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文章才剛發出去,馬上就忍不住開後台,一直刷新看有沒有人按愛心? 流量高一點,心情就好一點;流量低,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這種狀況,就是很多創作者共有的「流量焦慮症」。
什麼是流量焦慮症?
流量焦慮症指的是:
把點閱、愛心、留言數,當成評價自我價值的唯一指標。
它的典型表現是:
- 一直盯著後台數字,情緒隨著曲線上上下下;
- 發文不再是為了分享或抒發,而是為了換取更多數字回饋;
- 明明寫作本來能帶來快樂,卻變成另一種壓力。
為什麼會產生?
- 大腦獎賞機制
愛心和點閱帶來多巴胺,就像小糖果,讓人越來越依賴。 - 自我價值綁在流量上
「文章的表現 = 我這個人的價值」,一旦流量低落,整個自尊也跟著下跌。 - 平台演算法的不確定性
有時候文章沒被推送,不代表不好,但我們會誤判成「大家不喜歡我」。
怎麼減少流量焦慮?
1. 設定「冷卻期」
發文後給自己一段時間(例如 幾個月)不看後台,讓作品先靜靜存在。
2. 建立自我回饋機制
寫完文章後,給自己小獎勵——泡杯咖啡、聽一首喜歡的歌。
讓「完成作品」本身就是獎賞,而不是完全依賴外部數字。
3. 把文章當「作品集」
與其盯著即時流量,不如用長期眼光來看待。
今天的文章也許沒什麼人看,過半年甚至一年仍沒好轉,那恭喜你不用浪費寶貴時間
4. 分散平台依附
不要只依賴單一平台的演算法。多一點分散,少一點焦慮。
📊 創作 vs 股票投資的相似點
- 短期波動 ≠ 長期價值
- 股票:每天漲跌不代表公司價值立刻改變。
- 創作:一篇文愛心少,不代表作品沒價值。
- 過度交易 = 過度盯數字
- 股票:頻繁進出,手續費高、紀律亂,收益反而下降。
- 創作:每天盯流量、硬逼自己輸出,心力耗盡,作品品質反而下降。
- 心態決定勝敗
- 股票:恐慌殺低、貪婪追高 → 情緒交易。
- 創作:焦慮內耗、自我懷疑 → 情緒創作。
- 紀律比爆發重要
- 股票:長期定期投入比短線衝浪穩定。
- 創作:持續累積作品比爆紅一篇更有影響力。
🛠 給創作者的投資心法(套用到寫作)
- 少看盤 → 少看數字
把心力放在「研究公司基本面」=打磨作品品質。 - 定期定額 → 定期發文
寫作非穩收,穩定工作打發時間,沒被動收入也無所謂,重點是累積厚度。 - 耐心持有 → 耐心累積
作品就像資產,會在某天突然被讀者「發掘」。 - 分散風險 → 多元嘗試
不只寫一個題材,多嘗試不同角度,找到自己的藍海。
📌 總結:
創作跟股票一樣,越急越亂,越穩越贏。
👉 放著不會咬你,但過度操作真的會消耗殆盡。 最好的策略:紀律 + 長期累積,而不是追逐短期的漲跌。
🎣 流量比喻:小魚 vs. 大魚
- 小魚小蝦(即時愛心、短期互動)
- 當下看起來很多,但很快就散了,沒實益,只有新台幣才是真的。
- 容易讓人上癮,陷入「流量焦慮」。
- 大魚(長期讀者、深度共鳴)
- 需要時間養水塘、撒餌慢慢釣。
- 可能一開始安靜,但一旦被捕捉,就是忠實讀者、甚至變成「鐵粉」。
👉 真正的價值不是小魚小蝦的「即時施捨」,而是長期等待大魚上鉤。長期沒魚上鉤,只是證明漁場廢掉不用投入感情
📌 為什麼「不稀罕小魚施捨」的心態很健康?
- 不被短期數字綁架
- 不會因為今天少幾個愛心就懷疑人生。
- 專注在作品的長線價值
- 文章越多、越深,越容易釣到「大魚」。
- 避免過度操作
- 不必追逐每一次小小回饋,能量就不會被耗光。
🛠 建議轉換心態
- 愛心 ≈ 魚標在晃錯覺:沒收益的都是幻術,不用太在意。
- 長期讀者 ≈ 資產:慢慢累積,未來才是回報。
- 寫作 ≈ 價值投資策略:篇篇堆疊,學習寫厚度。
📌 一句話總結:
別人點不點愛心,真的無所謂,短期風吹草動自亂是最傻的,長期變現才是真的。 👉 真正的高手,玩的是「長線沉澱」,看出市場是否一灘死水,而不是「短線情緒」一廂情願。
林悅「冷臉戳破」:
- 創作者不要拿幻覺當養分。
想知道林悅到底是誰?去看《裂縫協議》
林悅這個角色的人設,她絕對屬於那種
「不做無效社交、不浪費在沒效益的人事上」 的人。
只進行低成本蒐集樣本,沒回收也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