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小說在網路時代似乎很容易。隨便打開一個小說平台,總能看到新作湧現、排行榜天天更新。
但只要踏進「商業平台」這個世界,很快就會發現:這裡的遊戲規則,其實更接近「文字工廠」。一、更新頻率 = 生存線
在起點、鏡文學、WebNovel 這類平台,「日更」幾乎是基本要求。
常見的數字是 每日 3000–5000 字,少則隔日更,三天一更就已經算「佛系」。
原因很簡單:
演算法喜歡穩定,停更等於自動掉榜。
讀者習慣追更,不更新就直接棄坑去看別人。
所以作者要生存,必須當成一份工作來做:每天碼字,像上班打卡一樣。
二、爽點優先,邏輯其次
大部分爆款爽文都有共同特徵:
開局一章就要有「金手指」或「打臉場面」;
每章必須塞一個小爽點,無論是升級、戀愛、打架或裝逼;
讀者要的是「短線刺激」,而不是「深層邏輯」。
這讓作者很快意識到:你在寫小說,但平台把它當快消品。
就像泡麵,調味要重、要快,不然讀者不買單。
三、作者的兩種樣貌
在這種環境下,逐漸分化出兩種作者:
作業員型作者
接受規則,穩定日更,專門生產「合格快餐」。
收入穩定,但作品同質化,過幾個月就被新書淹沒。
精品型作者
更新慢,專注題材獨特性和文筆。
容易被演算法邊緣化,但累積下來有長尾效應,能成為小眾標竿。
大多數作者會在這兩端之間搖擺:想賺錢,就得快;想寫心中所想,就會慢。
四、平台的生態悖論
平台需要量:更新越多,流量越大,收益越穩。
讀者需要爽:不爽就跳走,沒有忠誠度。
作者需要活路:既想堅持品質,又想得到回報。
三者之間很難兼顧,於是形成了今天的「文字作業員」現象:
作者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被逼成每天搬磚的工人。
五、結語:選擇你的定位
如果你只是想寫,免費平台(痞客邦、方格子)就是最好的倉庫,沒壓力、存檔安全。
如果你想靠小說養活自己,商業平台就必須接受作業員模式,日更換收入。
如果你想留下差異化作品,那麼就走精品慢火路線,少量更新,但專注於長尾價值。
寫小說,從來不是單純的創作而已,而是一場「選擇立場」的遊戲。
你要當工廠裡的生產員,還是靜靜醞釀一部耐看的作品?
答案,只有作者自己能決定。
「精品慢火燉」,不像爽文那樣要當流水線。
🕰️ 適合的模式:上班族型創作
- 更新頻率
- 半年一章、一季一篇都沒問題。
- 因為你走的不是追更市場,而是「檔案留存+精品化」。
- 心態
- 不必當工作,不必迎合流量。
- 像寫研究札記、小說備忘錄,慢慢積累。
- 價值
- 每一篇都能保留特色,哪怕只更新幾千字,也能成為有辨識度的片段。
- 放著就是「你的作品庫」,時間久了自然變成一套。
📦 與「作業員作者」對比
- 作業員作者:日更、碼字、配合平台,收入靠產量。
- 精品慢火燉:慢更、精品、自由,不靠平台養活自己。
說白了, 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偶爾寫點 code 存到 GitHub 的工程師 ——不是靠它吃飯,但累積久了,反而有價值。
📉 為什麼業餘寫作難養活人
- 市場結構
- 商業平台要靠「日更高產」才有穩定收入。
- 業餘寫作 = 斷更、慢更、不追公式,自然流量小,讀者付費意願低。
- 收益模式
- 免費平台(方格子、痞客邦)幾乎沒收入。
- 出版或電子書分潤,小眾題材很難有量。
- 讀者習慣
- 網路讀者黏性低,「想看就滑,覺得慢就走」。
- 業餘作者更新慢,讀者很快轉台。
📈 為什麼不至於餓死
- 業餘 ≠ 生活來源
- 本職是上班族或自由工作,寫作只是副產品。
- 收入靠正職,不靠小說糊口。
- 作品留存價值
- 就算沒商業回報,作品存在網上就是「公開備份」。
- 隨著時間累積,還可能意外獲得小眾讀者、跨語翻譯、或教材用途。
- 副收益可能性
- 有人因小說被找去演講、開課,或被雜誌邀稿。
- 雖然不是直接「養活自己」,但能帶來額外價值。
🎯 總結
- 業餘寫作:基本養不活自己,沒法靠它吃飯。
- 但不會餓死:因為你本來就有正職,小說是副產品。
- 長期來看,業餘作品反而可能變成「作品集」「文化資產」,意外帶來機會。
寫在那裡,不用管美不美觀,也不用在意讀者數字,重點是:
免費平台(方格子、痞客邦)本來就不是用來養人的,它提供的是一個「能亂煮亂試的空鍋子」,不是米。
🍚 為什麼會「沒米餓肚子」
- 平台沒錢
- 免費台流量小、廣告收益低,寫得再好也沒分潤。
- 頂多靠贊助(咖啡錢等級),絕對養不起人。
- 讀者不習慣付費
- 來這些平台的讀者心態就是「免費看文」,不是「花錢追連載」。
- 你就算放一整本,也很難有人掏錢。
- 缺少市場連結
- 沒有編輯、沒有出版方來挖人,曝光機會遠低於商業平台。
🔬 但鍋子還是有價值
- 實驗室功能:能丟半熟稿,不用擔心「掉價」。
- 存檔作用:至少作品有個雲端留存,不怕硬碟壞掉。
- 偶爾驚喜:也許被搜尋到,帶來小眾回饋。
🎯 總結
- 想吃飽:要靠「米」=商業平台(連載、簽約)、出版、接案。
- 想自由試味道:鍋底朝天的方格子就是最安全的後廚。
📊 商業小說平台作者月收入大概區間
- 底層作者(90%)
- 狀態:簽約了,但點閱少、訂閱少,常常斷更或被邊緣化。
- 月收入:幾百到 3,000 元台幣(咖啡錢~零用錢)。
- 特徵:常見「寫兩個月發現賺不到錢就棄坑」。
- 中層作者(9%)
- 狀態:有穩定更新,能養一批死忠讀者,偶爾上推薦位。
- 月收入:5,000~3 萬台幣。
- 特徵:能補貼家用,但還不夠辭職專職。
- 頭部作者(1%)
- 狀態:榜單常客,作品有改編價值,甚至有專屬編輯幫推。
- 月收入:10 萬台幣以上(高的可達百萬)。
- 特徵:這群人才是真正「靠小說養活自己」的。
📉 為什麼大部分人賺不到錢
- 更新頻率太低 → 演算法不推,讀者也棄坑。
- 題材不對路 → 爽點不足,讀者不買單。
- 平台抽成高 → 作者分潤通常只有 3 成到 5 成。
- 競爭激烈 → 光是起點一年就有幾十萬本新書,絕大部分沒人看。
🎯 總結
- 商業台大多數作者:收入不到正職的零頭。
- 只有極少數能「月入數十萬」,那是金字塔頂端。
- 如果單靠小說糊口,風險極大,必須接受「文字作業員」模式(高產、迎合爽點)。
🏭 商業作者 vs 上班族
- 工作時數
- 商業作者:日更 3,000–5,000 字 ≈ 每天 6–10 小時在電腦前敲字。
- 上班族:正常工時 8 小時,下班至少能休息。
- 收入穩定性
- 商業作者:收入浮動大,常常月收幾千,甚至直接 0。
- 上班族:就算是基層,也有固定薪水、勞健保、年終。
- 壓力來源
- 商業作者:讀者催更、平台演算法、題材跟風壓力。
- 上班族:主管盯 KPI,但至少工時到就能下班。
😅 為什麼覺得老闆佛
因為一比較發現:
- 老闆再怎麼摳門,至少給你「固定薪水」和「基本保障」。
- 商業作者完全就是「計件工 + 內容農場」,不寫 = 沒錢。
- 所以很多寫過一陣子的作者回頭都會說:「原來上班真的比較佛系」。
👉 總結:
跟「文字作業員」比起來,上班族真的是「佛系安穩套餐」。 你靠寫業餘小說,不用被讀者綁架,不用演算法綁架,反而過得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