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19世紀塞爾維亞的農民預言,是否正在悄然應驗於當今的俄羅斯邊境?
一、克雷姆納預言的起源
19世紀,塞爾維亞小鎮克雷姆納(Kremna)出現了一位農民先知——米塔爾·塔拉比奇(Mitar Tarabić)。
他並未受過正式教育,卻以口述方式留下了一系列「未來景象」,由他的教父、東正教神父扎哈里耶記錄成冊。這些文字後來被稱為《克雷姆納預言》。預言最受矚目的,是其對20世紀重大事件的驚人描述: • 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到「巴爾幹會燃起大火,將蔓延到全世界」。
• 第二次世界大戰:描述「更大的戰爭,人民在空中互相攻擊,毀滅無比」。
• 對未來科技的描繪:他曾提到『人們將會坐上一種不用牛拉就能夠跑的車』,這被視為對汽車和火車的暗示。
他還描述『人類會越來越依賴一種小型裝置,而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疏遠』,這段文字更是精準地預言了手機等通訊工具對社會帶來的影響。 正因為其中部分內容似乎『說中』了歷史,這則預言的神秘色彩經久不散,並被後世不斷解讀為對全人類的警示。
二、當前俄羅斯邊境的狀況
進入2025年9月,俄羅斯與北約NATO的邊境摩擦愈演愈烈。僅在本月,就發生多起引人注目的事件:
• 9月10日:俄羅斯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
• 9月14日:羅馬尼亞戰機緊急升空,因俄羅斯無人機入侵。
• 9月19日:三架俄羅斯戰機侵犯愛沙尼亞領空長達12分鐘,被視為「異常長時間」。
• 9月23日:丹麥哥本哈根機場因疑似俄羅斯無人機攻擊而短暫關閉。
NATO與美國情報官員一致認為,這些行為是普丁的「蓄意挑釁」——目的在於測試西方反應時間、映射防禦系統,甚至羞辱美國的決心。
雖然尚未升級為全面衝突,但歐洲領袖已公開警告:「如果不果斷回應,普丁將愈來愈大膽。」
三、預言:北方的小個子
《克雷姆納預言》中,有一段第三次世界大戰預言的描述:
「來自北方的一個小個子,會以愛與同情的語言教導人民,卻被身邊的偽君子出賣。他的作為將帶來混亂,人們會陷入更大的戰火,但在毀滅後,人類才會重新反思真理。」 將之對照到俄羅斯總統普丁: • 「北方」 —— 俄羅斯在地理上屬於歐亞大陸的北方。
• 「小個子」 —— 在俄國男性平均身高中,普丁(約170公分)屬於偏矮,因此這個描述格外醒目。
• 「愛與同情的語言」 —— 他以「保護俄語族群」、「守護斯拉夫兄弟」來正當化俄烏戰爭。
其中耐人尋味的是「偽君子出賣」,可以從兩個部分來看:
內部:這些過去依附於普丁的商人與官僚,一旦戰況失利或來自西方的制裁加劇,將可能為了自保而抽身甚至反噬。
外部: 白俄羅斯、印度、越南、伊朗,甚至中國的支持,本質上更像策略交易而非真心盟友,隨時可能轉向。
背叛會讓小個子陷入孤立及憤怒,他就像一隻被逼入絕境的困獸,拚命拉高戰爭籌碼,企圖以更激烈的手段來維繫權威。
從擴張戰線、強化核恫嚇到全面軍事動員,他的每一次孤注一擲,都精準地呼應了預言中『混亂與更大戰火』的寫照。
四、預言:描述「空中戰鬥」
《克雷姆納預言》曾如此描繪第三次世界大戰最慘烈的戰鬥:
「最偉大、最憤怒的將攻擊最強大、最狂暴的!空中戰鬥將是最慘烈的,飛機如雨般從天而降。地面和海上戰鬥將殘酷無比,但天空將見證最可怕的屠殺。」 這段文字與當前空中無人機與戰機的激烈對抗產生了驚人的共鳴。這不禁令人質疑,一個150年前的農民,如何能預知如此具體的科技與戰爭樣貌?
五、預言還是警示?
不可否認,《克雷姆納預言》帶有濃厚的隱喻與宗教色彩,並非逐字逐句的精準預測。然而,當歷史與現實出現相似場景時,人們往往會將其重新解讀為「印證」。 與其說這是命中註定,不如說它提醒我們: 歷史經常循環 —— 小小的邊境摩擦,也可能點燃大火。 權力者的話語 —— 即便披著「保護」與「同情」的外衣,仍可能引向戰爭。 或許,預言真正的核心不是要告訴我們戰爭會發生,而是提醒:在權力者冠冕堂皇的言辭下,隱藏的往往是巨大的代價,而人類若不警醒,歷史就可能再次重演。