thumbnail
2025/01/25
搭加里揚社與阿猴社的故事探討了兩個原住民社群的變遷。1644年搭加里揚社出現,1646年消失,阿猴社取而代之。學者們爭論這兩者是同一社群的改名還是獨立社群。搭加里揚社的遷徙與語言相似性可能是名稱變更的原因。
Thumbnail
2025/01/25
搭加里揚社與阿猴社的故事探討了兩個原住民社群的變遷。1644年搭加里揚社出現,1646年消失,阿猴社取而代之。學者們爭論這兩者是同一社群的改名還是獨立社群。搭加里揚社的遷徙與語言相似性可能是名稱變更的原因。
Thumbnail
2025/01/24
阿猴城曾是屏東的重要城池,如今僅存東門遺跡,城牆與城門位置成謎。研究者透過日治地圖、文獻與田野調查,發現阿猴城以刺竹與土壘構築,非傳統磚石城牆。經測繪與水系分析,推測南門、北門、西門位置,為城池提供新解讀。這座消逝的古城,正逐步重返歷史記憶。
Thumbnail
2025/01/24
阿猴城曾是屏東的重要城池,如今僅存東門遺跡,城牆與城門位置成謎。研究者透過日治地圖、文獻與田野調查,發現阿猴城以刺竹與土壘構築,非傳統磚石城牆。經測繪與水系分析,推測南門、北門、西門位置,為城池提供新解讀。這座消逝的古城,正逐步重返歷史記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漢人移民到台中開墾時,台中土地上,居住著平埔族。 在理論上,台中的土地,屬於這些平埔族所有,並非無主土地。 漢人移民為了搶奪平埔族土地,用了很多方法。 1、直接殺戮平埔族人。 如前面提過的沙轆社事件。 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幾乎將沙轆社平埔族人,全部殺光。只剩下6人躲藏起來,沒被殺。
Thumbnail
漢人移民到台中開墾時,台中土地上,居住著平埔族。 在理論上,台中的土地,屬於這些平埔族所有,並非無主土地。 漢人移民為了搶奪平埔族土地,用了很多方法。 1、直接殺戮平埔族人。 如前面提過的沙轆社事件。 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幾乎將沙轆社平埔族人,全部殺光。只剩下6人躲藏起來,沒被殺。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身為台灣第二大族群所擁有的客家文化,多在火旁龍節、桐花季等節日才比較有機會讓他人一窺究竟,否則就是必須前往客家鄉鎮去體驗客家文化。其實,客委會分別在苗栗銅鑼和屏東內埔一北一南的地方,分別設立了臺灣客家文化館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等國家級客家文化建設,園區不但免費,內容也相當有料。
Thumbnail
身為台灣第二大族群所擁有的客家文化,多在火旁龍節、桐花季等節日才比較有機會讓他人一窺究竟,否則就是必須前往客家鄉鎮去體驗客家文化。其實,客委會分別在苗栗銅鑼和屏東內埔一北一南的地方,分別設立了臺灣客家文化館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等國家級客家文化建設,園區不但免費,內容也相當有料。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沙湖壢位於臺灣寶山山湖村,是一個客家村落,景色宜人,有著美麗的湖景和風味十足的客家餐點。藝術村內還保留著三棟歷史建築,其中有名的磚造平房曾經是寶山鄉的古耀基先生故居。遊客可以在這裡放鬆心情,拍美照,享受客家特色餐點,不過需要注意蚊蟲比較多,建議攜帶防蚊用品。
Thumbnail
沙湖壢位於臺灣寶山山湖村,是一個客家村落,景色宜人,有著美麗的湖景和風味十足的客家餐點。藝術村內還保留著三棟歷史建築,其中有名的磚造平房曾經是寶山鄉的古耀基先生故居。遊客可以在這裡放鬆心情,拍美照,享受客家特色餐點,不過需要注意蚊蟲比較多,建議攜帶防蚊用品。
Thumbnail
在《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的【串客派對|地方創生特區】後生共下飛,在 富富.小山岡 的攤位巧遇主辦單位桃客青(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的承辦窗口,我們聊著展區陳列的資訊,他說:「富岡,位於桃園最南端的客庄小鎮,境內有許多口陂塘水圳,和豐富的水文化與自然生態。想帶著大家,重拾早期親水的客庄回憶...」
Thumbnail
在《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的【串客派對|地方創生特區】後生共下飛,在 富富.小山岡 的攤位巧遇主辦單位桃客青(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的承辦窗口,我們聊著展區陳列的資訊,他說:「富岡,位於桃園最南端的客庄小鎮,境內有許多口陂塘水圳,和豐富的水文化與自然生態。想帶著大家,重拾早期親水的客庄回憶...」
Thumbnail
臨時起意的屏東小旅行,我背上相機、騎著摩托車,一路往南騎。走經萬丹市區,越過竹田,暫歇於潮州,接著往內埔方向走,最後沿著麟洛回到屏東市區。 大學四年、碩士兩年半都在桃園就讀,畢業工作一年半才回到家鄉屏東,長達 8 年都在外縣市,導致剛回來的時候,就連屏東周遭有什麼景點都不清楚,也因此有了更強烈的意
Thumbnail
臨時起意的屏東小旅行,我背上相機、騎著摩托車,一路往南騎。走經萬丹市區,越過竹田,暫歇於潮州,接著往內埔方向走,最後沿著麟洛回到屏東市區。 大學四年、碩士兩年半都在桃園就讀,畢業工作一年半才回到家鄉屏東,長達 8 年都在外縣市,導致剛回來的時候,就連屏東周遭有什麼景點都不清楚,也因此有了更強烈的意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