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東,大家腦中浮現的畫面往往是沙海無際、駱駝成群、石油滾滾……還有一抹神秘的布料——面紗。這塊布,千百年來不只遮住了臉,也遮住了故事。只露出一雙眼睛,就能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每個眼神背後都藏著一千零一夜的秘密。
於是乎,中東的航空公司自然也就順理成章,把這一份「神秘學」搬上了飛機。你上機門一踏進去,還沒坐下,制服就已經先替你打開阿拉丁神燈,告訴你:「歡迎來到一個既奢華又保守、既熱情又矜持的世界。」
阿酋航空:沙漠色與紅帽子的哲學
杜拜的阿酋航空(Emirates Airlines),簡直可以說是「制服學」的研究典範。制服色調,乍看米色,仔細看又像是沙漠在夕陽下的光影變化——說不出是褐還是灰,但總之就是那種一望無際卻帶點憂鬱的顏色。某天我在三萬英呎望向底下沙海時,才恍然大悟:啊!原來制服的靈感是直接取材於「地景」本身。不得不說,設計師還挺有幽默感,乾脆把員工穿成沙子的一部分。
然後那頂鮮紅色的小帽,更是畫龍點睛。放在滿天黃沙的背景裡,就像沙漠裡冒出的玫瑰——生機勃勃又帶點挑釁。帽沿垂下的一截米色面紗,看似隨意,其實精心安排:既遮一點神秘,又留一點曖昧。說穿了,就是要讓乘客心裡癢癢的。
海灣航空:阿拉丁水袖與七〇年代的綠光閃閃
要說歷史底蘊,還得提巴林的海灣航空(Gulf Air)。這家公司堪稱中東航空業的老字號。制服呢?深藍衣配淺藍面紗,兩端長長垂下,好似京劇裡的「水袖」——隨風一甩,馬上有戲。頭頂那頂高高的藍帽,更是濃濃的阿拉丁風情,好像隨時要從帽子裡變出一隻會說話的鸚鵡。
最經典的,還是七〇年代的版本。鮮綠帽配鮮綠面紗,乍看之下,彷彿一片草原在沙漠中開花。那年代的阿拉伯人,穿衣配色比歐美還敢——馬路上紅黃綠紫齊飛,像極了一場大型時裝嘉年華。那時候的空服制服,自然也繼承這股「大膽用色」的傳統。只要你見過,就很難忘得掉。
公司制服:偽義大利設計與「夏季酷刑」
說著說著,還是得回到自家公司。當年阿提哈德成立的時候,心裡的假想敵就是阿酋航空,所以制服怎麼能不跟他們較勁?嘴上說找了義大利設計師,實際上嘛……怎麼看都像抄作業。
制服是深灰色上衣配同色裙子,裡面襯米色襯衫,再來一頂小帽,右側掛著米色面紗。看似典雅,實則悶熱。為什麼?因為為了讓布料「挺拔有型」,內裡加了一層厚厚的襯裡。這在倫敦巴黎也許還好,可在中東四十度的盛夏,簡直是自虐。
空服員們每次穿著這套「甲種服裝」站在艙門口迎客時,臉上笑容都快蒸發掉了。再加上面紗要在脖子上繞兩圈,看似輕薄,實際上比圍巾還悶。於是乎,當客艙經理小聲問我:「機長,客人登機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不戴帽子不穿外套?」我幾乎毫不猶豫答應——因為我自己都覺得,這樣下去怕不是要有人中暑在登機口。
客艙經理的「偽裝術」
公司制服當年還有個有趣的設計缺陷:客艙經理和空服員的制服幾乎一模一樣。唯一差別是經理沒有帽子,改戴一條花絲巾。問題是,飛到巡航高度後大家一脫外套、一取帽紗,全都長得一樣。結果常常發生旅客要找經理投訴,經理現身後卻被懷疑是「臨時抓來冒充的」。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樣的尷尬,最後公司總算受不了,推出了「改良版」。經理改穿淺灰色套裝,手上再戴一雙火紅手套。設計師據說還是義大利的,但看起來更像隨便畫的交差之作。結果空服經理們怨聲載道——冬天裙子短得冷風直灌,夏天還是一樣悶熱不堪。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我們飛行員忍不住打趣:「哎呀,你的紅色馬靴呢?沒有馬靴怎麼配手套啊?」這下,制服反倒成了笑柄。
制服的「階級感」與「佛要金裝」
雖然抱怨連連,但對經理們來說,這套新制服還是救贖。畢竟,在講究階級的中東社會,經理要是被誤認成普通空服員,那可比穿錯鞋還尷尬。這就像佛要有金裝,否則哪裡顯得出地位?所以即使冷、即使熱,經理們還是寧可忍受。
其實,說到底,制服就是制服。再好看,穿久了也麻木;再難看,穿久了也會習慣。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代表品牌,能不能一眼就讓乘客記住。
各家制服的「神秘學」
這麼多年飛下來,對各航空公司的制服總有些觀察。譬如新航、馬航、印尼航那種馬來裝,一出場就讓人眼睛一亮。梅花航空的旗袍,更是民族驕傲。阿酋和海灣的面紗,就別提了,那份神秘感誰能忘?
反倒是有些公司,錯失了大好機會。卡達航空的棗紅制服俐落是俐落,但沒有面紗,白白浪費了地區優勢。約旦航空更是直接取消面紗,難道是象徵國家逐漸西化?科威特航空則乾脆穿得跟歐美沒兩樣,一看就知道政治立場「親美到底」。
阿曼航空倒很有個性,那紅面紗鮮艷得像火焰,甚至一度延伸到帽子後緣,像小母雞的雞冠,看得人忍不住笑出聲。伊朗航空則走相反路線,制服硬朗得像軍裝,冬季再配上黑頭巾,整個畫風瞬間從「空服微笑」變成「邊境檢查官」。
至於印度航空,制服露出一截蠻腰,民族特色鮮明。巴基斯坦與汶萊則堅守頭巾傳統,尤其汶萊還用白色頭巾,象徵純潔,活脫脫像是空中修女。
最後的情懷:旗袍與小桃紅
寫到這裡,還是得承認,最能勾動心弦的,還是旗袍制服。無論外界怎麼批評梅花航空的新款像慈濟制服,但在我這個遊子眼中,總是親切。它讓人一登機就有「回家」的感覺。
而在心底最珍貴的回憶,還是多年前初進公司的那一套:小桃紅與蘋果綠。那時年紀輕輕,看到滿機艙的粉色與綠色,就像春天在沙漠裡開花。如今回想起來,已經不是制服,而是一段青春。
結語
所以說,中東航空制服,不只是衣服,更是文化、宗教、階級、政治與時尚的交織體。它既可以是酷刑,也可以是驕傲;既可以是笑柄,也可以是傳奇。下一次你登上一架航班時,不妨多看一眼空服員的制服。因為那塊布,那頂帽,那一抹紅手套,說不定藏著比飛機餐還耐嚼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