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室內變電站戰略優勢綜合分析報告》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前言:變電站在都市結構中演變的角色

現代電網的關鍵節點

變電站是現代電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設施,其核心功能在於轉換電壓、接受與分配電能,並控制電力潮流以確保電網穩定 。隨著全球都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中心的電力需求急劇增長,這使得在更靠近負載中心的位置建設更多、更大容量的變電站成為一項迫切的需求 。變電站作為連接發電廠與終端用戶的過渡裝置,其規劃與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整個城市能源供應的可靠性與效率。

都市化挑戰與傳統設計的侷限

然而,傳統的室外型、空氣絕緣變電站 (Air-Insulated Substation, AIS) 在設計理念上,與現代都市的發展軌跡存在著根本性的衝突。其最顯著的缺點是佔用廣闊的土地面積 ,由鋼構支架與裸露設備構成的設施,不僅對都市景觀造成嚴重的視覺衝擊 ,其伴隨的噪音、電磁場等外部性問題,也常引發周邊居民對健康風險的疑慮,從而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引發劇烈的土地利用衝突與公眾反對聲浪 。這些限制使得傳統變電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區幾乎無立足之地。

核心論點

本報告旨在論證,採用室內變電站,特別是應用氣體絕緣開關設備 (Gas-Insulated Switchgear, GIS) 技術的變電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一項應對都市發展挑戰的戰略性選擇。此種先進的基礎設施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設計在空間與社會層面的限制,使得發展兼具韌性、高效率且能與社會環境和諧共融的電力基礎設施成為可能,這對於現代化都市的永續成長至關重要。


第一章:變電站架構的比較框架

本章節將從空間效率營運可靠性安全性生命週期經濟性四個關鍵維度,對室內與室外變電站進行系統性的比較分析。

1.1 土地利用、美學與都市整合

緊湊的佔地面積

室內變電站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其極高的土地利用效率,這在土地資源稀缺的都市環境中至關重要 。其核心技術——氣體絕緣開關設備 (GIS),是實現小型化的關鍵。GIS 技術以絕緣性能遠優於空氣的六氟化硫 (SF6​) 氣體作為絕緣介質,使得導電組件之間的絕緣距離從空氣絕緣所需的數公尺大幅縮減至數公分 。因此,一座採用 GIS 技術的室內變電站,其佔地面積可縮減至傳統室外 AIS 變電站的三分之一左右 。

raw-image

建築整合與多目標使用

室內變電站的封閉式結構使其能夠被容納於建築物內,甚至完全地下化,從而與周邊的都市景觀融為一體 。這種特性為土地的多目標開發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變電站可與公共設施(如托育中心、公園)或商業空間共存於同一棟建築中,不僅提升了土地的經濟價值,也透過提供公共回饋的方式,有效緩解了公眾的抵制情緒 。台北市規劃中的松湖變電所,即計劃在地面層建設社會福利設施以爭取民眾支持,正是此一策略的典範 。

raw-image

與室外變電站的對比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室外變電站以其龐雜的鋼鐵結構和裸露的電力設備為特徵,對都市景觀造成了顯著的破壞,且需要廣闊的緩衝區以確保安全。這種大規模、單一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寸土寸金的都市核心區,無論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接受度來看,都已變得難以為繼 。

1.2 環境耐受性與營運可靠性

全天候的設備防護

室內變電站的建築外殼提供了一個受環境控制的內部空間,能有效保護關鍵電力設備免受各種惡劣天氣的影響,例如雨、雪、颱風等,同時也能隔絕大氣中的污染物,如灰塵、沿海地區的鹽霧及工業廢氣 。

提升可靠性並降低維護需求

這種全面的防護直接轉化為更高的營運可靠性,大幅降低了因環境因素(如鹽霧或污染導致的礙子閃絡)引發故障的機率 。因此,室內變電站的維護需求顯著降低。例如,它無需像室外變電站那樣頻繁地清洗礙子或對鋼構進行防鏽塗裝 。

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受控的內部環境減輕了設備承受的物理與化學壓力,從而延長了其使用壽命。一般而言,室內變電站的設計壽命可達 30 至 40 年,而室外變電站即使在妥善維護下,其壽命也通常僅為 20 至 30 年 。

1.3 安全、保全與風險緩解

內建的公眾與人員安全

室內變電站將所有高壓帶電組件完全封閉在一個有門禁管制的安全建築內,從根本上消除了公眾意外接觸的風險,因此本質上更為安全 。相較之下,室外變電站主要依賴周邊的圍籬作為安全屏障,其防護等級相對較低 。

先進的消防工程設計

室內變電站的設計必須遵循嚴格的建築與消防法規,這使其能夠整合精密且系統化的安全設施。設計中普遍採用防火建材,並將變壓器等高風險設備設置於獨立的防火區劃內,同時配備先進的消防滅火系統 。相關規範通常對牆體和樓板的耐火極限有明確要求(例如,耐火極限不低於 2.00 小時),並規定使用甲級防火門 。

受控的維護環境

故障診斷與維修作業可在一個受控的室內環境中進行,不受外部天氣條件的干擾。雖然由於系統整合度高,更換大型設備可能比室外站點更為複雜 ,但在室內變電站的初始設計階段,就已對大型設備的運輸通道和吊裝開口進行了周詳的規劃

raw-image

1.4 生命週期經濟分析:超越初始建置成本

初始資本支出 (CAPEX)

由於需要建造堅固的土木結構(即建築物本身),室內變電站的初始建置成本通常較高 。相對地,室外變電站的土建工程主要為設備基礎和支撐結構,因此初始成本較低 。

營運支出 (OPEX) 與總體擁有成本 (TCO)

然而,若從整個生命週期的角度評估,經濟效益的計算將發生轉變。室內變電站因維護需求較低、頻率較少,其營運支出顯著低於室外站點。更重要的是,當將都市中心的土地成本納入考量時,室內變電站的小型化佔地所節省的巨額土地購置費用,使其總體擁有成本可能優於消耗大量昂貴土地的室外變電站。此外,室內設備較長的使用壽命也推遲了未來重大的資本重置支出。

GIS 技術的發展並非僅是漸進式的改良,它是一項顛覆性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力基礎設施與都市地理之間的關係。都市的持續發展要求將更多電力輸送至更靠近用戶的地方 ,但傳統 AIS 技術因其龐大的空間需求而無法適應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區,這成為了都市發展的瓶頸。GIS 技術透過大幅縮小開關設備的體積,使得將整座變電站置於建築物內或地下成為可能。這一突破反過來釋放了寶貴的都市土地資源,讓電力基礎設施能夠與城市同步成長,而非成為其發展的阻礙。因此,GIS 技術直接促進了更高密度、更高效的都市發展模式。

同樣地,若僅孤立地看待室內變電站較高的初始建置成本,將會產生誤導。真正的經濟比較揭示了這是一項對可靠性、設施壽命和都市土地價值的戰略性投資。單純的建造成本比較有利於室外變電站,但這種比較忽略了都市土地日益高昂的成本,而室外站點正是對這種稀缺資源的低效利用。此外,它也未考慮到室外設施因暴露於自然環境而導致的更高長期營運維護成本。更重要的是,室內變電站更高的可靠性能夠避免代價高昂的停電事故,為整個服務區域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因此,建設室內變電站的決策,是透過優化土地利用、降低營運風險和增強電網韌性來創造價值的投資行為,這完全可以證明其較高的前期投入是合理的。

表一:室內與室外變電站比較矩陣

raw-image

第二章:環境與社會外部性的先進緩解策略

本章節將深入探討室內變電站如何針對噪音與電磁場 (EMF) 這兩大引發公眾疑慮與反對的主要來源,提供根本上更為優越的解決方案。

2.1 整合式噪音控制:從緩解到消除

噪音來源

變電站持續性噪音的主要來源是主變壓器因磁致伸縮效應產生的低頻嗡鳴聲,以及其散熱風扇的運轉聲 。這種噪音,特別是低頻部分,在安靜的住宅區中尤其具有穿透性與干擾性。

室內變電站的對策(工程系統化設計)

建築物本身即是第一道,也是最有效的隔音屏障。其設計整合了多層次的噪音控制手段:

  1. 質量定律阻尼: 建築物的鋼筋混凝土牆體和屋頂,其巨大的質量本身就能提供顯著的聲音傳輸損失 。
  2. 專業隔音材料: 設計中可加入特製的吸音層、阻尼層等專業隔音材料,並採用具備消音降噪功能的特製大門 。
  3. 振動隔離: 變壓器的基礎通常會與主建築結構進行物理隔離,以防止振動透過結構傳導,從源頭上阻斷噪音傳播 。
  4. 通風系統設計: 必要的通風進、出風口會設計成消音百葉或內置消音器,以衰減經由開口逸出的噪音 。

室外變電站的對策(周邊解決方案)

室外變電站的噪音緩解措施,僅限於在場地周邊或噪音源設備旁建造隔音牆 。雖然這些屏障能降低一定程度的噪音,但對於低頻嗡鳴聲的隔絕效果有限,且難以控制向上繞射傳播的噪音。其效果高度依賴與受體之間的距離 。

2.2 電磁場 (EMF) 的抑制與遮蔽

電磁場來源與公眾疑慮

變壓器、匯流排、電纜等大電流設備是低頻電磁場的來源儘管科學界的共識認為,在國際公認的暴露限值以下,電磁場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風險 ,但公眾的感知與憂慮,仍然是影響變電站建設項目的關鍵因素 。

室內變電站的對策(主動式遮蔽)

建築結構為主動整合電磁遮蔽措施提供了可能性。此技術通常是在設備室的牆壁、地板和天花板內襯鋪設導電材料,如鋁板或銅板 。這種「被動式遮蔽」基於兩個物理原理:

  1. 反射效應: 導電金屬表面能反射電磁波。
  2. 吸收與抵消(冷次定律): 變動的磁場會在導電板中感應出渦電流,而此渦電流會產生一個方向相反的磁場,從而部分抵消原始磁場 。這種方法能顯著降低變電站外部及相鄰空間的電磁場強度,使其降至環境背景值水平 。

室外變電站的對策(被動式拉大距離)

對於室外變電站,唯一可行的緩解策略就是拉開距離。電磁場的強度會隨著與源頭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 。因此,其緩解措施依賴於購置足夠大的土地,以確保在場地邊界線上的電磁場強度低於背景值。這種方法不僅強化了其對大面積土地的需求,也無法解決場地邊界內的電磁場問題。

室內變電站將噪音與電磁場控制視為工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室外變電站則將其視為附加的或僅需在邊界處理的問題,兩者之間存在著關鍵的區別。對於室內變電站,建築物本身就是一個多功能系統:它提供結構支撐、環境防護、安全保障,同時也是噪音與電磁場抑制的主要工具 。這種整合性的設計允許採用全面、多層次的緩解策略,效果更佳且更可預測。反觀室外變電站,其做法是先安置設備,再在其周圍增設緩解措施(如圍牆)。這種方法的效果天生較差,尤其對於像低頻噪音這樣具有穿透性的外部性問題。這種根本性的差異對於爭取公眾認同至關重要。一個整合性的解決方案展現了從源頭消除影響的積極承諾,而一個僅在周邊進行圍堵的方案,對鄰近居民而言,其說服力與安心程度遠遠不足。

此外,透過整合遮蔽技術,室內變電站為電磁場疑慮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技術解決方案,從根本上改變了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方式。應對電磁場疑慮的傳統說法是引用平方反比定律並強調安全距離 ,這種說法容易被憂心的公眾視為敷衍。室內變電站的設計讓電力公司能提出一個更堅實的工程承諾:「我們不僅僅依賴距離;我們正在建造一個經過工程設計的遮蔽結構,以主動抑制電磁場」。這種可觸及、可驗證的措施提供了更高層次的保障,能夠成為公眾諮詢中強而有力的工具,有助於克服「鄰避效應」(NIMBY),正如在為松湖變電所選址時所面臨的長期困境所揭示的 。

表二:噪音與電磁場緩解技術比較分析

raw-image

第三章:核心工程解決方案與設計要務

本章節將探討促成現代室內變電站實現的關鍵技術,並闡述其設計過程中必須克服的主要工程挑戰。

3.1 氣體絕緣開關設備 (GIS):技術的賦能者

運作原理

GIS 技術的核心是使用六氟化硫 (SF6​) 氣體取代空氣作為絕緣介質 。

SF6​ 氣體擁有卓越的介電強度,使得導電組件之間的絕緣距離得以大幅縮減 。

對設計的影響

在 GIS 設計中,所有組件(如斷路器、隔離開關、匯流排等)均被密封在接地的金屬模組化外殼內。這種設計是實現設備體積急劇縮小、提升安全性(無裸露帶電部分)及提高可靠性(與外部環境隔絕,不受污染影響)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GIS 是使緊湊型、都市友好型變電站成為現實的基石技術。

3.2 熱管理系統:關鍵的設計挑戰

散熱問題

變壓器及其他電力設備在運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能。在開放的室外變電站中,這些熱量可以自然散發至大氣中。然而,在封閉的室內或地下變電站中,如何有效排除這些熱量,確保設備在安全溫度範圍內運作,成為最關鍵的工程挑戰 。

通風與冷卻解決方案

  1. 自然與強制通風: 對於容量較小的變電站,精心設計的自然通風(利用煙囪效應)或配備風扇的強制通風系統可能已足夠。計算流體力學 (CFD) 模擬被廣泛應用於優化進、出風口的尺寸與位置,以確保有效的氣流組織,避免局部熱點的產生 。
  2. 先進的暖通空調系統 (HVAC): 更大規模的變電站則需要配置完整的暖通空調系統。這些系統必須為高可靠性而設計,並需考量過濾、濕度控制,以及與消防安全系統的整合(例如,火災時可自動關閉的防火閥)。
  3. 水冷卻系統: 對於空氣冷卻不切實際的超大容量地下變電站,則採用閉路水冷卻系統。這些系統透過油水熱交換器將變壓器絕緣油中的熱量傳遞給冷卻水迴路,再由水泵將溫水送至地面或專用機房的冷卻水塔進行散熱 。這類系統極為複雜,需要精密的設計來管理水質、防止洩漏,並確保其抗震性能 。

GIS 技術與先進熱管理系統的發展並非各自獨立的創新,它們是為了解決在密集都市空間中安置大容量電力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工程問題而產生的直接回應。都市對緊湊型變電站的需求,推動了能夠縮小設備體積的技術(即 GIS)的發展 。然而,GIS 的應用雖然解決了空間問題,卻也衍生出一個新問題:將大量發熱設備集中在一個狹小、封閉的空間內,導致嚴峻的散熱挑戰 。這個新問題反過來又促進了專為變電站設計的精密熱流模擬 (CFD) 和先進冷卻系統(HVAC、水冷卻)的發展與應用 。這清晰地展示了一個典型的技術反饋循環: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案,會引發一系列新的挑戰,而這些新挑戰又會驅動更進一步的技術創新。


第四章:戰略意涵與未來展望

本章節將綜合報告的分析結果,將變電站型態的選擇定位為前瞻性都市戰略的關鍵一環。

綜合優勢

本報告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室內變電站在技術(可靠性、安全性)、環境(耐受性、外部性控制)、經濟(總體擁有成本、土地價值)及社會(公眾接受度、美學整合)等層面所具備的全面性優勢。這些優勢共同確立了室內變電站作為人口稠密和高價值地區首選電力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的地位。

案例研究:松湖變電所的歷程

歷時數十年、充滿挑戰的台北松湖變電所建設計劃 ,是本報告所有主題的絕佳縮影與實證。它完美地呈現了都市發展中的核心矛盾:一方面是新興都會區對電力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公眾對傳統基礎設施的強烈反對。而最終的出路,正是透過一個現代化的、多目標使用的室內暨地下化設計,來回應社區的關切,尋求共識。這個案例雄辯地證明,現代化的電力基礎設施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溝通與都市規劃的綜合性挑戰。

raw-image

都市電力基礎設施的未來

結論是,隨著城市持續向垂直和水平方向擴張,以及公眾和法規對環境與社會績效的要求日益提高,採用室內及地下變電站將是不可避免且必要的演進趨勢。它們是實現「智慧城市」概念、交通電氣化以及提升整體都市電網韌性的關鍵賦能者。因此,變電站型態的選擇,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技術決策,它是一個關乎我們如何建設永續、宜居且具經濟活力的未來城市的根本性戰略抉擇。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xwell 陳世芳的麥斯創業服務
149會員
147內容數
這個專題是用來出版我的前瞻產業分析,目標讀者為企業主、中高階主管、證券投資人,以及關心產業發展與社會創新的朋友們。我的產業分析已經不受產業別限制了,只要是我覺得有價值的資訊,就會在這個專欄出版。具體來說,包括能源、電力、循環經濟、電動車、生物製藥、醫療器材、ESG、半導體、電子、電機、電力、分子免疫、AI。
2025/09/24
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針對五項關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經濟與戰略可行性的關鍵論述,進行全面性的分析。分析主要以 Kim and Macfarlane 於2026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挑戰》為核心證據基礎。 分析結果證實,該論文為這些論述中所表達的懷疑態度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持,特
Thumbnail
2025/09/24
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針對五項關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經濟與戰略可行性的關鍵論述,進行全面性的分析。分析主要以 Kim and Macfarlane 於2026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挑戰》為核心證據基礎。 分析結果證實,該論文為這些論述中所表達的懷疑態度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持,特
Thumbnail
2025/09/19
I. 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深入剖析如何將電網級鋰電池儲能系統(BESS)與用戶側(Behind-the-Meter, BTM)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 VPP)納入台灣電力系統的備轉容量計算中。分析顯示,台灣電力公司已透過「電力交易平台」成功建立一套市場機制,使這些新興資
Thumbnail
2025/09/19
I. 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深入剖析如何將電網級鋰電池儲能系統(BESS)與用戶側(Behind-the-Meter, BTM)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 VPP)納入台灣電力系統的備轉容量計算中。分析顯示,台灣電力公司已透過「電力交易平台」成功建立一套市場機制,使這些新興資
Thumbnail
2025/09/18
本報告旨在為地熱發電廠的運營管理與維護工程提供一份技術指南,全面分析有機朗肯循環(ORC)渦輪發電機的維護策略、行業標準現狀及最佳實踐。報告的核心發現指出,當前地熱ORC系統領域存在一個關鍵的「標準化差距」,缺乏如石油和天然氣行業般公認的國際維護標準。這一差距直接導致了主要原始設備製造商(OEM)之
Thumbnail
2025/09/18
本報告旨在為地熱發電廠的運營管理與維護工程提供一份技術指南,全面分析有機朗肯循環(ORC)渦輪發電機的維護策略、行業標準現狀及最佳實踐。報告的核心發現指出,當前地熱ORC系統領域存在一個關鍵的「標準化差距」,缺乏如石油和天然氣行業般公認的國際維護標準。這一差距直接導致了主要原始設備製造商(OEM)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經濟部能源署在8月5日公告離岸風電R3.2各風場的獲配容量以及完工年度,重點幫你整理好了
Thumbnail
經濟部能源署在8月5日公告離岸風電R3.2各風場的獲配容量以及完工年度,重點幫你整理好了
Thumbnail
經濟部能源署在7月9日公告離岸風電R3.2排序,開發商排序、風場及容量、後續時程等,幫你整理新聞重點。
Thumbnail
經濟部能源署在7月9日公告離岸風電R3.2排序,開發商排序、風場及容量、後續時程等,幫你整理新聞重點。
Thumbnail
中國大基建神話 上篇我們聊了關於中國企業慣性產能過剩之後,這篇我們接著聊中國政府機構同樣有慣性產能過剩的情況。其中包括過去十年最有名氣的高鐵神話與商業地產CBD的過度建設。 前者導致鐵路營運機構連年虧損,後者不僅導致中國各大城市的辦公樓空置率居高不下,甚至誇張的例子像河南鄭州新城或內蒙額爾多
Thumbnail
中國大基建神話 上篇我們聊了關於中國企業慣性產能過剩之後,這篇我們接著聊中國政府機構同樣有慣性產能過剩的情況。其中包括過去十年最有名氣的高鐵神話與商業地產CBD的過度建設。 前者導致鐵路營運機構連年虧損,後者不僅導致中國各大城市的辦公樓空置率居高不下,甚至誇張的例子像河南鄭州新城或內蒙額爾多
Thumbnail
臺灣北部一家重要發電廠的多個故障幾乎導致半數人口失去電力即時面臨的嚴重風險。臺灣電力網容易受自然災害和外部威脅影響,政府需提高電力網的韌性,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
Thumbnail
臺灣北部一家重要發電廠的多個故障幾乎導致半數人口失去電力即時面臨的嚴重風險。臺灣電力網容易受自然災害和外部威脅影響,政府需提高電力網的韌性,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
Thumbnail
昨天講了水資源,今天來聊聊儲能吧,儲能有誰,可以去看一下我們家菜鳥的文章喔。 這次地震過後,有了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感覺是熟知整套運作系統的人寫的,或者幫忙校稿過的,你會發現在電力系統已經從過往的單一核能或者火力發電進階到各種發電系統都被利用了,而要把電力系統用的這麼的“Smart”,
Thumbnail
昨天講了水資源,今天來聊聊儲能吧,儲能有誰,可以去看一下我們家菜鳥的文章喔。 這次地震過後,有了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感覺是熟知整套運作系統的人寫的,或者幫忙校稿過的,你會發現在電力系統已經從過往的單一核能或者火力發電進階到各種發電系統都被利用了,而要把電力系統用的這麼的“Smart”,
Thumbnail
筆記-阿信老師-重電與生技產業-24.04.05 *重電類股,華城、士電,股價強勢, 美國的變壓器進口需求,預期在美國2027年達到高鋒,看起來還有3年的好光景, 然而必須考慮基期問題,2025的美國變壓器進口需求相較於2024有高成長, 但2026比起2025的成長幅度將放緩。 --變壓
Thumbnail
筆記-阿信老師-重電與生技產業-24.04.05 *重電類股,華城、士電,股價強勢, 美國的變壓器進口需求,預期在美國2027年達到高鋒,看起來還有3年的好光景, 然而必須考慮基期問題,2025的美國變壓器進口需求相較於2024有高成長, 但2026比起2025的成長幅度將放緩。 --變壓
Thumbnail
散熱、重電、台積電供應鏈大漲如預期 重點複盤:士電⊕、東陽、雙鴻、聚陽、廣達 前一週投信大戶:健鼎、臻鼎、耀勝、弘憶股、鈺德 2023Q4財報EPS最新公布黑馬股(複盤)
Thumbnail
散熱、重電、台積電供應鏈大漲如預期 重點複盤:士電⊕、東陽、雙鴻、聚陽、廣達 前一週投信大戶:健鼎、臻鼎、耀勝、弘憶股、鈺德 2023Q4財報EPS最新公布黑馬股(複盤)
Thumbnail
政策|大方向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 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地熱探勘資訊平台 資訊平台的訊息亮點...
Thumbnail
政策|大方向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 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地熱探勘資訊平台 資訊平台的訊息亮點...
Thumbnail
太陽能發電市場在全球持續擴大,2022年的年度安裝容量以直流(DC)基礎計算達到240GW。全球各國都積極導入太陽能發電,然而,在日本的安裝容量卻有下降現象。未來太陽能發電的安裝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將持續。本文探討了全球太陽能發電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解決日本市場下滑問題的對策。
Thumbnail
太陽能發電市場在全球持續擴大,2022年的年度安裝容量以直流(DC)基礎計算達到240GW。全球各國都積極導入太陽能發電,然而,在日本的安裝容量卻有下降現象。未來太陽能發電的安裝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將持續。本文探討了全球太陽能發電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解決日本市場下滑問題的對策。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