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吵很熱的無人商店,真的可以減少人事成本,帶來獲利嗎?
原來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是「#人情味」。
我記得幾年前,Amazon 的無人商店掀起一陣炫風。當時精誠(國內龍頭資訊科技公司)總部樓下,也有無人商店做 Demo。但多年後,無人商店似乎不了了之。
最主要的因素莫過於,前期投入成本過於巨大,但實際帶來客人的購買率卻是低的。這個案例,在楊老師新書《#一張紙做兩倍事》中有再次收錄。圖中能很清晰看到,商店採用了無人化策略,反而因為失去「人味」導致客戶流失,進一步縮減營業額。
而無人商店採用的智慧設備成本過高,墊高營運成本;同時也提高「便利店」加盟擴散的難度,更難實現快速規模複製。

【對標「人味」的新對策】
前幾天我做了一期 Ory Laboratory 短影音案例,恰好給出了新對策:「有人味的『無人』咖啡廳」。
比起 AI 驅動的機器人,Ory Lab 看上去樸素的多,是以「遠端遙控機器人」作為身障者的「替身」,因為他的核心策略是:讓科技幫助每個人都能夠「不孤獨」。
所以咖啡廳提供出四項體驗服務:(收入模式1)
1. 預定機器人餐點
2. 預定機器人調酒
3. 預定機器人手沖咖啡
4. 體驗機器人操作(免費)
雖然咖啡廳能帶來部分營收,但實際上,這只是他的「夢想宣傳場域」。
Ory Lab 真正可望實現盈利的(收入模式2),則回到「資訊科技」本身,不僅是機器人「分身」的租售,或是操作技術,例如用視線或唇部操控等技術。
長期來看,未來也可能延伸出(收入模式3):媒合弱勢族群、殘障人士就業等仲介平台。
將對象群的市場擴大來看,「替身」機器人,不僅能應用到身障人士,甚至兒童與老年人監護、無法順利面對社會的憂鬱症患者、I人...都能因此獲益。
除了嚴肅的就業市場,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人味』需求,其實是日常生活中的 #情感陪伴。
【對標「人味」商機,#電子寵物 也可以重新設計】
目前市場上的「#電子寵物」,主要都是「以數位來模擬人性」的陪伴。但網路上走紅的卻是更加趣味的「電子老公/老婆萌寵」。
它是一顆球型手掌大小,搭配簡易的螢幕與可移動的輪子,能透過手機操控以及發聲。適用在出差或外出採購時,另一半能操控它,屁顛屁顛的跟著,還一邊吵著要買這個、抱自己上桌,再用顯示螢幕選個眼冒愛心的互動設計。還有的趁老婆和姐妹們在家歡聚,「電子老公們」不甘寂寞組團帶隊參觀家裡,畫面十分有趣!
電子家人萌寵的概念,往上能陪伴長輩、往下能陪伴孩子與毛孩,彌補因為無法陪在身邊,但真情仍在的溫暖。
趣味設計,只是錦上添花的一角;在更深層次,AI 的技術落地,能算法「還原」親人的個性來互動,回味真實的親感記憶與感受。
是不是「虛擬」或許越來越不重要,只要真情得以延續,能維繫「人情」就是科技最美的樣子。
———
快速擁有系統腦,讓一切努力效果加乘
推薦這本▼章魚圖鎖定核心、找好對策
《一頁紙做兩倍事,高效專案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