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弄有戶人家利用旁邊畸零地種了菠蘿蜜。
初次看到掛在樹梢的果實,錯認為麵包果,被糾正這是菠蘿蜜,是麵包果的遠親。

黃昏市場水果攤有賣切好分裝一小盒一小盒的菠蘿蜜果肉。
老闆娘告訴我媽媽,菠蘿蜜果肉比榴槤好吃,價錢又比榴槤便宜很多,媽媽買了一盒,回家後迫不及待品嘗,勉強吃下一片,剩下的根本推銷不出去,被問到要吃菠蘿蜜嗎?人人都非常客氣的說不吃,免,謝謝。

裴姨說她不挑食,極少說食物難吃,唯獨菠蘿蜜是她第一嫌棄的,有道親家裡種的菠蘿蜜碩大飽滿,帶來佛堂敬拜菩薩後,與所有道親共享,她吃了一片後,再也不碰,若有誰敢再叫她吃菠蘿蜜,那個人絕對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常看到賣水果或青菜攤位地面擺一兩顆菠蘿蜜,也沒見人詢問,喜歡吃的人大概不多。

波羅蜜(學名: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是桑科波羅蜜屬常綠喬木
原產於印度、東南亞,隋唐時傳入中國。現在波羅蜜盛產於中國嶺南、福建、雲南和印度、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國和巴西等地。
波羅蜜在廣州及其他粵語地區稱為大樹菠蘿;在廣西等地稱為木波羅;滇西地區稱牛肚子果。
波羅蜜在剛進入中國時的早期記載中多有異名。唐代《隋書》《通典》《酉陽雜俎》稱為「婆那娑」(梵文 पनस/panasa 對音),又或對音作「般橠娑」、「婆羅那娑」「頻那挲」「波羅婆」。宋代與同是梵語來源的名詞「波羅密」(梵文 पारमिता/pāramitā 對音)搞混而改稱「波羅蜜」,「蜜」字也體現了該水果的含糖量高、甜如蜜,從而沿用至今。來自南美洲的相似熱帶水果菠蘿亦得名自波羅蜜。

古籍中提到該果安南稱之為「曩伽結」, 波斯稱之為「婆那娑」, 拂菻稱之為「阿贗嚲單」、「阿薩嚲單」、「阿菩嚲」。
波羅蜜樹高可達20公尺以上,體液乳白色。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革質,全緣,幼株葉片偶有淺裂。頭狀花序,幹出或腋出。聚合果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筒形,常著生於樹幹,未熟果呈綠色,成熟呈黃或黃褐色,果面有小六角形龜甲狀突起。

波羅蜜是一種可食用水果,其假種皮(果肉)呈金黃色,散發香蕉和鳳梨融合的特殊果香,鮮食綿軟香甜,亦可烹調後熟食或醃製成果脯罐頭;其種子呈乳白色並狀似鵝卵石,光潔而有石頭樣花紋,種仁肉質硬度如木,但尚可嚼動及食用。生食或有微毒,可引起輕微頭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故不建議;熟食可口,煮熟味如菱角,烤熟味如板栗,炒熟則味似花生。明代鄭和下西洋,隨鄭同行的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即有記載:「其波羅蜜如冬瓜之様,外皮似川荔枝,皮內有雞子大塊黃肉,味如蜜甜。中有子如腰子樣,炒吃味如栗子。」
波羅蜜木材常用來製造南洋各地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