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最常在面試時回答:「我想做策略」,但策略究竟是甚麼?
本文改寫自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邱奕嘉老師《策略分析與商業模式》課程內容,並融入延伸思考與個人心得。
策略的核心目標是創造差異化
而差異化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先釐清賽道在哪裡?誰才是正確的目標市場?
因此,第一個要問的問題不是「要怎麼做策略」,而是精準定位,「我們應該在哪個賽道、面向哪個市場努力?」。
一個常見的迷思是:「當市場看似飽和,就無法差異化。」例如,有人認為台灣的財富管理市場已成紅海,無法再有新的立足點。但這是一個誤解。
以詐騙盛行為例,雖然金融商品早已多元,但人們仍持續因「投資心理」而受騙,這說明市場中仍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與信任缺口。真正的差異化,比的是誰能更精準地回應客戶的心理驅動與痛點。
如何產生差異化?
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情? vs 做「很多件」不一樣的事情?
真正的差異化,不是單靠一個亮點,而是透過一系列相互連結的獨特活動。
一件事,即使做到 100 分,也容易被模仿,但如果你同時在多個面向做出差異化,並且讓這些活動彼此強化,就會形成一個難以複製的系統。
這也引導出一個重要的策略思維:策略是持續創造一系列獨特的活動組合,讓競爭對手即使模仿,也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
這也應證了最近看到最有感的句子:越快速讓你成功的方式,就越快速讓你失敗,因為時間無法成為你的護城河。
增加模仿障礙的秘訣:建立系統
要增加模仿障礙,不能僅靠單一活動,而是靠不同活動間的組合與搭配。
建立系統,讓模仿的難度指數型上升。反之,當競爭者模仿你的做法,卻能得到相同結果,這表示你的做法只是並沒有產生持續性的差異化。
在 AI 時代,快速產出已經不是稀缺能力,真正拉開差距的,是你能否建立一個系統,例如我大學時一邊參加商業性社團、一邊參加商業競賽,把社團中學到的理論,運用在競賽中,而競賽中的實戰挫折,又反過來推動我在社團裡深化學習,我不只是「參加活動」,而是透過不斷試煉與優化,累積出屬於自己的獨特 insight。
用量化的方式,找出自己的競爭優勢
教科書上,成功的策略等於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CA),而競爭優勢與(「總收益(TR)」減去「總成本(TC)」)成正比。
CA = (TR−TC)yourself−(TR−TC)competitor
(TR-TC)=(WTP願付價格-C平均單位成本)
- WTP(Willingness to Pay):顧客的「願付價格」,代表了你產品的價值。
- Cost:你的平均單位成本。
我認為用人生的角度來看也相當有趣,成功的人生策略 = 個人競爭優勢(CA)
CA=(價值創造−成本付出)自己−(價值創造−成本付出)他人
- 價值創造(Value Created):別人「願意為你付出的東西」——可能是信任、機會、合作意願,而不只是金錢。
- 成本付出(Personal Cost):你要投入的時間、精力與情緒成本。
- WTP(Willingness to Pay)在人生裡:別人對你的「願付代價」,就是「你在他們眼裡的獨特價值」。
- Cost 在人生裡:你為了產出成果所消耗的心力與代價。
所以,一個人的競爭優勢不是「你做得比別人更辛苦」,而是「你能讓他人更願意給予信任、機會與資源,同時自己承受的成本更低」。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聰明的人不是拼命燃燒,而是找到能長久發光的方式。
延伸問題:要回答「我的賽道在哪裡?我的獨特價值是什麼?」這兩個問題,無論對企業或個人,都有幾個共通的方法:
- 持續試探與探索市場
賽道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在嘗試中被驗證的。對企業而言,持續推出小規模實驗、跨產業合作,能快速累積市場回饋,避免閉門造車,幫助公司看見新的機會點。 - 明確定義核心思想
就像企業需要一套「使命與願景」,這是所有決策的指南針,決定了資源如何分配、優先順序如何排序,唯有清楚「自己真正提供的價值是什麼」,才能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風潮。 - 善用比較,釐清價值主張
許多時候,市場定位需要透過對照才能凸顯。例如,將自家產品與競品進行 A/B 對比,或思考「有這項服務」與「沒有這項服務」時,消費者生活的差別,這樣的比較能把抽象的價值具體化,讓差異化不再只是感覺。
最終,真正有價值的差異化來自於對顧客心理驅動與痛點的精準回應。當「賽道」與「獨特價值」這兩個問題被回答清楚,企業就不只是避免同質化競爭,而是能在複雜的市場中,建立起難以被取代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