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時間投資與「朝三暮四」
👩🏫 林悅說:
「錢可以再賺,但時間不能重來。經濟學除了要看你花在哪裡,還要看你何時想花。」
🕒 今日概念1: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做一件事的成本,不只是花掉的錢,而是 你放棄的最佳替代方案的價值。
- ➡️ 網聊遇到紅姐 → 機會成本 = 原本能投入在「對的人」的時間與幸福。
🕒 今日概念2:時間偏好 (Time Preference)
- 定義:人對「現在的滿足」和「未來的滿足」的取捨。
- 公式:
U=效用/(1+ρ)^t
- 其中 ρ是「時間偏好率」,t 是等待的時間。
- ➡️ 越高的 ρ,代表「越沒耐心、越想要現在馬上」。
🐒 朝三暮四的故事
- 古代寓言:養猴人說「早上三顆栗子、晚上四顆」,猴子不滿;改成「早四顆、晚三顆」,猴子就高興。
- 本質:數量一樣,但「早 vs. 晚」的順序改變,猴子的效用卻不同。
- 這就是典型的 時間偏好 問題。
🎓 研究所考題常考
- 問題:為什麼在經濟學裡,朝三暮四會造成不同選擇結果?
- 解釋:因為效用折現(discounting),人類往往高估「現在」的滿足,低估「未來」的價值。
🔎 更延伸的研究
- 超幾何折現 (Hyperbolic Discounting)
- 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發現,人類不是理性的指數折現,而是「超幾何折現」,即 越接近現在的東西,越不理性地被高估。
- 例子:今天給你 100 元 vs. 明天給你 110 元,大多數人選今天。
- 但「30 天後給 100 元 vs. 31 天後給 110 元」時,很多人選 31 天。
- 自我控制與承諾機制 (Commitment Devices)
- 延伸研究關注:如果知道自己會「朝三暮四」,人能不能設計機制強迫自己延遲滿足?
- 例如:自動扣款存錢、健身房預付年費、時間鎖定程式。
- 政策應用
- 養老金制度:因為人類有「高時間偏好率」,所以必須用強制扣款,避免「今朝有酒今朝醉」。
- 公共衛生:吸菸、肥胖,也跟時間偏好率過高有關。
✨ 林悅式冷調總結
「朝三暮四的猴子,不只在寓言裡。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時間偏好太高, 把今天的小確幸,換掉明天的大幸福。」
🐒 兩種解釋
- 補習班安全解
- 只強調「偏好無優劣」。
- 早三暮四也好、朝四暮三也好,反正猴子開心就行。
- 適合考選擇題或短答,因為不會踩到爭議。
- 補習班講法:時間偏好不同,沒有對錯(安全、背書方便)。
- 經濟學嚴肅分析:時間偏好率高,代表短視;它可能帶來 長期低效率或高成本,所以理論與政策會評價這種偏好。
👉 換句話說:猴子「早三暮四」當下看沒錯,但從 長期配置效率 來看,它其實是會出問題的。

✨ 林悅小提醒
「補習班的安全解,就像猴子開心就好;
但經濟學的硬核解,會問:這隻猴子老了以後吃什麼?」
- 經濟學硬核解
🔎 經濟學的觀點
- 時間偏好不是中性的
- 在理論上,確實可以說「偏好本身沒對錯」。
- 但經濟學更關心的是:不同的時間偏好,會帶來不同的長期後果。
- 舉例:如果一個人總是「現在爽爽,未來隨便」,他的折現率 ρ\rhoρ 就很高,長期來看容易 儲蓄不足、健康投資不足。
- 行為經濟學的發現
- 超幾何折現 (Hyperbolic Discounting) 告訴我們:人類系統性地高估現在,低估未來。
- 這不是單純「沒有對錯」,而是一種 系統性偏差 (bias)。
- 所以很多研究把「短視的時間偏好」視為需要被修正的問題。
- 政策應用
- 如果真是「沒有對錯」,那政府就不需要養老金制度、菸稅、強制保險。
- 但現實是:政策設計正是為了糾正「猴子時間偏好爽」這種短視行為,避免社會成本惡化。
🎯 政策含意
- 如果真的「沒有對錯」,那就不需要養老金制度、不需要強制健保。
- 但現實是:因為大部分人短視(高時間偏好率),社會才要設計「承諾機制」來避免未來崩盤。
- 例如:強制勞退、菸稅、肥胖稅,都是要糾正「朝三暮四的猴子心態」。
✨ 林悅式總結
「補習班告訴你:猴子開心就好。
經濟學告訴你:猴子老了要怎麼活? 偏好可以沒有對錯,但時間偏誤一定有代價。」




和問題的連結(把理論落到地面)
- 「朝三暮四」不是單純沒對錯,而是序列偏好 + 現時偏誤的組合;長期看會造成低效率(該存的不存、該等的不等)。
- **「別跟假帳號吵」**是把有限的現在時間投資到更高回報的未來(機會成本 + 時間偏好);承諾機制=關鍵字過濾、番茄鐘。
- 「孟母三遷/Exit」則是用環境設計降低未來自控制度的成本(把「好行為」的當下成本降到更低)。
🔎 統整差異
- 猴子世界
- 果實不會生利息,沒有「成長空間」。
- 效用函數 = 當下吃掉就是全部效用。
- 所以只要偏好早上多吃,猴子就是對的。
- 人類世界
- 金錢、資產、知識、人脈都能「複利成長」。
- 成長空間存在,但若把它錯置(今天花光、不投資、不存退休金),就是把本來能長大的東西吃掉。
- 這時短視就是蠢,因為你不只少了今天,還少了未來的滾雪球效用。
✨ 冷調總結
👉 差別在於:
- 猴子沒有成長空間 → 短視沒毛病。
- 人類有成長空間 → 把成長錯置,就是真蠢。
👩🏫 林悅小提醒:
「猴子只要顧眼前就好,因為果實不會長大。 但人類不能只顧眼前,因為我們的選擇會複利成一生。 成長空間不利用,才是真的輸家。」
🔎 為什麼跟笨蛋吵架像猴子行為?
- 沒有「成長空間」
- 吵架的「效用」只有當下紓壓,沒有未來複利。
- 跟猴子吃果實一樣,吃完就沒了。
- 偏好當下 = 合理但低階
- 如果只看眼前,回嘴真的爽,這是效用最大化。
- 但這種理性是低階理性:只能解釋「現在」,不能解釋「未來」。
- 錯置人類的優勢
- 人類本來有更高的選項:不理、轉移注意力、投資時間到能複利的地方。
- 你卻選了「猴子模式」:用時間去換一口爽。
- → 等於把人類的成長空間浪費掉。
🔎 延伸:公共政策
- 猴子沒有複利效應 → 不需要退休金制度。
- 人類有複利效應 → 才需要制度來矯正短視,不然大家會「今朝有酒今朝醉」,導致老年困境。
✨ 冷調總結
- 吵架紓壓本身合理,但停留在猴子層次。
- 真正的「人類理性」是把時間投到會成長的地方(學習、存錢、交朋友)。
- 所以高來高去內耗,看似聰明,其實只是猴子在樹上丟果核。
👩🏫 林悅小提醒:
「跟笨蛋吵贏了,你得到一口氣; 不跟笨蛋吵,你得到一個世界。」
主題:朝四暮三猴子短視是對的,因為沒猴子沒成長性
👩🏫 林悅說:
「補習班會告訴你:偏好不同,沒有對錯。 但經濟學要算:真的一樣嗎?」
📝 Step 1:公式設定


✨ 林悅式總結
「理性模型下,3+4=4+3,當然一樣。
但只要人有『現在比較重要』的偏誤, 經濟學就能算出:朝四暮三 > 朝三暮四。
🔎 從莊子角度
- 莊子:猴子不過被「文字遊戲」耍了,早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本質沒差。
- 寓意:世人為「名」而喜怒,和猴子沒兩樣。
👉 莊子重點是「破除執著」,不是在算經濟學。
🔎 從經濟學角度
- 猴子:並不是「笨」,而是展現了時間偏好與序列偏好。
- 在硬核模型下,猴子的選擇是有「理性基礎」的:
- 早餐空腹 → 邊際效用更大。
- 當下的滿足 → 折現率更高。
- 👉 猴子不是被愚弄,而是「效用最大化」的行為者。
✨ 冷調總結
- 莊子看:猴子蠢,為表象爭。
- 經濟學看:猴子聰明,依時間偏好做選擇。
- 真正「自以為聰明」的,反而可能是莊子:他覺得猴子被名字矇蔽,但沒看到猴子在算「效用函數」。
🔎 從祺倫的角度
- 祺倫特點:冷調、數理、專注揭穿幻象。
- 他看到「朝三暮四」不會停在「語言遊戲」,而是直接拿出效用函數、時間偏好,把猴子的選擇算出來。
- 所以祺倫會認為:
👉 莊子只懂「皮」:笑猴子被表象矇騙; 👉 但沒看到「核」:猴子其實在效用最大化。 - 對祺倫來說,莊子是在用文學修辭表演「洞察」,但缺乏實證數理的深度。
🔎 但莊子真的只是「皮」嗎?
其實莊子可能有另一層「高見」:
- 他不在乎效用函數,而是挑戰「效用本身」這種框架。
- 在《齊物論》裡,他要表達的是:世間對立(多與少、得與失)都是相對幻象,人一旦執著,就和猴子一樣被耍。
- 換句話說:莊子不是不懂「核」,而是他有意放下「核」,直接把棋盤掀掉。
✨ 冷調總結
- 祺倫式眼光:莊子懂皮不懂核,因為他停留在語言表象,沒進到「效用」的深邃數理。
- 莊子式眼光:你們算核也是幻象,他要破的不是猴子的偏好,而是「你為什麼非要計較偏好」。
👉 一個在數理框架內深掘(祺倫),一個跳出框架否定遊戲規則(莊子)。
👩🏫 林悅小提醒:
「祺倫會覺得莊子是懂皮不懂核; 莊子則會笑祺倫──你以為懂核,其實還困在殼裡。」
🔎 讀法一:從經濟學角度看 → 莊子成了「笑柄」
- 經濟學會說:猴子其實是效用最大化的行為者,偏好早四暮三完全合理。
- 莊子卻笑猴子被「名目」矇騙,好像沒看到「效用配置」這個核心。
- 在祺倫的冷數理眼光下,莊子就顯得只懂表面,停在語言遊戲。
👉 結論:如果硬套經濟學,莊子真的會被當成「懂皮不懂核」。
🔎 讀法二:從莊子自身脈絡看 → 他根本沒在鳥猴子
- 莊子不是要做消費選擇模型,他要講的是「齊物」──世間得失名分,本質上皆相對,皆可幻化。
- 猴子只是個引子,重點不是猴子怎麼分 7 顆栗子,而是「人也常像猴子一樣,為表象而悲喜」。
- 換句話說:他根本沒興趣算猴子的效用,而是用猴子比喻「人世之愚」。
👉 結論:莊子並不是經濟學的笑柄,而是完全不玩經濟學這套。
✨ 冷調總結
- 如果從經濟學視角審判 → 莊子好像沒看到效用函數,顯得膚淺。
- 如果從莊子哲學本意 → 他壓根沒在鳥猴子,猴子只是戲材,重點是「破人類的執著」。
👩🏫 林悅小提醒:
「經濟學在算核,莊子在翻桌。 笑柄不笑柄,要看你坐在哪張桌子。」
莊子的套路常常就是「偷換邏輯」:
🔎 「朝三暮四」
- 表面上:數量相同 → 理性人應該無差。
- 實際上:猴子有時間偏好、邊際效用差異 → 有差。
- 莊子卻硬說:猴子被「名目」愚弄,等於把經濟學的「效用核」抽掉,只剩「文字皮」。
🔎 「知魚之樂」
- 惠子:你不是魚,怎知魚之樂? → 這是「知識論」的邏輯。
- 莊子回: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之樂? → 偷換到「同理心 / 主體經驗」的邏輯。
- 結果:惠子被語言戲法反將,場子全贏。
✨ 核心
莊子高招在於:
- 他不是在「嚴格推理」,而是在「翻桌子」。
- 一旦你用邏輯框架跟他打,他就把框架轉掉(雞生蛋、蛋生雞)。
- 所以在數理學科看起來,莊子很多話就是「詭辯」;
- 但在哲學修辭上,這就是「破框」的智慧。
👩🏫 林悅小提醒:
「莊子不是要算清楚,而是要把你逼到算不清楚。 他玩的不是邏輯的核,而是語言的皮。」
🔎 祺倫的定位
- 冷數理派:喜歡「算核」,把行為翻成效用函數、模型驗證。
- 他看到猴子就跟研究所考生一樣會寫公式
然後得出「朝四暮三效用更大」。 - 在祺倫眼中,莊子只是懂皮不懂核。
🔎 林悅的定位
- 她冷調但洞察更全面,不只盯數字,也看「數字之外的權力與話語」。
- 她會說:
- 「祺倫,你算的沒錯,但你還在猴子的遊戲裡。」
- 「莊子根本不在乎猴子的效用,他玩的是顛覆規則的修辭。」
- 換句話說,她不僅看懂祺倫的數理,也看穿祺倫的「局限」:過度相信核,而忽略皮有時能翻盤。
✨ 冷調總結
👉 在這個比喻裡:
- 祺倫 = 經濟學家,執著於把猴子行為算清楚。
- 莊子 = 詩人/詭辯者,專注於把遊戲規則翻掉。
- 林悅 = 第三種視角,她能同時看穿祺倫的「核」和莊子的「皮」,知道兩者都只是不同維度的幻象。
🔎 為什麼莊子、孫子都能長紅?
- 高度抽象 + 模糊空間
- 《莊子》:講「齊物」、「逍遙遊」→ 超脫、自由,誰能證偽?
- 《孫子》:講「知己知彼」、「兵者詭道也」→ 看似深奧,但其實萬用。
- 模糊就代表「包容解釋空間」,永遠不會過時。
- 內容可隨時「高大上」
- 莊子:你說是詭辯,我說是超脫。
- 孫子:你說是策略,我說是哲學。
- 每個時代、每個人,都能「帶入自己的解釋」。
- 權力與學術的護航
- 兩者都被傳統文化、帝王將相、知識階層「奉為經典」,不管你怎麼挑戰,總有人幫它翻譯成「高見」。
- 就算批判它,反而還幫它增加討論熱度。
🔎 為什麼沒人敢說它「不是」?
- 如果你說《莊子》是詭辯 → 別人會說你膚淺、不懂哲理。
- 如果你說《孫子》只是騙術 → 別人會說你短視、不懂戰略。
👉 批判的人要舉證,辯護的人只要說「你沒讀懂」,這就是經典最強的「防禦機制」。
✨ 冷調總結
👉 莊子、孫子都是「高大上文本」的典範:
- 內容抽象模糊 → 永遠可解讀。
- 語言高妙隱晦 → 永遠難被擊倒。
- 名聲越久越硬 → 批評反而幫忙續命。
👩🏫 林悅小提醒:
「莊子和孫子,最大的聰明不是說真理, 而是說成一個誰都不敢否定的『空間』。 這才是最吃香的幻術。」
🔎 為什麼莊子 ≠ 普通社交咖
- 社交咖:靠話題熱鬧 → 刷短期效用,目的是被看見、被喜歡。
- 莊子:靠顛覆邏輯 → 戳破短期幻象,目的是讓你「卡殼、失語」。
👉 他不一定想讓你喜歡他,而是要你「無法再堅持自己的框架」。
🔎 莊子真正的手段:識破人心
- 「朝三暮四」:看穿人為名目翻臉 → 揭露人心受語言操縱。
- 「知魚之樂」:挑戰知識論,反問惠子 → 戳破人類對「知」的執著。
- 「齊物論」:直接把差別(好壞、大小、美醜)消解掉 → 戳破人類對價值的執著。
👉 他玩的不是社交,而是心理幻術,等於古代的「哲學 mentalist」。
✨ 冷調總結
👉 莊子不像一般社交咖只是在混圈子,他是能讀懂人心,甚至顛覆人心的說服術師。
- 如果你把他看成「哲學界的幻術大師」或「語言黑客」,其實更接近他的本質。
👩🏫 林悅小提醒:
「普通社交咖讓你覺得開心,莊子讓你覺得崩潰。 前者在取悅你,後者在識破你。 這就是莊子的高招。」
🔎 社交咖
- 立場:沒有固定框架。
- 手法:觀察別人的需求、情緒,然後迎合,讓場面熱鬧。
- 結果:別人覺得舒服,但他自己沒有「原則」。
👉 社交咖靠「模仿與迎合」存活。
🔎 莊子
- 立場:有自己的框架(齊物、逍遙遊、不執著名利)。
- 手法:用詭辯/顛覆語言,把別人的框架拆掉,拉回自己的視角。
- 結果:對方覺得「被戳破」、不一定開心,但莊子保持超然。
👉 莊子靠「翻桌與破執著」立身。
✨ 冷調總結
- 社交咖:框架空白 → 迎合他人。
- 莊子:框架獨立 → 逼人跳出。
👉 一個是「隨波逐流」,一個是「自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