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改革始末與感想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前言

上文依據<舊唐書>的<順宗本紀>和<資治通鑑>所記載,描述了「永貞改革」的改革措施,分析這些措施,很難說那不是針對時弊馝必要政策,可政策唯對,但卻只推行了146天就徹底失敗了,因為<舊唐書>的記錄實在不敢恭惟,因此且容我們以<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所記,簡要說明此改革的始末和結果。

永貞改革始末(根據資鈶通鑑)

改革之前

初,翰林待詔王伾善書,山陰王叔文善棋,俱出入東宮,娛侍太子。伾,杭州人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要研究「永貞革新」,首先必須注意的是王伾、王叔文的特殊身份和背景。他們都是因"娛侍太子"而出入東宮的,唐朝重視世家大族,而兩人身份低微。再者二人官職為翰林待詔,乃"以備傳喚"的閒職,非正統出身的官職,只是沾上官僚邊緣的身份而已,此等身份難為出身正統或世家的正式官僚所接受,由他們主導改革,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太子嘗與諸侍讀及叔文等論及宮市事,太子曰:「寡人方欲極言之。」眾皆稱讚,獨叔文無言。既退,太子自留叔文,謂曰:「向者君獨無言,豈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見,敢不以聞。太子職當視膳問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驚,因泣曰:「非先生,寡人無以知此。」遂大愛幸,與王伾相依附。(《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叔文出身低下,因為了解民間疾苦,對政治得失應該也有所用心,加上太子欲言"宮市"一事,讓太子警覺到自己的身份、地位極為敏感,因而對叔文產生信任和感激之情。得上愛幸但仍勢孤力弱,因此還需找到背景和出身相類似的人做為伙伴,因此選中了王伾做為相互扶持的對象。(<資治通鑑>下筆就提到叔文譎詭多計對他的評價可見其立場,換言之,作者認為永貞改革是錯的,是不應該的。)

叔文因為太子言:「某可為相,某可為將,幸異日用之。」密結翰林學士韋執誼及當時朝士有名而求速進者陸淳、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定為死友。而凌准、程异等又因其黨以進,日與遊處,蹤跡詭祕,莫有知其端者。藩鎮或陰進資幣,與之相結。淳,吳人,嘗為左司郎中。溫,渭之子,時為左拾遺。景儉,瑀之孫,進士及第。曄,滉之族子 (韓滉為韓休之子)。諫,嘗為侍御史。宗元、禹錫,時為監察御史。(《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為了改革時弊,因此叔文開始結交有志一同的年輕且有熱情的革命志士。其中韋執誼出身京兆韋氏,是京兆郡素有名望地位的世家大族,王叔文結交韋執誼,是希望借重韋執誼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他諸人都是中級官僚,年輕氣盛,有見於時弊而勇於改革者。(像不像罷團?)

  

外黨則韓泰、柳宗元、劉禹錫等主采聽外事。謀議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獎,曰伊、曰周、曰管、曰葛,僩然自得,謂天下無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熱衷革新的外黨,熱情且積極的投入,不知困倦,而且在同溫層內相互吹捧,相互取暖,認為自己的見識和格局,世間難見。(你有沒有聨想到大罷免時的側翼團體和支持者的種種作為?)

榮辱進退,生於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素與往還者,相次撥擢,至一日除數人。其黨或言曰,「某可為某官,」不過一二日,輒已得之。於是叔文及其黨十餘家之門,晝夜車馬如市。(《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只要是與改革有關的,就是對的,是可以「惟其所欲,不拘程式」,是我同黨升官加爵,肆無忌憚;非我同志,攻訐撻伐,絶不手軟。(你有沒有聯想到罷團打著抗中保台的名義,肆意辱罵攻擊路人的畫面。馬斯克重用年輕新人與此是否類似?)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八零五年,二月) 辛亥,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王叔文欲專國政,首引執誼為相,己用事於中,與相唱和。(《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出身望族的韋執誼後來拜相,王叔文與他緊密合作。挾天子以令諸侯。

左補闕張正一上書,得召見。正一與吏部員外郎王仲舒、主客員外郎劉伯芻等相親善,叔文之黨疑正一言己陰事,令執誼反譖正一等於上,云其朋黨,遊宴無度。九月,甲寅,正一等皆坐遠貶,人莫知其由。伯芻,迺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王叔文「疑正一言己陰事」,就安排韋執誼誣陷與自己不合的三人「交結朋黨,遊宴無度」,將他們遠貶。叔文猜疑心重,與自己出身不正,且靠山和同伙都不牢固應有相當關係。

順宗即位後

壬戌,以殿中丞王伾為左散騎常侍,依前翰林待詔,蘇州司功王叔文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伾寢陋,吳語,上所褻狎;而叔文頗任事自許,微知文義,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不得如伾出入無阻。叔文入至翰林,而伾入至柿林院,見李忠言、牛昭容計事。大抵叔文依伾,伾依忠言,忠言依牛昭容,轉相交結。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後宣於中書,韋執誼承而行之。外黨則韓泰、柳宗元、劉禹錫等主采聽外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永貞革新」的真正領導者,實為王叔文。

辛酉,詔數京兆尹道王實殘暴掊斂之罪,貶通州長史。市里歡呼,皆袖瓦礫遮道伺之,實由間道獲免。(《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永貞革新」由貶謫橫徵暴斂的京兆尹道王李實為通州長史揭開序幕。從「市里歡呼」,可見改革獲得老百姓支持。

甲子,上御丹鳳門,赦天下,諸色逋負,一切蠲免,常貢之外,悉罷進奉。貞元之末政事為人患者,如宮市,五坊小兒之類,悉罷之。先是五坊小兒張捕鳥雀於閭里者,皆為暴橫以取人錢物,至有張羅網於門,不許人出入者,或張井上使不得汲者。近之,輒曰:「汝驚供奉鳥雀!」即痛毆之,出錢物求謝,乃去。或相聚飲食於酒食之肆,醉飽而去,賣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毆詈。或時留蛇一囊為質,曰:「此蛇所以致鳥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飼之,勿令飢渴。」賣者愧謝求哀,乃攜挈而去。上在東官,皆知其弊,故即位首禁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乙丑,罷鹽鐵使月進錢。先是,鹽鐵月進羨餘而經入益少,至是,罷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接著是廢除宮市,罷黜雕坊、鶻坊、鷂坊、狗坊、鷹坊的宦官 (稱為五坊小兒),整頓稅收,廢除地方鹽鐵使的額外進奉。都是針對時弊的改革措施。

以王叔文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先是叔文與其黨謀,得國賦在手,則可以結諸用事人,取軍士心,以固其權,又懼驟使重權,人心不服,藉杜佑雅有會計之名,位重而務自全,易可制,故先令佑主其名,而自除為副以專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王叔文積極為改革陣營添加新手並爭取更多支持。王叔文用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杜佑作掩護,自己充當度支、鹽鐵轉運副使,實際掌握國家財政。他打算用國家公帑巴結官員,收買地方節度使,以鞏固改革派在朝中的地位。

 以御史中丞武元衡 (武則天曾侄孫) 為左庶子。德宗之末,叔文之黨多為御史,元衡薄其為人,待之莽鹵。元衡為山陵儀仗使,劉禹錫求為判官,不許。叔文以元衡在風憲,欲使附己,使其黨誘以權利,元衡不認,由是左遷。元衡,平一之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然而對道德節操,修養有道之士動之以財利,往往適得其反。

侍御史竇群奏屯田員外郎劉禹錫挾邪亂政,不宜在朝。又嘗謁叔文,揖之曰:「事固有不可知者。」叔文曰:「何謂也?」群曰:「去歲李實怙恩挾貴,氣蓋一時,公當此時,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今公一旦復據其地,安知路旁無如公者乎!」其黨欲逐之,韋執誼以群素有強直名,止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侍御史上奏稱"劉禹錫挾邪亂政,不宜在朝",實際作為雖然未曾記錄,但可以想像熱衷改革人士,大多都會認為不支持者冷漠或無知(你注意到罷團對不支持者的攻擊和批評了嗎?是否很類似?)

賈耽以王叔文黨用事,心惡之,稱疾不出,屢乞骸骨。(《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加上獲「天下重望」的名相賈耽、鄭珣瑜 (出身滎陽鄭氏) 不齒改革派的處事作風。

丁酉,諸宰相會食中書。故事,宰相方食,百寮無敢謁見者。叔文至中書,欲與執誼計事,令直省通之,直省以舊事告,叔文怒,叱直省。直省懼,入白執誼。執誼逡巡慚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閤語良久。杜佑、高郢、鄭珣瑜皆停箸以待,有報者云:「叔文索飯,韋相公已與之同食閤中矣。」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執誼,莫敢出言。珣瑜獨嘆曰:「吾豈可復居此位!」顧左右,取馬徑歸,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歸臥,叔文、執誼等益無所顧忌,遠近大懼。(《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改革因為驕矜傲慢,輕侮宰相,以至失去官僚力量的支持,而難以為繼。

上疾久不愈,時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親奏對者。中外危懼,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黨欲專大權,惡聞之。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舊人,疾叔文、忠言等朋黨專恣,乃啟上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太子制。時牛昭容輩以廣陵王淳英睿,惡之;絪不復請,書紙為「立嫡以長。」字呈上,上頷之。癸巳,立淳為太子,更名純。程,神符五世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痛恨叔文、忠言等朋黨專恣,聯合官僚系統的鄭絪、衛次公等冊立李淳 (後改名李純) 為太子。

乙已,上御宣政殿,冊太子。百官睹太子儀表,退,皆相賀,至有感泣者,中外大喜。而王叔文獨有憂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題諸葛亮祠堂》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聞者哂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另一權力核心正在形成,再無法「挾天子以令諸侯」,改革難產了,故此王叔文臉有憂色,口不敢言,不斷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應該是知道大勢已去,然而聞者不止不同情,反而"哂之"—面露諷諷之色。

 (五月) 辛卯,以王叔文為戶部侍郎,依前充度支、鹽鐵轉運副使。俱文珍等惡其專權,削去翰林之職。叔文見制書,大驚,謂人曰:「叔文日時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職事,則無因而至矣。」王伾即為疏請,不從。再疏,乃許三五日一入翰林,去學士名。叔文始懼。(《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王叔文自太子被冊立後失勢,遭架空。

六月,己亥,貶宣歙巡官羊士諤為汀州寧化尉。士諤以公事至長安,遇叔文用事,公言其非。叔文聞之,怒,欲下詔斬之,執誼不可;則令杖殺之,執誼又以為不可,遂貶焉。由是叔文始大惡執誼,往來二人門下者皆懼。(《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韋執誼與王叔文交惡,且不怕和王叔文大唱反調。

 五月,辛未,以右金吾大將軍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甲戌,以度支郎中韓泰為其行軍司馬。王叔文自知為內外所憎疾,欲奪取宦官兵權以自固,藉希朝老將,使主其名,而實以泰專其事。人情不測其所為,益疑懼。(《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王叔文想到的最後一步棋是:奪取宦官兵權以自固。他以老將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名義上主管京西、神策軍,希望由行軍司馬韓泰幕後操縱一切。

王叔文既以范希朝、韓泰主京西神策軍,諸宦者尚未寤。會邊上諸將各以狀辭中尉,且言方屬希朝。宦者始寤兵柄為叔文等所奪,乃大怒曰:「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密令其使歸告諸將曰:「無以兵屬人。」希朝至奉天,諸將無至者。韓泰馳歸白之,叔文計無所出,唯曰:「奈何!奈何!」(《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宦官方面後來才醒悟王叔文的圖謀,叔文終無法奪取京西、神策軍。

永貞內禪

(七月) 乙未,制以「積疢 (疾病) 未復,其軍國政事,權令皇太子純句當。」時內外共疾王叔文黨與專恣,上亦惡之。俱文珍等屢啟上請令太子監國,上固厭倦萬機,遂許之。又以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大將軍袁滋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俱文珍等以其舊臣,故引用之。又以鄭珣瑜為吏部尚書,高郢為刑部尚書,並罷政事。太子見百官於東朝堂,百官拜賀。太子涕泣,不答拜。(《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八月,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迫順宗禪位太子給李純,史稱「永貞內禪」。內禪的原因是順宗聽多了內外對王叔文的怨言,煩了,倦了;再加上體衰病弱,「厭倦萬機」不想再這麼辛苦了(實際原因是否如此?很難得知。皇宮之內,官僚難進,宦官把持一切……)

貶謫二王八司馬

八月,庚子,制「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制敕稱誥。」辛丑,太上皇徙居興慶宮,誥改元永貞,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后,憲宗之母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八月) 壬寅,貶王伾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戶。伾尋病死貶所。明年,賜叔文死。(《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九月) 己卯,貶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撫州刺史,司封郎中韓曄為池州刺史,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邵州刺史,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連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十一月) 壬申,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司馬。執誼以嘗與王叔文異同,且杜黃裳婿,故獨後貶。然叔文敗,執誼亦自失形勢,知禍且至,雖尚為相,常不自得,奄奄無氣,聞人行聲,輒惶悸失色,以至於貶。(《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朝議謂王叔文之黨或自員外郎出為刺史,貶之太輕。己卯,再貶韓泰為虔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又貶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司馬,和州刺史凌准為連州司馬,岳州刺史程异為郴州司馬。(《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唐憲宗李純即位,盡數貶棄改革派(事實上,在宦官拱立和宰制之下的皇帝,對於宦官憎惡和仇視的永貞改革的當事人,當然是不會客氣的。)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翌年遭賜死。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韓泰被貶為虔州司馬,陳諫被貶為台州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韓曄被貶為饒州司馬,凌准被貶為連州司馬,程异被貶為郴州司馬。十人俱被貶遠地,以示往後不復起用,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貞革新」壽終正寢。

對永貞改革的批評

負面的

癸丑,韋皋上太子箋,以為:「聖上遠法高宗,亮陰不言,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之徒,輒當重任"賞罰縱情,墮紀紊綱。散府庫之積以賂權門。樹置心腹,遍於貴位;潛結左右,憂在蕭牆。竊恐傾太宗盛業,危殿下家邦,願殿下即日奏聞,斥逐群小,使政出人主,則四方獲安。」皋自恃重臣,遠處西蜀,度王叔文不能動搖,遂極言其奸。俄而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箋表繼至,意與皋同,中外皆倚以為援,而邪黨震懼。均,光庭之曾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這是針對當事者的直接看法,可注意的是沒有一字提到其措施有問題,說的缺失都是當事者所用的方法。事實上,在改革的過程中,如果還是按照過後的行事方針,那根本就不需要改了,因為不會有什麼成效的。因此,改革時必然矯枉過正,必然雷厲風行,必然"賞罰縱情,墮紀紊綱。",必然"樹置心腹,遍於貴位",任何改革,幾乎都是如此的。

正向的

 無論王叔文等是否詭譎多計、結黨專權、或者如中唐名將時充南康郡王的韋皋所說王叔文等人「賞罰縱情,墮紀紊綱。散府庫之積以賂權門。樹置心腹,遍於貴位」,都沒法否定這些永貞改革確實是針對時弊而實施的善政。 “永貞革新”的核心就是內抑宦官,外制藩鎮,收天下財賦於公用,收天下之兵力而歸之朝廷,且採行措施適度減輕百姓負擔。劉禹錫作為“永貞革新”的當事人,在晚年,寫了一篇《子劉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說王叔文"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為, 人不以為當非。"認為當時大多數人並不否定“永貞革新”的政策,並認為王叔文行的是善政。

「政府效率部」的改革

你知道我想起了誰?美國川普任命的「政府效率部」的馬斯克。一般來說,安康久了,國家及政府易流於怠惰,易產生冗員和冗兵問題,導致財政失衡,入不敷出等現象,且會越來越嚴重,終致無可挽回。因此改革措施勢不可免,為何要成立「政府效率部」?冗員充斥,效率不彰,最直接的解讀就是如此,對嗎?一旦改革勢必採行激烈手段,馬斯克最後之所以與川普翻臉,其改革之所以功敗垂成,因疾而終,你看看批評王叔文的「詭譎多計、結黨專權」;「輒當重任,賞罰縱情,墮紀紊綱。」是不是也可以用在他身上?

感想

歷史是會循環的,因為人性從古到今幾乎沒什麼變化。太陽底下無鮮事,今日之事,前人亦曾遭遇,今人之應對,前人亦曾應對過。因為人性不變,所以從前人的遭遇,從前人的應對,我們即可推估今人可能的遭遇,並能從前人的遭遇中汲取過往的教訓,思索如何應對得更加得體,更加如意。

從潘襎的文章引發了諸多的聯想和文章,梳理了「永貞改革」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了解了此事當事者的影響,翻閱了<資治通鑑>和<舊唐書>的相關內容,並與馬斯克的遭遇和應對做了比對,結論還是:人事有代謝,人性無更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73會員
966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2025/09/17
前言 “永貞革新”被正史貶抑,但是通過《舊唐書》的《順宗本紀》以及<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的記載,我們會發現在那100多天裡頒佈的決策其實大多都是針對時弊的“ 善政”。 改革序幕 「永貞革新」由貶謫橫徵暴斂的京兆尹道王李實為通州長史揭開序幕的。 辛酉,詔數京兆尹道王實殘暴掊斂之罪,貶通州長史
2025/09/17
前言 “永貞革新”被正史貶抑,但是通過《舊唐書》的《順宗本紀》以及<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的記載,我們會發現在那100多天裡頒佈的決策其實大多都是針對時弊的“ 善政”。 改革序幕 「永貞革新」由貶謫橫徵暴斂的京兆尹道王李實為通州長史揭開序幕的。 辛酉,詔數京兆尹道王實殘暴掊斂之罪,貶通州長史
2025/09/16
ChatGPT的說法 原因 政治腐敗:唐憲宗之前的德宗、順宗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政混亂。 藩鎮勢力龐大:地方節度使握兵自重,中央無法有效控制,成為隱患。 財政困難:兩稅法推行後,仍有豪強兼併、稅收流失,百姓負擔沉重。 皇帝有意改革:唐順宗即位後,因病無法多理政務,倚重王叔文、柳
2025/09/16
ChatGPT的說法 原因 政治腐敗:唐憲宗之前的德宗、順宗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政混亂。 藩鎮勢力龐大:地方節度使握兵自重,中央無法有效控制,成為隱患。 財政困難:兩稅法推行後,仍有豪強兼併、稅收流失,百姓負擔沉重。 皇帝有意改革:唐順宗即位後,因病無法多理政務,倚重王叔文、柳
2025/09/13
前言 現在我們來談談影響劉禹錫和柳宗元後半生的「永貞改革」。上週日大女兒回來,提到使用AI整理資料,對其功能嘆為觀止。因此雖然蒐集了不少「永貞改革」的資料,然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問chatGPT”「唐朝永貞改革」的 原因、經過、影響、結果與後世評論”,結出它的回答如下: chatGPT對「唐朝永貞
2025/09/13
前言 現在我們來談談影響劉禹錫和柳宗元後半生的「永貞改革」。上週日大女兒回來,提到使用AI整理資料,對其功能嘆為觀止。因此雖然蒐集了不少「永貞改革」的資料,然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問chatGPT”「唐朝永貞改革」的 原因、經過、影響、結果與後世評論”,結出它的回答如下: chatGPT對「唐朝永貞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大敗之下,太原守軍只得求助於此戰主帥李建成。而李建成這邊自然是老實不客氣,將李世民往死裡打。 兵權被拔,得力助手皆遭調職,李世民甚至被禁足宮中。但我們都知道,他最後還是會贏的。 距離玄武門之變,還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
Thumbnail
大敗之下,太原守軍只得求助於此戰主帥李建成。而李建成這邊自然是老實不客氣,將李世民往死裡打。 兵權被拔,得力助手皆遭調職,李世民甚至被禁足宮中。但我們都知道,他最後還是會贏的。 距離玄武門之變,還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由於杜淹成功攔阻了爾朱煥與橋公山,李世民當即決定,以天策府為主力,加急截回兵器,並於演池駐地建構防禦工事,以應叛軍,並通知州府來援圍剿。 不敢言之必勝,但也算十拿九穩。 然而,李世民哪裡想得到,後方政治場的角力,才要開始。
Thumbnail
由於杜淹成功攔阻了爾朱煥與橋公山,李世民當即決定,以天策府為主力,加急截回兵器,並於演池駐地建構防禦工事,以應叛軍,並通知州府來援圍剿。 不敢言之必勝,但也算十拿九穩。 然而,李世民哪裡想得到,後方政治場的角力,才要開始。
Thumbnail
武德六年,八月。 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 李淵將要安排一場「真正」的內部平定戰役。
Thumbnail
武德六年,八月。 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 李淵將要安排一場「真正」的內部平定戰役。
Thumbnail
在變動的時局,心不亂才是正解。所以,我開始看了大明風華,這是繼大明王朝1566,又一部好劇... 校長遴選的大戰略,九年前的經驗,在歷史的巨輪輾壓下,已經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養分。有了這份老天爺得天獨厚的大禮,自己不怕任何的結果... 反觀他人,心有顧忌,便如燈下黑,有心人士,便有可乘之機...
Thumbnail
在變動的時局,心不亂才是正解。所以,我開始看了大明風華,這是繼大明王朝1566,又一部好劇... 校長遴選的大戰略,九年前的經驗,在歷史的巨輪輾壓下,已經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養分。有了這份老天爺得天獨厚的大禮,自己不怕任何的結果... 反觀他人,心有顧忌,便如燈下黑,有心人士,便有可乘之機...
Thumbnail
我們來看看王莽的曠世改革吧。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廣,各種動作特別多,主體上來說有三點影響最為惡劣,我們來一條一條說。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土地與奴隸。 王莽要求天下恢復「井田制」,土地收歸國有,不准土地自由買賣,而且不允許奴隸買賣,所有奴隸恢復自由身。 王莽同志被調侃為「穿越之子」的重要開
Thumbnail
我們來看看王莽的曠世改革吧。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廣,各種動作特別多,主體上來說有三點影響最為惡劣,我們來一條一條說。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土地與奴隸。 王莽要求天下恢復「井田制」,土地收歸國有,不准土地自由買賣,而且不允許奴隸買賣,所有奴隸恢復自由身。 王莽同志被調侃為「穿越之子」的重要開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