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目睹兩次機車被砂石車捲入輪底的死亡車禍:一次是在我小學時,另一次大約在我25歲左右,都是在人行道上目睹的慘況。 當時的震撼難以言喻,也讓我之後只要不得不走在沒有人行步道的馬路上時,總是緊張得頻頻回頭看汽車的速度與距離。
不再騎車的原因
回想自己騎車的經歷,遇到的車禍次數應該遠超過十次:被路邊車門擊落;雨天輪胎壓到路面油漆字體滑倒;前方汽車緊急煞車或突然變換車道而追撞;因路面油污或坑洞打滑犁田;甚至被闖紅燈的汽車碰撞噴飛幾公尺過。 我曾有過兩部機車:第一台因事故嚴重報廢,第二台則是先被劃破椅墊、再被偷走電瓶,維修之後整台直接被偷走。
因為騎車危險及社會治安問題,我在20多年前就決定,再也不騎車了。台灣騎機車高事故率
台灣的交通事故數字長年居高不下,2024年全國事故比例達 1.68%,受傷率 2.24%,死亡率 0.013%。
換句話說,平均每一百人,就有近兩人一年內會捲入事故;若拉長時間,任何人一生中遇上車禍的機率,幾乎是必然。
更驚人的是,這些事故中有高達六成以上涉及機車。對台灣人來說,騎機車或許方便,但也是人生中最危險的一件事。
與日韓星的驚人落差
把台灣與鄰近國家相比,更能凸顯差距。 日本2023年事故比例僅 0.247%,死亡率 0.00214%;
韓國事故比例 0.38%,死亡率 0.005%;
新加坡事故比例 0.25%,死亡率 0.002%。
台灣的事故比例,是日本的 6.8倍、韓國的 4.4倍、新加坡的 6.7倍。
死亡率與受傷率同樣呈現數倍差距。這意味著,不管你再怎麼小心,僅僅因為「人在台灣、且選擇騎機車」,就已經背負遠高於其他國家的風險。
高風險根源:密度與窄道
1. 台灣機車數量高達 1,400萬輛,平均每千人擁有 509輛,是全球最高。日本只有約50輛,韓國40輛,新加坡240輛。
2. 台灣都市道路常見車道寬度僅 2.8 公尺,相比之下,日本約 3.0–3.25 公尺,韓國約 3.0 公尺,新加坡則達 3.5 公尺。 以台灣車道為例,機車寬約 0.9 公尺,汽車寬約 1.7 公尺,並行時僅剩約 0.2 公尺,稍有偏差就擦撞。
若遇上砂石車、公車等 2.5公尺寬的大型車,騎車並行在同一車道上,安全邊際小於零。
無論騎士多小心,環境本身就讓擦撞幾乎無法避免。
方便一時,冒險一次
數據已經揭示,台灣人平均一年內可能遇上將近2次大小不等的事故,嚴重狀況一次就足以造成終生遺憾。
這並非恐嚇,而是統計學下的現實。小心慢騎、戴好安全帽固然重要,但它頂多只能降低傷害程度,卻無法改變「事故發生的高機率」這個事實。 真正的風險管理,不是提醒自己更小心,而是從根本減少騎機車的機會。尤其在都市裡,公共運輸與共享單車已經普及,提早出門、搭乘捷運或公車,更安全、也更可靠。
少一次騎機車上路,就少一次暴露在事故統計中的風險。台灣人常說「騎機車要小心」,但在這樣的交通環境下,小心並非保險,盡量避免才是最有效的安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