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高一時課堂上的指定閱讀《陳澄波密碼》,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介紹畫作的書,單純談談色彩、筆觸,或者藝術成就。沒想到,隨著書頁一頁一頁翻開,它帶領我走進的是一段被塵封的歷史,一個深藏在畫筆背後、難以言說的謎團。
📖 內容摘要
故事從閱讀陳澄波的筆記為開端,《琳琅山閣》這幅作品的修復委託案開始,作者因緣際會接觸到陳澄波,進而發現他的畫作裡似乎藏著某種「密碼」。為了揭開這個謎團,他們踏上追尋的旅程。
過程中,透過與林玉山、袁樞真、楊三郎、李石樵、劉新祿,以及陳澄波之子陳重光等人的對話,故事逐步展開,交織出一段段歷史。小說以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夕為時間軸,透過今昔交錯的時間軸筆法,帶讀者進入一場關於藝術、歷史與政治的對話。陳澄波橫跨清末、日治與戰後三個時代,他的生命經驗更在台灣嘉義、日本東京與中國上海三地展開。最後,故事也以閱讀陳澄波的筆記本作為結尾,彷彿回到那個起點,又留下無盡的思索。
🌟 印象深刻的橋段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就是與陳重光見面的那一大段,讀到這裡感覺答案好像就快要揭曉了。
他們相約的見面地點,也就是我所熟悉的嘉義公園,這讓我好像也在身處在那裡聽他們對話一樣,與陳澄波最親近的也就是這位陳重光,而他所描述的這部分歷史也是我讀這本書很迫不及待想知道的答案。
原先在之前所知道的就是陳澄波這些知識份子要到水上機場談判,然而換來的卻是在嘉義火車站前的犧牲,而他真正被槍決的原因我到現在還是不清楚也不太能理解。
書裡陳重光所描述陳澄波被送往槍決的過程,我到現在還很印象深刻。
父親在孩子面前被槍決。而這兩位小孩在父親被槍決前說了一句話卻被冷眼相待,他們的無能為力,讓人看了真的很心痛。
兩聲槍響陳澄波就這樣離世了,一位這麼優秀的美術家,就這麼走了,看到這裡我就在想,那時候的上層,他們把生命當成什麼樣子來看待?
他曾經的輝煌,曾經的事蹟,不是隨著雲煙散了,而是被封塵起來。現在,這些故事慶幸能被翻出來審視,能被拿出來檢討。或許這道歷史陰影不能被抹滅,但這卻是歷史上不可被抹滅的痕跡。
兩聲槍響,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就此殞落。
💭 心得與體悟
小時候我常常在嘉義公園裡看到他的作品,當時只覺得畫很漂亮,卻從未想過畫作背後隱藏著這麼沉重的故事。長大後,陸續聽到一些關於陳澄波的歷史,也知道他是在228事件中犧牲的知識分子。但直到讀了《陳澄波密碼》,我才真正感受到「歷史」不是冷冰冰的事件年表,而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連結著鮮活的名字與痛徹心扉的故事。
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單純的史料堆疊,而是透過訪談、記憶與筆記,抽絲剝繭般讓歷史與現實交錯。每一次的訪問,都像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門,而每一段描述,都讓我更貼近那個年代的矛盾與壓抑。
我從未想過,美術與政治竟能牽扯得如此緊密。一位畫家,因為選擇發聲,最後卻失去了生命。
但也提醒著我們,歷史並非理所當然的自由與安定,而是無數人犧牲換來的結果。
如今的我們,能在自由的空氣裡談論這段過去,是幸運的。
但我更慶幸,有這樣的一本書,能把被封塵的故事重新拉回到大眾的眼前。若不是《陳澄波密碼》,我或許只會永遠記得「那位畫畫很厲害的藝術家」,而不會知道他同時也是一位勇敢的知識分子、一位父親、一位用生命作見證的人。
這一把鑰匙,帶我們走進台灣歷史深處。它讓我明白,藝術不僅是美的展現,更能成為歷史的見證與控訴。
或許我們無法替歷史中的傷痛找到答案,但至少能讓這些故事被記住。就像畫布上的色彩,會隨著時間斑駁,卻永遠不會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