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屏東客家:從六堆到林仔內
漫步在屏東六堆的客家庄,空氣中飄散著粄條的米香,耳畔偶爾傳來四縣腔客語的親切對話。這是許多人對臺灣客家文化的鮮明印象——勤儉、堅毅,並與六堆鄉鎮的歷史緊密相連。
然而,在屏東市區的林仔內,卻有一群來自遙遠廣東揭陽河婆鎮的移民。他們的聲音與故事,正悄然被歷史的塵埃所覆蓋,以致其存在已被隱形化,甚至自嘲為「被遺忘的客家第七堆」。這群人,被稱為「河婆客」。他們在臺灣的落地生根,是一段充滿艱辛與韌性的旅程。
亂世遷徙:戰火與飢荒下的生命抉擇跡
河婆客的遷徙,是一場由家鄉的「推力」與對臺灣的「拉力」交織而成的生命史。
在原鄉,他們飽受動盪與貧困的煎熬。國共內戰時期,河婆地區是兩黨攻防要地,兵荒馬亂,使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一位長者回憶:「一下子又共產黨,一下子又國民黨」,天天提心吊膽,連做生意都做不成。
除了人禍,還有天災。連年的乾旱與大飢荒使生活雪上加霜。有受訪者描述,那年四月到八月都是旱災,沒得吃,只能去挖「猴頭」這種野生植物充飢,甚至有人以「三字寫來三劃長,記得辛丑年大飢荒,滿山猴頭挖到盡,滿山lu gi摘到光」的歌謠,來強調旱災的慘烈。
在絕望中,臺灣成為一線希望。「有人說,臺灣比較有飯吃,有工作找」,甚至流傳著「來臺灣撿蕃薯都有得吃,不會餓死」的烏托邦想像。同鄉網絡成為重要的「拉力」,已在臺安身的親友,透過口耳相傳,形成一個互助的鎖鍊,不斷地將故鄉的同伴拉向這塊新土地。
從「豬嬤寮」到「豆腐街」:屏東在地打拼的艱辛歲月
來到臺灣後,河婆客在屏東林仔內的生活初期充滿挑戰。他們沒有國民政府的安置,許多人剛來時,只能「偷敲搬磚塊,佔一塊土地,之後再搭一個簡單的屋子住下來」,或是在菜園邊搭竹寮子。
他們也曾面對在地人的歧視。初來乍到,部分本地人見他們衣衫襤褸,挑著籮筐,便鄙夷地罵他們是「長山人」、「阿山仔」,甚至稱他們住的地方為「豬嬤寮」。這種侮辱性稱呼,讓他們感到非常難聽。一些閩南人甚至會直接稱他們為「廣東仔」,而非客家人。
儘管如此,河婆客展現了強大的韌性。由於來臺時間較晚,已無荒地可墾,他們多在市區從事經商或底層勞動工作,憑藉一身技藝求生存。
豆腐業的興盛:許多河婆客投入製作與販售豆腐。屏東市林仔內的衡陽街,當年曾因眾多河婆客從事豆腐製作而有「豆腐街」之稱,風光時甚至被稱為「小上海」。一位長者憶及,他當年每天挑著豆腐四處賣,生意不錯,後來更在營區內做豆腐,賺錢「像賺水一樣」。
跌打損傷的江湖路:另一部分河婆客則承襲原鄉「跑江湖」的技藝,從事跌打損傷治療,開設國術館。他們到處賣藥,在客家庄被尊稱為「唐山師傅」,生意興隆,不僅維繫生計,也贏得了在地的信任與尊重。
不妥協的文化堅守:從一碗「鹹擂茶」說起
儘管面臨同化壓力,河婆客透過具體的文化實踐,維繫了與原鄉的連結,並在臺灣建構獨特的身份認同。
鹹擂茶是河婆客日常飲食的核心,對他們而言,它不僅是食物,更是深植於生活中的文化儀式與身份符碼。它代表著原鄉的生活方式和集體記憶。一位長者說:「每次吃擂茶,就會想起以前每天吃擂茶,我們在河婆家鄉,每家每戶每天都有做擂茶來吃,像吃點心一樣」。
他們對於正統擂茶的製作與吃法有著堅定的堅持,強調必須放「fulet sim」、薄荷和自炒的米粻,這些才是「正統的河婆擂茶」。他們甚至不惜從原鄉帶回有刻紋的擂缽和芭樂樹製成的擂棍。
面對臺灣市面上將擂茶改為甜點的現象,他們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有受訪者直言:「臺灣的擂茶根本不是擂茶,只是甜點!根本就是侮辱嘛!」這份對傳統的堅守,不僅是味蕾上的執著,更是對族群身份與文化根源的捍衛。
攑老爺:用炮火書寫的集體記憶
屏東林仔內的河婆客將原鄉信仰「三山國王」帶到臺灣,並合力集資興建了「三山古廟」。這份信仰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寄託與社群凝聚核心。
每年元宵節前後舉辦的「攑老爺紙炮篙文化祭」(即迎神繞境與竹竿炮活動),是河婆客最獨特的民俗慶典,亦是全臺唯一。活動中,壯年男子只穿內衣短褲,扛著神轎,穿梭在震耳欲聾的竹竿鞭炮陣中,炮火越旺,越能趨吉避凶。這項活動不僅是信仰的展現,更是凝聚社群與向外展現集體記憶的重要平台。
近年來,在年輕一代後裔的積極推動下,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吸引了竹東的河婆同鄉與其他族群的民眾共同參與。透過不斷的展演,這項信仰活動不僅延續了原鄉記憶,更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強化了河婆客的族群凝聚力與認同感。
流動的身份:在「外省」與「客家」之間
屏東林仔內的河婆客,以其獨特的移民歷程與文化實踐,挑戰著我們對「外省人」與「客家人」的既定印象。他們既非傳統定義下享受政府庇護的「外省人」,也非早期來臺墾荒的六堆「客家人」,而是自力更生、在市區經商謀生的「外省客家移民」。
他們的身份認同,如同臺灣多元族群的縮影,呈現出流動且多層次的樣貌。來臺第一代大多認同自己是「河婆人」,對原鄉懷有深切思念;而來臺第二代,多數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但也有少數會以「廣東仔」或「廣東來的客家人」自稱。
儘管面臨語言流失的危機,但透過鹹擂茶、三山國王信仰、攑老爺繞境等具體文化實踐,河婆客們展現了強大的文化生命力。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族群認同並非一成不變的標籤,而是個體在歷史洪流中不斷調適、重組與創新的動態過程。
屏東林仔內的河婆客,用他們的堅韌與獨特,為臺灣客家文化譜寫了鮮活而不可磨滅的一頁,也為臺灣社會的多元樣貌增添了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