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人在場合上說:「問別人時,不要問蠢問題。」
這句話,會讓人在問問題前,先卡死在「這會不會很蠢?」的內耗裡。
小時候,我的台語不好,被同學笑,甚至有人直接嗆我:
「不要講台語啦,很難聽!」
長大之後,換成我在練習寫作時,又有人說:
「我看不懂你打的文字,你不要寫。」
我想做的選擇不是沉默,不是放棄,
而是繼續問、繼續講、繼續寫。
因為問題、語言、文字——都是進步的階梯。
拒絕它們的人,也在拒絕自己
更拒絕看見別人會變得更好的可能。
「真的有蠢問題嗎?」
如果牛頓沒被蘋果砸到,還問出那個「掉下來」的問題,重力會被發現嗎?
如果沒有人問「為什麼不能住火星?」怎麼會有 SpaceX?
很多被笑過的問題,最後都成了推動世界的引擎。
當我開始思考『真的有蠢問題嗎?』時,
我想起了一本書—《QBQ》。
很多時候錯的不是問題,而是我們問法。
書裡說,錯誤的問題是
讓我們生氣、無力,而導向責怪。
像是:
為什麼客戶不回電話?
為什麼別人總是遲到?
這些問題沒有出口。
真正有力量的問句,應該是:
我能怎麼做,讓客戶更容易回我電話?
我要如何協助對方準時?
一旦把「為什麼」換成「我」,世界就不一樣了。
我特別喜歡書裡一段故事。
家裡電話多次出現雜音,
前後已經請了兩個工人修理,但都沒有解決。
直到第三個工人來了,他聽完狀況後,說:
「我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現象,但我很樂意為此而道歉。」
多帥氣!
還有字母哥。被記者問「你這賽季是不是失敗了?」時,他反問回去:
「難道沒有升遷的一年,你就是失敗嗎?」
那瞬間我真的拍桌。對!
所謂「失敗」,只是別人套在你身上的標籤,你可以選擇不接。
回到「蠢問題」。
當有人丟下一句「不要問蠢問題」時,背後可能有三種樣子:
第一種,想保護你的長輩:
他不是覺得問題蠢,而是怕你丟臉、怕你受傷
第二種,期待你的人:
他心裡想的是:「你可以更好,不該只問到這個層次。」
只是嘴巴沒有修飾,變成一句刺人的話。
第三種,則是最常見也最冷漠的。
他早已站在山頂,忘了自己曾經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去的新手。
覺得時間很貴,不值得花在回答「新手問題」上。
不管是哪一種,你都要記得問題是你的武器,不是你的羞恥
問題的價值,永遠不是別人來定義的。
真正能決定它是不是「蠢問題」的,是我們自己。
問題不過就是一種測試,一次探索。
沒有問,就沒有下一步。
結論很簡單:
沒有蠢問題,只有勇敢的人敢於提問。
下次當你指責時,再把問題丟回去給他
「那您會怎麼問呢?我想聽聽看你的看法。」
這會讓你的問題立刻變得有力量。
別人的眼光,你不用照單全收。
心態不能崩,要硬起來。
至少,我們要確定一件事:
長大後,別變成那種自己小時候討厭的人。
真正蠢的不是問題,而是我們因為怕被笑而閉嘴。
你要選哪一個?
------------------------------------------------------------------
我是雜學生,這是我的人生筆記
各種跌跌撞撞的嘗試,希望對你有幫助。
pea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