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貝克團隊再次攜手辦案。《失蹤的消防車》雖是系列小說中的一本,惟讀者即使未按順序閱讀,亦能融入故事情節。當然熟悉整個系列的讀者,看見諸人在十本書的人生轉折(或沒轉折),另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樂趣。整個系列讀者或有偏好,惟大多同意十本都值得一讀。五、六十年前,一群瑞典警察的辦案過程,依然不過時,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馬丁.貝克探案系列的敘事清簡。這種風格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枯槁無味。同時也挑讀者,讀者最好儘快融入意在言外的敘事手法,將會增加閱讀樂趣。它有明顯的故事主線,多位警察通力合作,歷經偵辦過程的苦悶艱困,終於順利破案。但在這段過程,我們還看到因案情牽動的市井百態。馬丁.貝克探案系列適合細細品味,且願意再三咀嚼的讀者。
《失蹤的消防車》從某人槍擊自盡開始,幾乎無可質疑的自殺案件,唯一的疑點是電話旁的便箋,寫著一個人的姓名,馬丁.貝克--凶殺組組長,自殺者與探長有什麼關聯?接下來轉到馬丁.貝克去養老院探望母親,閒話家常,他驚奇地看著母親含著方糖喝咖啡,母親說道:「我想,等你活到我這把年紀時,就會活的比較率性了。」這些閒筆其實不閒,簡單交代了馬丁.貝克的家庭關係,以及他與他的父母如何看待警察這份工作。
剛瓦德.拉森在下班回家前,順路通知屬下撒克里森一個壞消息:某人請病假,撒克里森必須在天寒地凍的深夜,繼續執行監視任務兩小時。儘管拉森對撒克里森的表現不滿意,但他命令又冷又累的下屬,去警局喝咖啡、休息三十分鐘,再回來工作,自己接續監視任務。誰知沒多久,受監視的樓房突然大火,這位高大壯碩的行動派,在危急之際救出八人,後來他亦因腦震盪住院。向來跋扈的拉森,在醫院被護士「管教」的段落,相當有趣。
所以,剛瓦德.拉森是英雄嗎?日後或許會獲頒獎章,但當下媒體刊登他累極疲憊的照片,連姓名都拼錯。同僚對待他一如往常,摯友依舊是摯友,瞧不起的照樣瞧不起。不過大家私下都同意,這個艱困任務還好遇上拉森。拉森本人並未抱怨同事、社會冷淡對待他的英勇之舉。
一棟樓房突然起火爆炸,是單純火災,還是另有玄機?這跟拉森之前的監視任務是否有關?警局諸人意見不一,在處理其他日常案件之餘,各人以自己的方式繼續關心這個案子。鑑識組告知,被監視的嫌疑人死因是以煤氣自殺,而火災發生的原因是小型炸彈。被警方長期監視的嫌疑人,自殺後又被謀殺,這是什麼古怪的案子?
面對案情,大家茫然無序之際,隆恩的太太打電話至警局,抱怨兒子因生日禮物--玩具消防車不見了,吵著再買一輛。這讓拉森突然想起,在火災現場,撒克里森打了兩次電話,消防車才來,第一次通報時的消防車為何不見了?
拉森私下調查消防車失蹤之謎。眾多探員四處出奔波偵查,幾條線索徒勞無功。但大夥逐漸拼湊出,兩位自殺的死者,與隨後出現的第三位死者—瑞典南方大城馬爾摩,陳屍港口一輛沉在海底的汽車,有所關聯。自此,案件的輪廓逐漸清晰。陰錯陽差,這樁離奇的犯罪事件,最終竟由對此案沒興趣的兩位探員終結。
馬丁.貝克團隊儘管破案績效不錯,成員卻未必全都形象正面。拉森辦案時有濫用暴力之嫌,柯柏老是忍不住霸凌同事。而昏庸上司、無能下屬,對其他警察造成的困擾,也沒比較少,這或許是警察小說的永恆課題。
《失蹤的消防車》,除了辦案過程,也披露探員的個人的生活,馬丁.貝克之外,柯柏、隆恩的家人亦曾出現,他們是各有慾望個性喜怒的肉身凡胎。至於隆恩兒子的玩具消防車找到沒,留待讀者自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