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我的春嬌(我的手機的名字,順帶一提我的機車叫麗華。)在竊聽我。之前跟我阿母在討論她的婚姻,自從聊完之後,就常看到一些影片,標題是「男生怎麼做才是愛你」、「男生愛你會有什麼行為」之類的。我阿母也說她最近滑社群軟體超常看到,她就拿這個來比對自己的婚姻,如果照著影片裡的條件來看,我爸不能算愛她(滿分十分只得兩分),但拜託,有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我老爹對我阿母眼神就是愛,完整應驗:爸媽是真愛,我是個意外(阿斷名言:挖嘛係笑笑啦),這讓我開始疑惑:愛真的能用行為清單來檢視嗎?對方愛不愛你,真的感覺不出來嗎?
那些影片裡,似乎只要男生沒有做到哪些事情,就可以直接判定「他不愛你」。然後女生會拿著這個來比照男生有哪些有做到,哪些沒有。超匪夷所思的。而且是一項項check list,還會用分數去量化,越高分越愛你,我只能說,大家是被考試搞到糊塗了嗎,竟然覺得人是可以標準化的,而且多半是女對男,就女生被量化的我只能說不是沒有,就很少看到是這類型的,這也反映了某種性別差異。
現在的談戀愛,好像是在交易,我給你我的愛,然後你要用金錢、世俗的疼愛來換。對方如果不能滿足我的期待,分手。不委屈自己,成年人的世界只有選擇,沒有改變。我認為這也跟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有關,人在工作、生活已經累到不行,實在不想再花更多心力去維繫一段感情,心煩,也或許可以換句話說,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感情是當我沒有多餘心力時,第一個可以捨棄的東西。
老實說,人很難在一段關係裡,不對對方抱有期待吧。但也會在期待落空後失望,我的第一段感情也是這樣,我總是想要對方來滿足我的任何情緒,卻忘記對方不是替我量身定做的,專門為我服務的,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思想、有自己愛人的方式(雖然並不是我喜歡的方式),總之,為了這種事吵了好幾次架。
然後春嬌竊聽後,推播了啟點文化(推薦這個Youtube)
我開始意識到另一件事:他憑什麼要來滿足我呢?當我希望對方去做某件事時,往往代表那是我自己也沒有、卻渴望的東西。我希望對方替我做到,然後給予我,我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身份,等著對方主動來拯救(來滿足我對他的期待)。那萬一他沒辦法做到呢?我又對他失望,可是我希望他給的,我沒有啊,我既然沒有,怎麼能要求對方要有呢?而且我只是現在沒有,不代表我不能學啊!我可以自己學會,拿來用在自己身上,這樣我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也不會覺得沈重(NANA漫畫中有一幕是說:無法實現對方願望的痛苦,自己的願望無法被人實現的寂寞,這樣在一起的兩個人是不可能會幸福的。),與其把期待丟給對方,不如我自己去學、去得到。這樣一來,我能安撫自己、接住自己,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這樣我不就是一個更強大的一塊會呼吸的肉了嗎!(哇哈哈哈哈哈 動感超人)。
但我同時也有個疑惑:如果我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什麼都自己可以掌握,可以自己處理,那麼我要對方幹嘛?我想,答案也許是——因為愛吧。不是因為缺少什麼才需要被填補,而是單純地想給予、想分享。
我就是想把我能給的全世界,交給我愛的人,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