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不「尬聊」!親戚朋友攻略:從界線拿捏到話題指南~職場竟然也可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逢過年過節,我們是不是表面人聲鼎沸、熱情寒暄,沒過一會,內心又想著差不多了好想回家?這份矛盾糾結,不只是年輕輩如此,父母要回爺奶家也是如此,你是否也有相同共鳴?

心理治療師塔瓦布(註1)的著作,為這種糾結提供一些啟發。她的書中文譯為《界線》或《設限》,簡體版乾脆點破主題:《為什麼我們想回家,但又不願意久留》。
這份「不願久待」的情緒,是大多數人都面臨,卻不擅處理的一個核心——「界線問題」

如何在邊界感中找平衡,不冒犯也不疏離,這篇「關係攻略」解構不同關係特性,掌握互動與話題!


raw-image

首先,來拆解「親戚朋友」的分類與本質

這些人際關係大致可分以下四種:


「親」:有血緣關係的家人。

「戚」:因姻親連結而來的親屬,包含娘家、婆家,以及各類姻親角色。

「朋」:基於共同利益或興趣建立聯繫的人,例如同事或合作夥伴。

「友」:心靈相通、彼此支持的知己與伴侶。



raw-image


只要掌握這些關係特質,對應出合適的互動方式

便能輕鬆化解相處中的尷尬與壓力!



以下針對「親、戚、朋、友」,逐一提供話題應對攻略:

raw-image

1.「親」血濃於水的家人

家人之間最重維繫,話題不需要刻意,圍繞家庭趣事、共同回憶或健康話題就能輕鬆拉近距離。聊聊誰最近又做了什麼好吃的,或是分享童年趣事,都是增進感情的好方式!


2.「戚」透過姻親關係而來的親戚

像是姨丈、舅媽、姑父,甚至包括已婚者的媳婦、女婿與歸屬的娘家或婆家,這層關係講究「親近有度」。保持適當的熱情但不過度,聊些輕鬆話題最適合,比如日常生活、旅遊計劃,或是分享一些節日趣事,讓氣氛融洽自然。


3.「朋」共享利益或興趣的朋友

朋是基於共同目標或興趣而連結的人,例如同事、老同學或合作夥伴。這類關係看重交流與資訊分享,可以聊興趣、資源或經驗心得。無論是討論一部熱門影集還是交換實用資訊,這樣的互動實用又愉快。


4.「友」心靈相通的知己

友是懂你的人,也是彼此的情感依靠,伴侶通常就是我們最親密的「隊友」。這類關係的相處講究心靈深度交流,有時甚至什麼都不說,只要陪伴就能讓人心安。所謂「懂你的人,不必多解釋」,和知己相處,輕鬆自在是最高原則。


將「親、戚、朋、友」這四類關係視作互動的參考框架,能幫助我們在面對不同背景的對象時,找到界線分寸。做到既不交淺言深,也不築牆拒人於千里之外,更不揮霍善良。



raw-image
【職場人際與邊界意識】50分鐘,短講課程

當我們釐清「親、戚、朋、友」的相處之道後,不難發現,這個框架也能直接套入職場。畢竟,人際間的界線模糊,往往是職場矛盾的根源。因此,開發出一門「職場人際與邊界意識」課程,幫助職場關係更和諧。


以下是課程中的角色類比與具體應對方式:

raw-image

1. 「親」(核心夥伴)

核心夥伴就像是職場中的直屬或密切同事,與我們的關係最為緊密。這類關係需要建立在信任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但也需注意避免過度私人化的互動和過分依賴,保持專業性並坦誠溝通。當意見分歧時,試著表達理解對方,並坦白說出自己的疑慮,共同找到改善方式。


2. 「戚」(臨時合作對象)

職場中的臨時合作對象,如跨部門同事或專案合作伙伴,則相當於「戚」。這類關係重在分工清晰、相互尊重。保持禮貌並尊重彼此的立場尤為重要,避免過分親近,以免因過界而影響合作推進。當追求完成共同任務時,適時留意雙方需要的資源與需求。


3. 「朋」(利益一致的夥伴)

朋的角色類似於共同追求業績目標的同事或外部廠商,雙方的關係建立在利益一致之上。在這類關係中,適當分享經驗與資源有助於達成雙贏局面,但同時需劃清業務與私事的界線,避免利益衝突,更別忘定期「主動」確認進度與關心需求。


4. 「友」(職場密友)

職場密友就像是知己或良師,與我們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然而,這種情感不應凌駕於專業判斷之上。在公開場合仍需保有分寸,而離職後,也應避免對公司內部事務做過多評論,避免散播情緒反而有利正向關係維持,正如古語所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回顧!職場四類角色的核心關鍵詞:


親(核心夥伴): 信任與清晰溝通

戚(臨時合作對象): 禮貌與分工尊重

朋(利益一致夥伴): 協調與雙贏目標

友(職場密友): 支持與適度分寸


親戚朋友的界線,是情感與理性間的平衡;職場人際的界線,則是專業與信任的藝術。

當人際邊界具備張弛有度的彈性時,就能更從容自信的面對工作與生活。


— 索取「50分鐘,短講課程」規劃&預約邀請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職場小學姊 / 系統思考 軟實力
54會員
59內容數
❝ 再忙,也要抽空喝杯茶 .ᐟ.ᐟ
2025/02/07
直接將:降低 GPT 認知負荷的 5 個層次,套用進「教育訓練」產業中,當然,每個產業和組織部門,都能依據這個邏輯,逐步建構專屬內部的 Prompt (指令) SOP。
Thumbnail
2025/02/07
直接將:降低 GPT 認知負荷的 5 個層次,套用進「教育訓練」產業中,當然,每個產業和組織部門,都能依據這個邏輯,逐步建構專屬內部的 Prompt (指令) SOP。
Thumbnail
2025/02/07
打開 104,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要求求職者「會用 ChatGPT」。 但問題是——這真能提升效率,還是變相增加員工壓力? GPT 不是減負,而是需要我們「轉換角色」思考「怎麼問問題」,最好組織也要有共識,一同設計專屬團隊的「Prompt SOP」。
Thumbnail
2025/02/07
打開 104,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要求求職者「會用 ChatGPT」。 但問題是——這真能提升效率,還是變相增加員工壓力? GPT 不是減負,而是需要我們「轉換角色」思考「怎麼問問題」,最好組織也要有共識,一同設計專屬團隊的「Prompt SOP」。
Thumbnail
2024/08/30
咖啡是如何闖入日常,成為上班族不可或缺的提神飲品?又是如何悄悄改變我們的心態和生活習慣? 其幕後的機制,適合與 消費趨勢好奇者,或 小店經營者、咖啡愛好者 分享! ​ ​▼ 系統思考圖解,快速掌握幕後機制成因
Thumbnail
2024/08/30
咖啡是如何闖入日常,成為上班族不可或缺的提神飲品?又是如何悄悄改變我們的心態和生活習慣? 其幕後的機制,適合與 消費趨勢好奇者,或 小店經營者、咖啡愛好者 分享! ​ ​▼ 系統思考圖解,快速掌握幕後機制成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逢年過節,我們是不是表面人聲鼎沸、熱情寒暄,沒過一會,內心又想著差不多了好想回家?這份矛盾糾結,不只是年輕輩如此,父母要回爺奶家也是如此,你是否也有相同共鳴?說到底,就是「邊界感」出問題! 本文先拆解「親、戚、朋、友」的關係結構,對應出適合互動話題,不僅生活能用,職場關係邏輯也能通用~
Thumbnail
逢年過節,我們是不是表面人聲鼎沸、熱情寒暄,沒過一會,內心又想著差不多了好想回家?這份矛盾糾結,不只是年輕輩如此,父母要回爺奶家也是如此,你是否也有相同共鳴?說到底,就是「邊界感」出問題! 本文先拆解「親、戚、朋、友」的關係結構,對應出適合互動話題,不僅生活能用,職場關係邏輯也能通用~
Thumbnail
今天想講一下邊界線。 人與人之間,邊界線非常重要,就算是和最親近的家人,也需要有邊界線。 一旦邊界線很弱,就會允許對方無止境的侵入,「自己做決定的力量」會被對方剝奪。最後變成什麼都得聽對方的,并且如果不听,会受到惩罚。就像被洗脑一样了。 (我們小時候還沒有免疫力,接受的來自父母以及
Thumbnail
今天想講一下邊界線。 人與人之間,邊界線非常重要,就算是和最親近的家人,也需要有邊界線。 一旦邊界線很弱,就會允許對方無止境的侵入,「自己做決定的力量」會被對方剝奪。最後變成什麼都得聽對方的,并且如果不听,会受到惩罚。就像被洗脑一样了。 (我們小時候還沒有免疫力,接受的來自父母以及
Thumbnail
看不見的界線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何避免他人侵犯自己的界限? 什麼樣的人容易越界? 該如何應對這樣的人?
Thumbnail
看不見的界線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何避免他人侵犯自己的界限? 什麼樣的人容易越界? 該如何應對這樣的人?
Thumbnail
★得寸進尺的關係,不叫親近,而是侵犯; 相處時一味忍讓,不叫好人,而是爛好人。 要防止「情緒傳染病」擴散, 就得學會劃出恰到好處的人我界線!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父母、朋友、鄰居口中的「為了你好」,其實大多數是「為了自己好」。 而且這種基於「為了你好」所採取的行動,過程也多半不會太順利。因為你明明沒
Thumbnail
★得寸進尺的關係,不叫親近,而是侵犯; 相處時一味忍讓,不叫好人,而是爛好人。 要防止「情緒傳染病」擴散, 就得學會劃出恰到好處的人我界線!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父母、朋友、鄰居口中的「為了你好」,其實大多數是「為了自己好」。 而且這種基於「為了你好」所採取的行動,過程也多半不會太順利。因為你明明沒
Thumbnail
你時常為人際關係感到疲憊嗎?或許你可思考是你在人際關係上的界線太模糊,或是沒掌握好相處之間的距離。《不生病的人際關係》中,便提到「界線」的概念。人際關係相處中,也有一條界線來保護自己。但如果沒有良好的跟對方傳達界線的話,就容易陷入一場人際關係的角力戰...
Thumbnail
你時常為人際關係感到疲憊嗎?或許你可思考是你在人際關係上的界線太模糊,或是沒掌握好相處之間的距離。《不生病的人際關係》中,便提到「界線」的概念。人際關係相處中,也有一條界線來保護自己。但如果沒有良好的跟對方傳達界線的話,就容易陷入一場人際關係的角力戰...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課題分離,課題分離並不是關係中的終極目標,而是一個入口,當我們在關係中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僅能滿足歸屬感,也保有自己的獨立性。 說到距離,就要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人際界線:指得是人與人之間感到舒服的距離,明確的界線也能幫助彼此維持關係。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課題分離,課題分離並不是關係中的終極目標,而是一個入口,當我們在關係中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僅能滿足歸屬感,也保有自己的獨立性。 說到距離,就要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人際界線:指得是人與人之間感到舒服的距離,明確的界線也能幫助彼此維持關係。
Thumbnail
你覺得你和家人的關係是下面哪一種?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
Thumbnail
你覺得你和家人的關係是下面哪一種?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
Thumbnail
其實有時候過年根本是災難片 過年當然是個很開心喜氣洋洋的日子,而且又可以暫時脫離工作地獄,好好休息。但,有時候卻不得不面對一堆根本不怎麼熟的親戚,然後要裝得很熱絡一樣,其實還蠻消耗個人元氣的。而且過年通常就是一大坨人通通擠在一起,其實對有些內向的人來說,是蠻嚴峻的考驗,比火盃的考驗還要考驗。
Thumbnail
其實有時候過年根本是災難片 過年當然是個很開心喜氣洋洋的日子,而且又可以暫時脫離工作地獄,好好休息。但,有時候卻不得不面對一堆根本不怎麼熟的親戚,然後要裝得很熱絡一樣,其實還蠻消耗個人元氣的。而且過年通常就是一大坨人通通擠在一起,其實對有些內向的人來說,是蠻嚴峻的考驗,比火盃的考驗還要考驗。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的複雜,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就說過:「人的生活問題,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謂的人際關係,包括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求學時期的同儕友伴關係、職場的就業關係,再到我們成年後的親密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可說是貫穿我們一生,無所不在的生命課題....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的複雜,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就說過:「人的生活問題,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謂的人際關係,包括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求學時期的同儕友伴關係、職場的就業關係,再到我們成年後的親密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可說是貫穿我們一生,無所不在的生命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