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垣斷壁中的歷史:重構阿猴城的真實輪廓
當人們提起屏東,阿猴城的名字往往讓人聯想到這座曾經繁華一時的古城。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座城池的輪廓早已模糊不清,僅剩東門一座殘垣屹立於屏東公園內。阿猴城,作為下淡水溪東岸的重要歷史地景,曾是這片土地的核心。然而,對於這座古城的真實樣貌,學術界長期以來未能達成共識。為了揭開這一謎團,一項深入的研究重新啟動,結合歷史地圖、文獻資料與田野調查,試圖還原阿猴城的真實面貌。
隱匿的城牆:探索阿猴城未解的歷史謎團
阿猴城,這座曾經屹立於屏東平原的古城,隨著時代變遷與殖民統治,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台。如今,只剩下東門的遺跡,見證著過去的繁華與變遷。然而,關於這座古城的構造、城門的位置等關鍵細節,仍然是未解的謎。
在近代的學術研究中,學者們對阿猴城的歷史記錄並未完全達成一致。過去的調查大多僅依賴少量文獻資料,並未能深入勘察實地與結合更多的地圖資料。正因如此,本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空白,通過系統性地收集日治時期的相關地圖、文獻資料,並結合田野調查,力求還原阿猴城的真實輪廓。
阿猴城的隱藏面貌:日治時期地圖與未解的謎團
在阿猴城的研究過程中,日治時期的多份地圖成為了關鍵線索。特別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的一系列地形圖、出願圖、地籍圖等資料,提供了許多未曾注意的細節。通過對這些地圖的比對與修正,研究者們發現了一些驚人的發現,這些發現或許能幫助我們還原這座古城的輪廓。
其中,1897年由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製作的《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之一圖》成為最重要的資料之一。儘管該圖有部分地名因空間對位錯誤而被遮蔽,但經過重新對位與修正,研究者成功還原了阿猴街的古道,並確定了阿猴城曾經擁有四座城門的設置。
另外,1925年《臺南新報》的一篇報導提到,當時的阿猴街人口不到千人,僅有二百多戶。文章中提到,阿猴城的防禦功能並不完全依賴磚石牆,而是採用刺竹構築土壘城牆,這一點與其他資料吻合,對於揭開阿猴城的真實面貌至關重要。
此外,從明治晚期的阿緱街地籍圖與昭和時期的舊地籍圖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當時土地形狀的演變,這些地圖資料提供了對阿猴城設計和結構的直觀理解。尤其是大正時期的《阿緱街町名命名ノ件》公文,它記錄了阿猴街內幾條重要道路的命名,這些名稱與後來的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成為確定城門位置的關鍵依據。
刺竹土壘:阿猴城的防禦建築與快速消逝
根據多方的史料考證,阿猴城並非一座典型的磚石城池,而是一座以刺竹為主要材料的土壘城。這一點在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中得到印證。1904年,當時的地圖已經顯示阿猴城的城牆已經不復存在,這顯示出城牆的拆除進程相當迅速,且並未將拆卸的磚石材料挪作他用。根據這些記錄,學者推測阿猴城的城牆很可能是由土壘和刺竹構成,而非傳統的磚石結構。
從東門到水系:阿猴城防禦構造的隱藏線索
在阿猴城眾多城門中,東門(朝陽門)是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遺構。它位於今天的屏東公園內,是目前唯一能夠追溯的物理證據。根據大正13年(1924年)所繪製的屏東公園地籍圖,東門的殘存城牆並不與中華路平行,而是呈現西北—東南走向。研究者測量了東門周圍的城牆,發現其長度和寬度符合當時的土壘結構。
經過深入分析,研究者推測東門的城牆可能延伸至附近的土地境界線,並且有可能與當時的防禦水系相連。這一發現不僅有助於確定東門的具體位置,也為推測其他城門的設置提供了關鍵線索。
從允龜橋到大照寺:阿猴城城門的新解讀
儘管東門仍屹立於世,但其他三座城門的位置至今仍然充滿爭議。根據史料記錄,南門應位於今天的復興路與逢甲路交叉口附近,並且緊鄰著一座乾隆時期的拱橋——允龜橋。這一發現使得學者對南門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然而,關於北門和西門的位置,仍然存在著不少的爭論。過去的研究多將北門誤認為位於屏東的長春公園圓環,但根據新的地圖分析,北門實際上位於檳榔腳庄一帶。而西門則可能位於今天的大照寺西側,並與當時的媽祖巷相連。
阿猴城的重生:從歷史謎團到文化記憶
經過多年來對史料的深入研究與田野調查,阿猴城的輪廓逐漸浮出水面。從刺竹土壘城牆的設計,到東門的殘存遺跡,再到南門、北門和西門的推測位置,這些發現無疑為我們理解阿猴城提供了新的視角。
然而,儘管已有不少突破,阿猴城的許多細節仍待解開。隨著學術界對這些歷史謎團的不斷探索,未來或許能夠還原一個更加完整的阿猴城。這座曾經屹立於屏東平原上的古城,將不再是模糊不清的歷史遺跡,而是鮮活的文化記憶,留給後人深刻的反思與啟示。
參考資料
利天龍. (2016). 水落石出?解開阿猴城輪廓的歷史謎團. 2016年第12屆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東門依舊,遺跡重生:阿猴城歷史謎團的再發現
阿猴城,這座曾經輝煌的古城,如今只剩下東門的殘垣依然伫立在屏東公園。隨著時間的流逝,阿猴城的輪廓逐漸模糊,學術界對這座城池的真實樣貌一直未能達成共識。為了揭開這段歷史謎團,學者們開始重新調查,結合日治時期的地圖、文獻資料及田野調查,試圖重現阿猴城的真面目。
在研究過程中,日治時期的各類地圖成為關鍵線索。尤其是1897年由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製作的《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之一圖》,提供了關於阿猴城的貴重信息。雖然當時的地圖因為錯位遮蔽了部分地名,經過修正後,學者們發現阿猴城曾經擁有四座城門,這一發現大大推進了對阿猴城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阿猴城並非傳統的磚石城池,而是由刺竹和土壘所構成的防禦工事。根據史料,這座城牆在1904年已經拆除,並未將磚石材料再利用。這也解釋了為何阿猴城的防禦工事消失得如此迅速,讓其真面目成為難解的謎團。
東門(朝陽門)是唯一保留下來的遺跡,今天位於屏東公園內,成為唯一的實體證據。經過研究,學者們推測東門的城牆可能延伸至周邊的土地邊界,並與當時的防禦水系相連,這一發現為確定阿猴城防禦系統的佈局提供了關鍵線索。
儘管東門屹立至今,其他三座城門的位置仍有爭議。過去的研究誤將北門設置於屏東的長春公園圓環,但新的地圖分析顯示,北門應位於檳榔腳庄一帶。至於西門,可能位於今天的大照寺西側。
通過這些發現,學者們逐步重構出阿猴城的輪廓,雖然仍有不少細節待解,但這座古城的歷史謎團逐漸被揭開,未來有望完全還原其真實面貌,成為鮮活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