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到來都是夢
前言
家裡有四本關於蘇東坡的書,包括林語堂的,唐震的,蘇雪真的,費勇的,日前到書店幫小外孫買童書,要上二樓的牆上,突然看到一本<陪你去看蘇東坡>,一下子被吸住了,拿起來翻了一下,第一頁就是陳文茜的推薦序,買了!看看跟之前的有何不同?(之前的書老實說都不太信服,主要是針對<烏台詩案>,針對的都是誰是小人,誰人格低下……,問題是如果不是神宗,誰敢給一個聲譽卓著的大文豪下套?那個道理就像賴清德不同意,誰敢推動大罷免?)
簡介
那這本書講什麼呢?「歷經三十年,飛行數十萬公里」(書的封面),為了蘇東坡這個讓她魂牽夢縈千年前的大詩人,順著東坡的一生經歷,去考察他走過的地方,去感受他待過的、描述過的地方現在變成了什麼樣的形貌,去回味閱讀到與此地相關的文字時的「觸動與聯想」。她歷經三十年的時間,利用各種機會飛去大陸到蘇東坡曾經待過的地方,去走走,去看看,去想想。也難怪陳文茜在書出版的當天下午就在臉書上加以介紹。也難怪「書在台推出後僅3天的時間就已再版,20天後3刷」(見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006080269.aspx,中央社)我買的則是初版六刷。(初版一刷是2020年4月,我買的是2020年6月10日出版的)
有時不去更好
書中衣若芬詳細描述,她人生地不熟的到達千年前蘇東坡曾經待過的地方,如何車馬勞頓?如何身心俱疲的考察、詢問、比對、……結果呢?有的時候得出的結果竟是如是荒謬……我且舉214頁的赤壁為例:蘇東坡的<含奴嬌。赤壁懷古>作於1082年,是大家耳熟能詳熟背且喜愛的大作,裡面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句子,請問:這些句子讓你想到了什麼,一望無際的江水,波濤洶涌、江翻海倒、氣勢磅礴的汹涌而至……,讓人興思古之豪情。結果呢,衣若芬到了黃州赤壁一看,水不是長江水,小且窄,而且還風平浪靜的,什麼「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真的嗎?在那裡?是蘇東坡看到的呢?還是僅僅是他想的呢?<後赤壁賦>裡描述的什麼「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看看這赤壁也不過二十多米高,而且長江遠在數公里外,怎麼看也不像啊?
想起寒山寺之行
我想起第一次到大陸江南八日遊時,特地到寒山寺,為什麼?你記得張繼那首<楓橋夜泊>嗎?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嗯,你想像著:自己躺在隨著江水搖晃著的客船上,聽著寒山寺傳來的夜半鐘聲,你想像著月落烏啼滿天霜降的時節,你想像著看著江楓和漁火獨自愁悵的心情……然後呢?地陪素質不高,許多東西都講不清楚。文革過後沒多久,門票二十元,外牆是一面剛塗沒多久慘白的牆,裡面的許多文物古蹟在文革時都被破壞殆盡了,然後呢?地陪告訴你"烏啼不是烏鴉的啼叫",而是附近的"烏啼山","江楓"不是江邊的楓葉,而是寒山寺旁邊的"江楓橋",你不敢置信的看著,聽著,你的想像破毀得很徹底,你的憧憬敗壞得很乾淨,你希望自己沒到來,最少還能保留著那麼一點點的想像和憧憬。
小結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但如果滄海桑田,物事皆非,這個登臨…這個登臨,衣若依寫的赤壁,落差如是之大,她的"復登臨",是喜是悲?是惆悵亦或是悔恨呢?我到寒山寺,迄今仍覺啼笑皆非,但,沒親臨過,又怎會有"啼笑皆非"呢?
註:從衣若芬的書3天就再版,兩個月就已6刷,就知該書受歡迎的程度,推介讀讀。又,<博客來>上打上蘇東坡,作者數十人,可見該人受歡迎的程度。
網路上有東坡赤壁景區的介紹,可看看也可比較一下與你的想像差別多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MYwq0gCT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