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從遊樂園的一幕開啟。永哲與兒子排隊等一小時,卻只玩到一個設施,光秀父子則買了快速通關,短時間內體驗多種遊樂設施。這不只是排隊與否的差別,而是思維的對比。有人選擇省錢卻耗掉時間,有人願意為效率付費。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價值觀:懂得投資時間的人,往往也能更快累積資產。
這本書是由先覺出版社所出版,作者是韓國的宋熙九,是個平凡的上班族,邁入第十二年的課長生活,他的作品在韓國曾被改編為電視劇。這次,他將他與有錢高中同學的經歷與對話紀錄下來,看看有錢人在生活中是如何看待同一件事情。
故事繼續,永哲再次遇到光秀,是在新辦公大樓工程。這個大案子由光秀的小公司承攬,讓永哲驚訝不已。過去他以為只有大公司才能處理地標性建案,沒想到光秀憑著過去的專業與評價,逐步打入這個市場。這段情節揭示一個重點:財富不是單靠學歷或頭銜,而是敢於抓住機會,把經驗轉化為資源,逐步擴張自己的格局。
在過程中,光秀展現了對風險的掌握。他不是盲目追求規模,而是選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逐步挑戰,像從工廠建案到大樓工程。這樣的策略,看似保守卻穩健,就像投資中循序漸進的複利累積。相對地,永哲雖然在大企業,但他缺乏真正能「帶走」的資產,收入穩定卻無法轉化為長久的財務自由。
故事延伸到兩位主角的家庭教育。永哲常以「排隊也是回憶」安慰兒子,光秀卻直接提供更高效的選擇。這讓孩子們對金錢和時間的認知逐漸不同。對照現實,父母的觀念其實就是孩子的財商教育。若習慣把錢當作「不能浪費的東西」,孩子長大後也可能只懂得省錢,若把錢視為「資源配置的工具」,就能培養不同的格局。
書中有一段談到「錢會跟著人走」。這句話點出財富的核心:真正的關鍵是人本身,而不是金錢的多少。光秀專注於累積正確的習慣,讓錢自然追隨他,永哲雖然有收入,卻時常陷入焦慮與比較。這提醒我們,財富的本質不是外在的薪水或名牌,而是能否用自己的選擇,讓錢流向正確的地方,進而創造自由。
另一個重點在「夢想與行動的落差」。永哲夢想過更好的生活,但多半停留在想像,光秀則把夢想一步步落實。他不急於追求短期成果,而是持續行動,把每一個挑戰當作基石。這也像投資中,很多人空有計畫卻遲遲不行動,最後錯過時間帶來的複利效果。光秀的成功,正是「持續執行」的最佳例子。
故事也帶到兩人孩子的挑戰。光秀的兒子接受父親的影響,對金錢的觀念較為靈活,願意用錢換取更好的體驗,永哲的兒子則因父親的教導,覺得快速通關是浪費。這對比說明,教育不只是口頭,而是透過生活中的選擇在潛移默化。若希望下一代能擁有健康的財商,父母本身就要先轉變思維。
在工程與生活的細節中,光秀展現了「面對風險的理性」。他清楚知道槓桿是工具,可以放大成果,也可能反噬自己。所以他不是被槓桿推著走,而是主動去操作,讓槓桿成為助力。這一點很值得借鏡,因為許多人一談到借貸就恐懼,或者過度樂觀而冒險,但真正的差別在於「是否能掌握風險」。
整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對「自由」的詮釋。真正的自由不是停止工作,而是即使不為錢工作,仍能選擇有意義的事去做。光秀的生活看似樸實,但他有能力安排節奏,不必陷入無止盡的比較,永哲雖然穿著體面,卻時常受焦慮驅使。這就是財富思維的差距:自由來自選擇權,而不是表面的富足。
總結來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人投資哪檔股票,而是透過永哲與光秀的對比,揭示財富累積的底層邏輯。真正的致富思維包括:懂得用錢買時間、累積可控的資產、重複正確的習慣,以及不被焦慮牽著走。當我們理解這些,就算起點平凡,也能逐步走向屬於自己的財務自由。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7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