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人心中對經濟學的印象,就是公式、均衡、以及「市場會自動修正」這些觀念。但現實的經濟運作卻遠比這些假設複雜得多。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甚至能源轉型,都一次又一次打臉傳統模型。這本書提出一個新觀點:經濟應該被看作是一個「複雜系統」,而不是線性、可預測的數學遊戲。
這本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作者是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新經濟思維研究院複雜經濟學學程主任的多伊恩.法默,他同時也是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巴美列捷福複雜系統科學教授與聖塔非研究院外聘教授。
所謂的複雜系統,就是由許多獨立個體組成,每個人有不同行為習慣,互動之間會產生非線性結果。舉例來說,一家工廠因為疫情停工,可能連帶影響上下游,進而擴散到消費市場,最後影響金融市場。這些連鎖效應並不是簡單公式可以算出來的,而是透過模擬與大量資料才能捕捉。
書裡提到一個年輕時的故事,作者曾用混沌理論來破解賭場的輪盤遊戲。看似隨機的結果,其實有跡可循,只要理解初始條件,就能增加勝算。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隨機不代表完全不可預測,只是需要新的觀察角度。經濟也是一樣,看似混亂,但背後存在結構與模式。
另一個生動的例子,是疫情爆發時,研究團隊透過資料去模擬不同產業受影響的程度。他們發現低薪勞工因無法遠端工作而受創最深,整體 GDP 下滑幅度接近 20%。這樣的分析比傳統模型更貼近現實,因為它納入了職業差異、消費需求波動、以及政策限制等因素。
傳統經濟學經常過度簡化,把人類行為想得太理性。事實上,投資市場裡有恐慌、有貪婪、有羊群效應,這些都會放大波動。複雜系統的觀點,提醒我們市場不是總會「自動修正」,而是可能陷入長期的非均衡狀態。就像金融海嘯後,經濟花了多年才逐步恢復。
這種新模型的力量,在於能模擬不同情境,而不是只算一個均衡點。舉例來說,如果能源價格突然大漲,傳統模型可能只告訴你通膨上升。但複雜模型會顯示,能源企業投資增加、消費者支出下降、其他產業成本上升,最後引發一連串的行為改變。這樣的預測更貼近決策需求。
對投資人來說,這種思維帶來的啟示是:我們不能只依賴過去的平均數據來規劃資產,而要思考「極端情境」可能帶來什麼影響。比如市場長期看似穩定,但一旦出現突變點,資產配置就可能瞬間失衡。這也是為什麼分散投資、預留現金流、設想最壞狀況這些策略如此重要。
書中還強調跨領域的重要性。經濟不只是數學,還跟社會學、心理學、生態學甚至物理學有關。人類的行為模式,常常更接近「複雜動態」而非理性計算。當政策制定者忽視這些因素,就會低估危機的破壞力。這也是 2008 年金融海嘯中,許多專家無法預測系統性崩潰的原因。
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改變我們看世界的角度」。過去很多人習慣追求精準的數字預測,但現實經濟充滿不確定性,重點不是算出唯一答案,而是準備好面對不同可能性。就像開車上高速公路,你不可能完全掌握每一輛車的行為,但可以透過防禦性駕駛來降低風險。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到「預測不是為了正確,而是為了更好的決策」。這句話對投資人非常重要。因為市場變動不斷,我們追求的不是永遠猜中漲跌,而是讓自己的資產配置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承受,甚至找到新的機會。這種心態,比盯著短期數字更能讓人長期安心。
再回到理財角度,很多投資人會問「什麼是最好的配置?」但真實的答案是沒有永遠最佳的配置,只有「在不同情境下都能活下去」的策略。複雜系統的觀點,強調我們應該模擬不同劇本,從最差到最好,然後設計一個能彈性應對的架構。這比盲目追逐高報酬更實際。
整體來說,這本書讓我想到一句話:「市場的混亂,不是失敗,而是規則的一部分。」只要換個角度看,就會發現混亂裡其實藏著邏輯。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投資理財,都需要接受不確定性,並學會在不確定中做出最穩健的選擇。這種思維,才是真正能長期成功的關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9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