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課程內容橫跨了「公司治理、代理問題、股東與債權人衝突、金融市場功能、IPO與市場效率、行為財務」等主題。以下整理為重點脈絡,方便快速掌握。
一、公司價值與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 內在價值的來源 公司最終價值取決於 自由現金流量(FCF)。 FCF = 銷售收入 − 營運成本與稅金 − 營運資本投資。 內在價值公式: Value=∑FCFt(1+WACC)tValue = \sum \frac{FCF_t}{(1+WACC)^t} → 其中 WACC(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取決於市場利率、股東風險偏好、資本結構、公司風險等因素。
- 股價 vs. 內在價值 內在價值:理論上的真實價值。 市場價格:投資人主觀認知下的「感覺價值」。 當市場達到均衡:內在價值 ≈ 市場價格。
二、公司治理與代理問題
- 代理關係(Agency Relationship) 股東(所有人)聘請經理人(代理人)來經營公司。 問題:經理人可能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而非股東利益。
- 代理問題(Agency Problem) 股東 vs. 經理人 經理人可能追求短期績效或個人報酬,而非公司長期價值。 解方:薪酬方案、股東介入、解僱威脅、敵意併購。 股東 vs. 債權人 股東傾向追求高風險高報酬計畫(因有上行空間)。 債權人只收固定利息,關心風險控制。 解方:債權契約(covenants)限制借款與行為。
-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一套制度,規範公司對董事、股東、員工、債權人、顧客與社會的行為。 良好的治理可降低代理問題,提升公司價值。
三、股東利益與社會責任
- 管理的首要財務目標:最大化股東財富(maximize shareholder wealth)。
- 股票價格反映資產現值。
- 然而,企業社會責任(CSR)並不與股東價值衝突: 永續經營與良好形象 → 長期提升股東利益。
四、商業倫理與法規
- 商業倫理(Business Ethics):行為準則,影響員工、顧客、社會。
- 重大法規: 2002年 Sarbanes-Oxley Act(公司內控、財報誠信)。 2010年 Dodd-Frank Act(金融監管強化,管制衍生性商品市場)。
五、金融市場與資本分配
- 資本配置過程(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 資金供給者(Suppliers of Capital):有餘裕資金的家庭、機構。 資金需求者(Demanders of Capital):需要籌資的公司、政府。 流通方式: 直接轉移(企業→投資人)。 透過投資銀行(承銷)。 透過金融中介(銀行、基金)。
- 市場類型 實體 vs. 金融資產市場。 現貨 vs. 期貨市場。 貨幣(短期,≦1年)vs. 資本市場(長期)。 初級市場(Primary, IPO/SEO)vs. 次級市場(Secondary, 二手交易)。 公開 vs. 私募市場。
- 金融機構種類 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信用合作社、保險公司、退休基金、共同基金、ETF、避險基金、私募股權公司。
六、IPO與股票市場
-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屬於初級市場。 發行後,股票在次級市場流通。
- 次級市場運作 實體交易所(NYSE, 東京交易所)。 電子平台(Nasdaq, 外匯市場)。 成交方式:公開喊價、做市商(Dealer)、電子交易網絡(ECN)。
七、投資與交易基礎
- 常見指令 市價單(Market Order):立即以市價成交。 限價單(Limit Order):只在特定價格條件下成交。
- 股市資訊 常見指標:成交價、買價(Bid)、賣價(Ask)、成交量(Volume)、市盈率(P/E)、每股盈餘(EPS)。
八、有效市場假說(EMH)
- 概念 證券價格反映所有可得資訊。 投資人難以持續「打敗市場」,除非憑運氣或更優資訊。
- 效率光譜 高效率:大型公司、分析師多、資訊透明。 低效率:小公司、缺乏關注。
- 含義 新聞或利多消息(如FDA藥物核准),通常已反映在股價中。 散戶若聽聞消息再買,往往為時已晚。 熱門IPO的長期績效往往不佳,小投資人難以低價取得。
九、行為財務(Behavioral Finance)
- 市場未必完全有效 成本高、風險大,難以完全糾正錯誤定價。 認知偏誤造成投資人非理性行為。
- 常見偏誤 風險評估不同(多頭 vs. 空頭市況)。 過度自信 → 導致歸因偏誤、後見之明偏差。
==>行為財務學正快速發展,值得單獨開設一門課程深入探討。
結語
這堂課由「公司治理與內在價值」切入,延伸到「金融市場、IPO與市場效率」,最後進入「行為財務」。
學習重點不只是熟悉名詞定義,更在於理解它們之間的 因果關係與邏輯脈絡:
- 為什麼公司價值取決於自由現金流?
- 為什麼代理問題會影響股價?
- 為什麼金融市場能推動經濟發展?
- 為什麼「效率市場」不代表市場完美?
掌握這些問題背後的思考,才是真正的財務管理素養。
【問題與討論】
這天內容和Howard Marks 備忘錄1140817《The Calculus of Value》的內容有相似之處,茲提問如下
*文章要點
(中): 價格≠價值;價值 = 風險調整後的未來現金流現值。較高實質利率提高門檻,長存現金流與安全邊際更重要,避免人擠人敘事。
(EN): Price ≠ value; value = PV of risk-adjusted cash flows. Higher real yields raise the hurdle; quality cash flows and margin of safety matter; avoid crowded narratives.
*連結
https://www.oaktreecapital.com/insights/memo/the-calculus-of-value
*提問
- 中:較高實質利率會永久重置股市 ERP/P E 框架嗎?或通膨錨定後會均值回歸?
EN: Will higher real yields permanently reset the equity risk premium and compress P/Es, or revert once inflation is anchored? - 中:哪類資產最能把「高殖利率」轉化為真正價值:短存債、具現金流護城河的「舊經濟」、還是特定循環股?
EN: Which assets best convert higher yields into genuine value—short-duration credit, cash-generative “old-economy” moats, or selected cycl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